魏雨彤
天色渐暗,黑色荧幕亮起,刺目的白光冲破了夜的束缚,一面诙谐俏皮的话语爬上键盘,一面冷眼、狞笑与嘲讽从心底蔓上脸庞……这是当今网络“精神分裂者”的写照,但也是大众社会的投射——人与人的距离不再是千山万水,而是屏幕与键盘。行走在虚拟与现实间,我们成了灵活穿梭的变色龙。
舆论的世界总是喧闹的。“老师说”“专家说”“网上说”满天飞,而现实的不断反转又引发一片哗然,俨然大型“打脸”现场。而浮躁的现象背后必有其原因。在互联网社会不断进步的今天,网络成为我们生活的“第二世界”,踏着字符,每一个句点都是一次飞跃,带我们跨过时间与空间。发表看法的途径增多,渠道变广,是舆论发展的前提条件,然而,真正将舆论引向歧路的,是人们内心责任感的缺乏。互联网的发展速度之快,令人瞠目,一夜间各种舆论势力如雨后春笋般涌现。人们拥有了可以自由表达的方式,自己的声音可以被听见被重视,于是人们奔走,人们怒吼,权利有了最为直接的展现方式,但是本应与之相伴的责任、义务呢?却悄无声息,在黑夜里遁形。我们渴望坚定自己的看法,在网络潮流中发表观点,却常常忽视言论中所应承载的责任;我们用最不屑的眼光看待世界,用嘲讽显示自己的与众不同,却用“专家说”来为自己的无知装上面具。这本身就是矛盾的。古希腊时期智者学派开西方人文精神之滥觞的时候,人类有了对古老世界观最勇敢的叛逆,但在个人主义膨胀之后,我们可以听见苏格拉底的呐喊,他用生命捍卫道德与理性,用鲜血献祭信仰,这才有了14世纪以来人文主义的一路高歌。在宣扬人性的同时,理性的旗杆也应高高竖起,权利的身旁,义务当形影不离。
在集体环境之中,我们渴望成为“不同”来显示自己的清高,但又都不约而同地成为盲目无知的“乌合之众”。在群体中,我们找到认同感,在对潮流的追逐中走向无数的重复。因为害怕被潮流抛弃,害怕群体外的孤独感,我们没入主流;因为害怕没入主流从而失去对自己的掌控,我们充斥焦虑与戾气。看着别人的优秀,我们集体化身“柠檬精”;面对“黑恶”的明星过往,我们一起把他们怼成“筛子”;看到自己与过去选择的差异,我们大喊“真香”……对“酷”与潮流的无限追求,让我们在无意识的情况下成为“复读机”。我们需要警惕的,不是舆论热潮的汹涌,而是自己思维的惰性、面对喧嚣时“逃走”的定力。
古斯塔夫·勒庞在《乌合之众》中写道:“群体无法辨别真实与幻觉,只是因为群体根本没有能力去区分主观与客观。”我们渴望真相,却又害怕它背后自带的犀利的光,于是我们退回混沌。其实,不只是当今舆论社会,在千百年前的社会中问题同样存在,只是键盘变成纸笔,网络成为道听途说,一直不变的是群体的盲目自私。19世纪的中国,来自帝国主义的阴云笼罩,国门被破,而上至天子下至百姓,都沉湎于歌舞升平,仿佛一个不会醒的清秋大梦。真相于我们,如同隧道尽头的一点光亮,我们奋勇向前,有的因为其遥遥无期而退归黑暗,有的则在拐角处点亮一盏灯,趁机聚集一批信众。
但是,在深渊背后,我们也可以看到点点暖光。改革开放后的中国,法治正走向不断完善的道路,在这条路上,媒体、公众的力量不可小觑。从“昆山反杀案”“赵宇见义勇为案”再到“涞源反杀案”,我国正当防卫相关制度不断完善;《我不是药神》主人公原型陆勇私带药品幫助病友,最终促进我国医疗报销法律的进步……在国家走向繁荣的路上,法律必将不断完善;而促进法律完善的路上,媒体作用极为突出。我国应从“发现问题,追究问题,解决问题”的模式,走向“主动预防,避免问题”的方式。舆论可以让社会浮躁,但它也可以使人性露出光芒。
知易行难,要使舆论环境充分净化,首先,需要相关部门加强立法,严格执法,打击谣言。在新媒体力量发展的今天,更要加强防范,不让利欲熏心之徒有可乘之机。其次,更需要媒体承担起应有的责任。新闻媒体,本该是一个充满责任感的行业,左肩传递价值,右肩承载历史。普利策说过:“记者是社会这艘大船上的瞭望员,看到前方好的或者不好的信息,都要传达给船长和乘客,让他们安全航行。”当代媒体人面对新媒体的冲击,更应有风动心不动的勇气,坚守心中对事实的敬畏,正确引领舆论,还社会一片清亮。
而最重要的,是每一个人内心价值世界的塑造。在不断普及的权利面前,我们是否可以坚持尽到义务;在不断扩展的表达渠道面前,我们是否可以对每一个敲击的字符负责;在“大家说”的舆论冲击面前,我们是否可以不让自己被群众所左右,跳出思维的牢笼,做自己的灯塔。
树欲静而风不止,互联网的潮流只会愈发凶猛。而在大风中的我们,需要坚守内心信仰的种子,根系大地,心向蓝天。一个国家要做自己的灯塔,不被全球化的浪潮淹没;舆论媒体要做自己的灯塔,不被金钱名利所诱惑;一个人更要做自己的灯塔,不被社会所框定,用温柔的真诚,融化这个世界。
老师推荐
作为一篇优秀的议论文,本文具有以下几个特征:
1.清晰的说理。
文章从当今网络的“精神分裂”现象入手,进而揭示本质——权利追求与责任缺乏的矛盾;再进一步分析原因——群体的盲目、无知与自私;再进行措施分析——政府层面的主动预防模式,舆论层面的环境净化,公民层面的价值世界的构造。逐层剖析,层层深入,充分体现出良好的思维品质——流畅性、深刻性、发散性。
2.有力的论证。
议论的力量源自何处?首先是对现实矛盾的精准把脉,做到有的放矢,不说空话;其次是对本质的深刻分析,重点突出,不枝不蔓;最后是历史与现实中铁的事实,增强雄辩力量。
3.语文味的表达。
无论是整体的构思还是细部的雕琢,都富有语文味。“做自己的灯塔”,表达形象而恰切;恰当的引用,也为文章添彩。
思维的流畅性、思想的深刻性、语言的感染力,以及文字背后所蕴含的人文素养与公民意识,都是十分可观的。
(指导老师:岳靖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