宁丽嘉
(郑州大学附属洛阳中心医院,河南洛阳 471000)
下肢静脉血栓是老年患者发生率较高的一种疾病类型,主要是因为静脉血流高凝状态或者放缓、静脉壁受损等因素所导致的[1]。复杂大手术后,因为需要长时间卧床,所以发生下肢静脉血栓的风险更高。相关临床研究结果显示,为卧床老年患者提供有效的护理干预,能让下肢静脉血栓等并发症有效减少,对于促进患者疾病康复非常重要[2]。该院为卧床老年患者提供循证护理,不但减少了下肢静脉血栓等并发症,而且还让其护理满意度得到了明显提升,该文以2018年2月—2019年2月为研究段,现做如下分析。
该文所选100例卧床老年患者均为该院所收治,患者或者其家属签署知情,该次研究经该院伦理协会研究批准同意。纳入标准:预计卧床时间>1个月;年龄为60~80岁。排除标准:听力障碍或精神障碍患者;依从性不理想,无法配合随访和护理的患者;凝血功能障碍患者;伴恶性肿瘤患者。通过数字随机方法将100例患者分成两组,对照组与实验组各50例。对照组中,男女人数各28例、22例;其年龄为63~77岁,平均为(68.2±2.4)岁。实验组中,男女人数各30例、20例;其年龄为60~79岁,平均年龄为(68.8±2.1)岁。两组的基线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对照组选择常规护理,如对患者病历进行记录,按时用药、监测体征等。实验组则在常规护理的同时,为其提供循证护理,具体内容主要如下。
(1)成立循证小组:由科室护理骨干和护士长组成循证小组,进而来有效识别高危患者风险因素,为患者提供预防性护理,进而让下肢静脉血栓的危害降低。
(2)循证护理问题的提出:结合发生下肢静脉血栓的危险因素和卧床老年患者的具体情况,通过讨论提出待解决的问题,制定哪些护理对策,如何开展护理和预防工作。
(3)循证支持的寻找:在护理问题确定后,对相关文献进行检索,提炼资料信息。结合下肢静脉血栓形成的相关危险因素,评价证据的实用性、可靠性和真实性,为护理工作的开展提供指导。根据患者实际情况,制定有针对性的治疗方案。通过对相关资料进行查阅发现,卧床老年患者发生下肢静脉血栓的高危因素包括:①下肢静脉血栓的发生于血液高凝状态、静脉血流缓慢、静脉壁损伤等因素密切相关。②卧床时间长,丧失肌肉运动能力,下肢静脉血液出现淤积,大量凝血酶因子聚集,导致局部高凝,血液流率较低,瓣膜窦内出现涡流,局部瓣膜发生缺氧,白细胞黏附分子表达,白细胞出现迁移和黏附,增加血栓形成因素。③高龄时下肢静脉血栓形成的高危因素之一,在年龄逐渐增长的过程中,血管出现退行性病变,血管内膜变得粗糙,增加内膜受损。④心功能不全、糖尿病、高血脂、高血压、血栓形成病史、吸烟以及肥胖等,均会导致机体处于高凝状态,增加血液粘滞度,进而引起下肢静脉血栓。⑤意识不清或昏迷的患者不能自主运动,下肢长时间处于静止状态,减缓血液流速,血小板聚集,进而发生下肢静脉血栓。
(4)循证护理方法:①抬高患者双下肢,通过重力作用对静脉回流进行改善;指导患者开展肢体活动,包括踝泵运动、腓肠肌挤压运动;并对患者进行鼓励,让其主动活动肢体。针对完全瘫痪和昏迷患者,则应通过被动活动来对静脉回流进行改善。②结合患者的小腿粗细,选择尺寸大小合适的弹力袜,如果患者恢复慢、主动活动时间少、卧床时间较长,则应将弹力袜的使用时间适当延长。③在对老年患者进行血管穿刺时,存在较大难度,在静脉穿刺和补液时,不应选择下肢和瘫痪肢体。如患者需接受输液治疗,应结合患者具体情况采用上肢留置静脉导管,如果患者血管条件不理想,采用上肢留置静脉导管时,应提高一次性穿刺成功率,让反复穿刺减少,让血管损害和患者痛苦减轻,进而让静脉血栓减少。④结合患者的病情,制定科学的饮食方案,饮食应该以纤维素丰富、低脂食物为主,避免以便秘而增加腹压。⑤卧床老年患者常常存在各种不良情绪,护理人员应通过各种机会和患者进行有效的交流沟通,在开展各项操作和措施时,应得到患者的理解和配合。对患者自尊心加以尊重,对其心理状态进行改善,让其情绪保持健康和稳定。对下肢静脉血栓的发生原因和可能导致的后果进行详细讲解,让患者及其家属能更加重视,密切配合临床护理。
(1)对患者住院期间的并发症发生情况进行统计记录,如切口感染、便秘、压疮、下肢深静脉血栓;(2)患者出院时,让其发放满意度调查表,对其护理满意度进行调查,调查表满分为100分,具体分为非常满意(80~100 分)、满意(60~79 分)、不满意(<60 分)。
该次实验数据采用SPSS 17.0统计学软件进行统计学分析,计数资料对比采用χ2检验,用[n(%)]表示,以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与对照组相比,实验组的切口感染、便秘、压疮、下肢静脉血栓等并发症发生率明显降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如表1 所示。
表1 并发症观察[n(%)]
实验组的护理总满意度为96.0%,明显高于对照组的80.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如表2所示。
表2 护理满意度观察[n(%)]
下肢静脉血栓具体是指深静脉内的血液出现异常凝结,静脉回流发生障碍,导致深静脉功能不全或者致残,对患者生活质量造成严重影响[3]。临床研究发现,各个年龄阶段均可能发生下肢静脉血栓,在年龄逐渐增高的过程中,下肢静脉血栓的发生风险也在逐渐增加[4];相关统计数据显示,长时间卧床患者发生下肢静脉血栓的概率大约为31%,比普通人群的发生风险更高[5]。选择合理的护理对策,对下肢静脉血栓进行有效预测,促进患者疾病及早康复就成了现阶段亟须解决的问题。
循证护理是根据循证医学所发展而形成的一种新型护理模式,将科学作为依据,利用查询取证的方法,查证护理细节,同时认真落实[6]。为卧床老年患者提供循证护理,将患者作为开展护理工作的中心,将护理问题当成主题,结合患者的需求、临床经验、专业知识和科研结果,让护理人员的间接经验和直接经验能在临床实践中得以充分发挥,最终让预见性护理意识得以强化,让护理质量得以提升。该研究中,与对照组相比,实验组的切口感染、便秘、压疮、下肢静脉血栓等并发症发生率明显降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护理总满意度明显提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综上所述,为卧床老年患者提供循证护理,能让下肢静脉血栓等并发症明显降低,让其护理满意度明显提高,具有临床推广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