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心喃 杜蕊
摘要:意象可以分为两类,随着大众传媒的发展,新兴媒体为诗词的广泛传播创造契机,古典诗词中常常会用意象来抒发情感,流行歌曲会引用意象奠定基调,诗词意象通过流行歌曲获得再生。
关键词:古典诗词;“再生”
古典诗词是中华文化的瑰宝,从商周时期开始,诗词就与歌曲结合得十分密切,并随着时代发展出现了不同形式,现今,大众传媒的发展为诗词的传播提供了载体。意象作为主观和客观的统一,同时也作为情感的载体,引用诗词的意象,加入到流行歌曲里,直接奠定了歌曲的感情基调。
一、诗词意象与歌曲的关系
古诗词中常常会用意象来代表某种特定含义,与古诗词联系密切的流行歌曲中便沿用了这种用法,让情感的物化更加直白可观,同时还能够用简洁凝练的笔墨表达情感。文艺理论家童庆《文学理论》中意象的定义是:“表达哲理观念为目的,以象征性或荒诞性为基本特征以达到人类理性境界的表意之象,即为艺术典型。”意象是主观和客观的集合,“意”为主观“象”为客观,意象可以被感知属于艺术的范畴,代表审美的广度。
意象是体会古典诗词意蕴的关键,传统诗词或者流行歌曲中,如果出现的意象过分生涩或泛化,就很难引起联想,不能展现独特韵味。流行歌曲有着平民化、浅易性和世俗性的“低门槛”的特点。古风特点的流行歌曲正是借用此特点将意象巧妙地化用,借用,才能将雅和俗,高与低的鸿沟填平,扩大传播范围,吸引着青年受众。
二、流行歌曲中的古典意象
在流行歌曲中有两大类古为今用的意象。第一大类为“风花雪月”等自然意象,另一类为“断桥栏杆”等人文意象。
(一)自然意象
红豆作为爱情的信物,古人便有“红豆生南国,春来发几枝。愿君多采撷,此物最相思”的抒情。童丽的《红豆生南国》“红豆生南国,是很遥远的事情,相思算什么,早无人在意”,恰如“交枝红豆雨中看,为君滴尽相思血。”(《归朝欢》)。在张靓颖的《玲珑》中“一颗红豆遗落天涯,愿风迁于她”也是借用红豆表达浓浓相思。
月亮在古代有多种寓意,在许嵩的《庐州月》中多次出现月的意象:“庐州月光,...深深烙在我心上,却流不出当年泪光”,正如“今夜月明人尽望,不知秋思落谁家”(《十五夜望月寄杜郎中》)离乡之人对家乡的思念。再比如借月色来表达悲凉孤寂之情,在李玉刚的《镜花水月》中“月影落下百合窗,花儿凋落为谁伤”恰似“美人迈兮音尘阙,隔千里兮共明月”(《月赋》)。还有范仲淹的《苏幕遮》中诉说相思苦“明月楼高休独倚,酒入愁肠,化作相思泪”和许嵩的“有些情入苦难回绵,间月夕夕成玦”(《半城烟沙》)异曲同工。
梨花洁白如雪,却娇弱无法承受雨打风吹,在古典诗词中常常被比作命运多舛的少女,“梨花雪,不胜凄断,杜鹃啼血”的哀愁之情在李宇春《梨花香》中也有体现“梨花香,却让人心感伤,愁断肠,千杯酒解思量”。“梨”與“离”同音,离愁别绪最令人心伤,武艺的《雪字》中“一夜春风落尽梨花愁,对岸流年已白头”也有近似的寄托。
(二)人文意象
除了自然景物外,还有许多人文意象,例如:“儿童放学归来早,忙趁东风放纸鸢。”(《村居》)中的借儿童放纸鸢来表达春天的生机与活力,在魏晨《少年游》“待字闺中谁家小姐…盼相见日日在她门前,放纸鸢”,春天里邂逅佳人的场景。笛声作为意象可以表达凄凉之意,“寒山吹笛唤春归,迁客相看泪满衣”(《春夜闻笛》)的“笛声”在张靓颖的《浮生未歇》中“听罢笛声绕云烟…方知浮生未歇”所表达的情感是相同。笛声的悠扬悦耳恰如“谁家玉笛暗飞声,散入春风满洛城”(《春夜洛城闻笛》)与李宇春的《蜀绣》“等残阳照孤影,牡丹染铜樽,满城牧笛声”出现的场景相同。
人文意象在歌曲中出现的频率要少于自然意象,简而言之就是共时性和历时性的区别,从古至今,自然景物是恒久不变的,其表达的含义也是一成不变的,如桃花或红豆白古以来都代表爱情,而人文意却时刻在发生变化,如亭子、笛声等离别之情的意象,已被火车站、飞机场等代替。后者只做具象,受众不能通过歌词体会折柳惜别的惆怅情感。此外,自然景物具有现实存在性,而像剪烛花、折柳送别等行为和习俗早就消失,现代人无法联想曾经的画面,也就不能引起共鸣。
(三)流行歌曲与流行歌曲结合的意义
音乐作为大众休闲方式,有着较强的感染力和沉浸性。要想使古典诗词大众化,音乐是一种途径。随着大众传媒的发展,新兴媒体开始出现,电影、电视、互联网等,这些新兴媒体均离不开音乐,这也为古诗词的传播提供了发展平台。在大众文化中,开始出现古典文化复兴的热潮,例如:中央电视台播出的《诗词大会》《朗诵者》等,诗词作为优秀传统文化的代表,更是受到高度重视。诗词意象在流行歌曲中被活用、化用,说明了古典文学向大众的传播获取了新途径,两者结合的意义可以归结为以下两点:
第一,诗词意象通过流行歌曲获得再生,说明传统文化与大众文化在形式上并非彼此孤立,隔绝。第二,传统文化利用现代传播方式,既贴近大众审美旨趣,又要保持精华,同时也大众文化注入高雅健康的成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