针刺配合康复治疗小儿运动发育迟缓效果观察

2019-10-30 06:07蒋锐
反射疗法与康复医学 2019年18期
关键词:卧位康复训练针刺

蒋锐

(临沂市交通医院,山东临沂 276002)

发育迟缓是指在生长发育过程中出现速度放慢或是顺序异常等现象。小儿发育包括体格发育与神经发育,前者主要包括身高、体重等生长,器官、系统发育;神经发育主要为脑的发育。运动发育迟缓指的是神经发育,即脑的发育。早发现早治疗对运动发育迟缓症状改善具有重要意义[1-2]。目前临床多采用康复训练,具有一定的效果,但见效较慢,且治疗过程枯燥,患儿依从性差[3]。针刺治疗小儿发育迟缓有独特优势。该研究以2016年1月—2019年1月为研究段,观察针刺配合康复治疗小儿运动发育迟缓的效果,为临床提供参考。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择在该院进行治疗的运动发育迟缓患儿80例,根据随机数字表法将患儿分为观察组与对照组,每组40例。观察组男22例、女18例;平均年龄(16.67±3.92)个月;病因:窒息 21 例、早产 12 例、缺血缺氧性脑病后遗症4例、母孕期感染2例、颅内出血1例;合并语言障碍27例、智力低下23例、继发性癫痫4例、行为异常2例。对照组男23例、女17例;平均年龄(17.12±3.60)个月;病因:窒息 22 例、早产 11 例、缺血缺氧性脑病后遗症3例、母孕期感染3例、颅内出血1例;合并语言障碍25例、智力低下22例、继发性癫痫3例、行为异常3例。两组性别分布、年龄、病因分布及合并症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具有可比性。患儿家属对该研究均知情且签署知情同意书。研究经医院伦理委员会审核批准。

1.2 治疗方法

两组均给予康复训练。(1)指导家长回家后长期坚持感统训练(听、触、视觉刺激),听觉刺激包括与患儿交流及听优美的音乐,3次/d,20 min/次;触觉刺激指对患儿进行抚触,3次/d,10 min/次;视觉刺激可在患儿眼前晃动色彩艳丽的卡片,每天多次[4]。(2)Vojta与Bobath运动治疗。按照小儿抬头、支撑、翻身、坐、爬、跪、站、走、手功能的运动发育顺序,抑制异常发射通路和运动,调整肌张力,促进正常姿势和运动[5]。1次/d,30 min/次。同时观察组给予针刺治疗。取穴:四神、百会、印堂、本神、脑空、脑户、强间、心肝区、言语区、视觉区、感觉区及视觉区等。操作:穴位常规消毒,用0.25 mm×25 mm毫针,与头皮呈15°角,快速刺入头皮,留针45 min,期间可行针3次,平补平泻,1次/d,每周治疗3次。两组均治疗3个月观察效果。

1.3 观察指标与方法

1.3.1 运动功能评价[6]治疗前后采用粗大运动功能评定量表(GMFM)评价患儿的运动功能,包括5个功能区88项,每项0、1、2、3四级评分,其中卧位与翻身17项(A 区)0~51 分、坐位 20 项(B 区)0~60 分、爬与跪14项(C 区)0~52 分、站立位 13 项(D 区)0~39 分、行走与跑跳 24项(E 区)0~72分。

1.3.2 疗效评价标准[7]显效:粗大运动功能及日常生活能力恢复较好,症状改善,肌痉挛缓解;有效:粗大运动功能及日常生活能力改善为;无效:未达到以上标准。总有效率=(显效例数+有效例数)/总例数×100%。

1.4 统计方法

数据处理采用SPSS 22.0统计学软件。GMFM评分用(±s)表示,两组比较采用t检验;总有效率比较采用 χ2检验用[n(%)]表示。P<0.05 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两组治疗前后粗大运动功能比较

治疗前两组卧位与翻身、坐位、爬与跪、站立位、行走与跑跳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治疗后两组卧位与翻身、坐位、爬与跪、站立位、行走与跑跳评分均较治疗前升高,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观察组卧位与翻身、坐位、爬与跪、站立位、行走与跑跳评分均较对照组高,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见表1。

表1 两组治疗前后粗大运动功能比较[(±s),分]

