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耀辉
(吉林市中心医院,吉林吉林 132000)
慢性下肢静脉血管疾病在目前阶段临床上日益严重,对于患者的生活质量产生了极大的影响,常见的包括静脉曲张、深静脉血栓等都会严重地影响到患者的生活质量。而且随着人们生活方式的转变,发生上述疾病的概率在显著的提高。彩色多普勒成像方式以及CT、核磁共振是目前阶段常见的针对下肢静脉疾病的检测方式。但是不同的检测方式在临床上的检测效果不同,同时成本费用、图像质量等也存在差异[1]。该次研究以2017年5月—2018年5月为研究时段,希望能够从下肢静脉CT造影上的直接法与间接法的优劣势进行分析和研究,为日后的检查奠定一定的理论基础,具体的数据资料如下所示。
在该院接受治疗的实施下肢静脉CT造影的共计64例患者被选为受试者。所有的患者通过该院的诊断均符合下肢静脉疾病,按照电脑随机分号方式将所有患者分为A组和B组。其中A组人数32例,男性人数20例,女性人数12例,年龄为32~65岁之间,平均年龄为(42.3±4.2)岁。观察组患者男性人数32例,男24例,女8例,年龄为31~66岁之间,平均年龄为(44.3±5.2)岁。两组患者在基线资料方面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同时所有的患者在临床上均出现不同情况的腿部胀痛现象,同时下肢乏力,所有患者知晓该次实验研究过程并签署认可书。
A组患者实施直接法来进行测量,首先患者取仰卧位进行扫描,扫描方式通过从腿向上,双手向上平伸,患者在大口吸气后屏气扫描[2]。有需要的患者可以从下腔静脉进行扫描,穿刺患者的足背静脉,绑带于膝关节上方,对比剂采用碘海醇注射液进行,按照每千克1.5 mg剂量。
间接法患者在检查过程中首先保持仰卧位、扫描体位,扫描方向从头到足,双手向上伸,患者首先进行肺动脉血管成像后实施下肢静脉成像,呈现的范围从患者的胸廓入口到肋膈角,检查将ROI放置到肺动脉主干,屏气进行扫描,扫描的范围从第三腰椎向上到脚踝位置,扫描对比剂注射后1 min进行扫描,根据患者的实际成像情况及结果的准确度来判断是否进行二次扫描[3-4]。
首先对比两组患者在临床上通过直接法及间接法的疾病诊断效果,判断两种方式的诊断效率。其次对比两组患者临床上图像的质量情况。
所收集的数据资料采用SPSS 21.0统计学软件处理分析,计数资料用例数表示,采用χ2检验,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两组患者通过直接法及间接法的诊断效果类似,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表1 两组患者下肢静脉诊断效果对比
直接法检测方式后,图像质量情况整体上要显著的优于间接法,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2。
表2 两组患者图像质量情况对比
下肢静脉疾病在目前阶段作为一种常见的多发性疾病,在临床上的误诊率非常高,目前阶段针对下肢静脉疾病的主要诊断手段主要通过影像学技术来进行,DSA治疗手段能够有效地应用到静脉腔内的分析诊断,但是在实际的应用分析来看,对于血管的周围组织的诊断效果较差,同时所消耗的造影剂较多,对于患者来说容易产生不良的影响[5-6]。
目前针对患者来说,通过MRI诊断方式也是一种判断下肢静脉血管疾病的方法,但是在整体的检测成像时间上周期较长,而且费用成本高,影响的因素较多,一般来说在诊断上存在一定的假阳性,因此在目前的下肢深静脉血栓等疾病的诊断上应用情况不多。
双源CT诊断上具有一定的双球管探测器结构,在进行双能量扫描的过程中可以实现同时扫描的效果作用,输出不同的能量射线,进而能够获得不同能量的数据信息,根据不同组织的衰减情况来获得更多的扫描信息[7-8]。
在该次研究过程中,笔者主要分析探究了下肢静脉CTV检测的间接法及直接法两种形式,通过分析来看,直接法方式在扫描完成后的整体图像质量要显著高于间接法,但是根据研究显示,间接法也能够发挥出优势和作用,如果患者下肢肿胀出现穿刺困难的情况下,需要进行肺动脉联合下肢静脉扫描的过程,通过间接法则能够发挥出更好的优势。
因此综上所述,在目前阶段针对不同的下肢静脉疾病实施直接法和间接法存在不同的优势,应当根据患者的实际病情来选择恰当的扫描方式,更好地保证扫描的效果,提升扫描的准确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