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伟伟 ,蔡秋霞 ,周晓晓
(1.郑州大学附属洛阳中心医院,河南洛阳 471000;2.洛阳市心胸外科疾病临床医学研究中心,河南洛阳 471000)
胸外科手术有一定的复杂性,术后容易出现多种并发症,可能会造成对于重要脏器的影响,风险因素相对较高[1],最常见的并发症类型为下肢深静脉血栓,这种疾病发病通常较急,无早期明显症状,容易对患者的生命健康造成威胁[2],为了实现对下肢深静脉血栓有效预防,需要分析其产生原因及针对性护理改善措施,现选取该院2017年1月—2018年1月收治的下肢深静脉血栓患者100例及无下肢深静脉血栓患者50例展开研究,做如下内容报道。
选取该院入治的共100例患者进行研究,其中共包括未发生下肢深静脉血栓的对照组患者共50例,发生下肢深静脉血栓观察组患者共50例,对照组患者中,共包括男性患者24,女性26例,所有患者年龄分布为 53~76 岁,平均年龄分布为(35.62±2.13)岁,观察组患者中,共包括男性患者25,女性25例,所有患者年龄分布为53~75岁,平均年龄分布为 (56.32±2.14)岁,患者通过胸腔镜治疗、食管手术治疗、胸腹腔镜辅助食管切除治疗,一般资料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对所有患者的临床一般资料进行统计学分析,对比相关影响因素指标内容差异,包括患者的性别、年龄、心电图特征、手术时间、合并症、卧床时间、不良嗜好信息等,推测判断危险影响因素。
该次研究通过SPSS 23.0统计学软件进行数据分析,其中计数资料通过χ2验证用例数表示,计量资料通过标准差(±s)表示后通过t验证,如果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对比可见,观察组患者平均年龄(56.32±2.14)岁,对照组患者平均年龄(35.62±2.13)岁,观察组患者平均年龄明显较大,观察组患者手术时间(3.98±0.51)h,对照组患者平均手术时间(2.52±0.45)h,观察组患者手术时间更长,观察组共合并症患者22例高于对照组患者共12例,观察组患者卧床时间平均为(23.42±2.45)d,明显长于对照组患者(11.34±2.34)d,观察组患者共不良嗜好患者21例,高于对照组患者8例。以上各项指标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如表1所示。
表1 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影响因素分析
末梢神经在胸脏器中存在,同时有对血液等内容进行生理调节的功能,在进行相关手术过程中,器械的作用可能会造成血管出现损伤,引发动脉的血管壁出现刺激信号,导致心肺感受器的兴奋性增强,进而诱发患者下肢出现深静脉血栓,同时如果手术过程中,有疼痛刺激作用,可能会导致胆碱能神经的张力增加,引发肌肉中的内血小管扩张,导致神经性休克[3]。该次研究结果显示,观察组患者平均年龄 (56.32±2.14)岁,对照组患者平均年龄(35.62±2.13)岁,观察组患者平均年龄明显较大,观察组患者手术时间(3.98±0.51)h,对照组患者平均手术时间(2.52±0.45)h,观察组患者手术时间更长,观察组共合并症患者22例高于对照组患者共12例,观察组患者卧床时间平均为(23.42±2.45)d,明显长于对照组患者(11.34±2.34)d,观察组患者共不良嗜好患者21例,高于对照组患者8例。以上各项指标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由此可见,患者的年龄、手术时间、合并症情况、卧床时间、不良嗜好等均是对下肢深静脉血栓发生有影响作用的因素,因而为了改善患者的预后,需要针对以上因素进行干预护理,从而实现将深静脉血栓发生的风险降低,临床上常用的护理方法为下肢深静脉血栓针对性预防护理,包括(1)术前护理,对患者进行健康知识内容宣教,告知患者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的原因及病症危害等病理知识,同时对患者进行紧张情绪疏导。(2)术后护理:对患者进行按摩,在完成治疗后,通过软棉垫对患者的后脚跟进行固定,保证良好的按摩姿态,随后通过按摩器对下肢进行间断按摩,促进血液的回流防止下肢静脉淤血,同时对患者的额下肢末梢循环状态观察,保证有效的循环模式,术后对患者进行饮食指导,告知患者正确饮食,防止进食高盐分及脂肪的食物类型,促进肠道的蠕动,减少可能导致的血液粘稠度。对患者进行患肢的防寒处理,保证皮肤的良好状态。(3)功能恢复训练:在患者进行手术后,进行早期的被动肢活动干预,定期进行下肢深静脉血栓预防活动干预,促进患者的下肢血液循环。(4)日常指导:对患者进行针对性指导,尽量让患者戒除不良嗜好,制定活动及日常饮食、运动方案,对患者状况密切观察。该次研究结果表明,导致心胸外科手术后患者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的因素相对较为复杂,临床上应该进行针对性措施护理干预,降低发病率同时改善患者预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