表1 两组治疗前后粗大运动功能比较[(±s),分]

注:与同组治疗前比较,*P<0.05;与对照组治疗后比较,#P<0.05。

组别 时间 卧位与翻身 坐位 爬与跪 站立位 行走与跑跳观察组(n=40)14.17±3.164.19±1.04治疗前治疗后治疗前治疗后25.49±10.60(41.50±7.85)*#25.17±9.76 1.35±0.460.37±0.15(34.06±8.24)*#(20.15±3.45)*#(4.82±0.62)*#(4.42±1.10)*#对照组(n=40)14.11±3.534.08±0.951.42±0.510.40±0.13(34.15±8.24)*(21.05±6.67)*(10.47±1.18)*(2.34±0.70)*(2.01±0.63)*

2.2 两组治疗后总有效率比较

观察组治疗总有效率为92.5%,对照组为72.5%,观察组总有效率高于对照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见表2。

表2 两组治疗后总有效率比较[n(%)]

3 讨论

运动发育迟缓又称精神运动发育迟缓,是儿童康复科常见病。如未及时发现,将发展为运动发育障碍,严重影响患儿的日常生活。发育迟缓的病因主要包括感染、中毒,代谢、营养和内分泌疾患,脑外伤和缺氧,脑部疾患,脑的先天畸形或遗传性综合征,染色体疾病,围产因素,伴发于精神病等[7]。早期患儿喂养困难,有流涎,对噪声易惊,拥抱反射增强伴哭闹,在3个月大时无站立表示或迈步者,握拳,4个月仍拇指内收,手不张开,4~5月挺腰时头仍摇摆不定,5个月后见物体仍不会伸手去抓,仍不会笑,不认人,反应迟钝,肌肉松软不能翻身,动作徐缓、僵硬,不喜欢洗澡,好打挺,双侧肢体运动不对称,过早发育,翻身呈反射性,不是节段性翻身,爬行意识差,无手支撑爬,无分离动作,多睡,无目的多动,注意力集中时间短。因此早发现早干预至关重要。目前治疗方法主要包括物理治疗、肌电反馈、手术及矫形器治疗等。通过康复训练,患儿部分功能可得到一定程度的恢复。该研究中对照组给予康复训练,指导家长在家长期坚持听、触、视觉刺激的感统训练,配合Vojta与Bobath运动治疗,通过抑制异常及原始反射活动,恢复正常姿势;加强肌肉力量训练,恢复运动功能。3个月后患儿卧位与翻身、坐位、爬与跪、站立位、行走与跑跳评分均较治疗前升高,说明康复训练可改善患儿的粗大运动功能。

针刺是以中医理论为指导,防治疾病的一种方法,具有适应证广、疗效明显、操作方便、经济安全等优点,通过刺激穴位,达到通调血气的作用,且无不良反应。运动发育迟缓在中医属于“五迟、五软、五硬、内风”等范畴。中医认为头为精明之府,五脏六腑之精气皆上注于头,可调整身血气。该研究观察组在接受康复训练基础上配合针刺治疗,选择头部穴位进行针刺,可改善脑部血液循环,增强脑皮层功能区协调作用。治疗3个月后观察组卧位与翻身、坐位、爬与跪、站立位、行走与跑跳评分均较对照组高,说明针刺配合康复训练对运动发育迟缓患儿粗大运动功能的改善作用强于单纯康复训练;且治疗3个月,总有效率达92.5%,远高于对照组(72.5%)。进一步说明其治疗的优势。

综上所述,针刺配合康复训练可显著改善运动发育迟缓患儿的粗大运动功能,整体效果优于单纯康复训练。但该研究也存在不足,样本量小,且更远期效果需进一步观察证实。

猜你喜欢
卧位康复训练针刺
多功能智能康复训练床的设计与仿真
穴位按摩与康复训练治疗周围性面瘫的疗效观察
卒中后运动神经反馈康复训练研究进展与前景
睡姿不对,当心病情加重
上肢康复训练机器人的研究
孕30周胎位不正能转过来吗?
斜卧位与俯卧位B超引导下经皮肾镜碎石术治疗上尿路结石的对比研究
站立位与卧位X线摄影对腰椎曲度测量影响的研究
针刺联合拔罐治疗痤疮50例
针刺治疗糖尿病前期32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