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析早期护理干预对脊柱术后患者下肢深静脉血栓的预防效果

2019-10-30 06:07张博宇
反射疗法与康复医学 2019年18期
关键词:脊柱下肢血栓

张博宇

(吉林市北华大学附属医院,吉林吉林 132011)

患者在经历脊柱疾病术后,如护理不当,极易形成深静脉血栓,如果没有提供及时有效的治疗,会引发严重的后遗症,不仅影响患者的生存质量,严重的还会诱发患者肺栓塞,威胁患者生命安全[1]。因此,如何有效预防和降低患者术后下肢深静脉血栓发生率至关重要,也是临床护理人员所必须面对的问题,该文以2017年1月—2018年1月为研究时段,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经该院伦理委员会批准,再征得患者本人及其家属的同意后,选取该院收治的92例脊柱疾病手术患者,包括:16例颈椎骨折患者、30例胸椎骨折患者以及50例腰椎骨折患者。随机分作对照组和观察组各46例。其中,对照组男性患者26例,女性患者20例;患者年龄最小30岁,年龄最大73岁,患者平均年龄(51.9±3.8)岁。观察组男性患者22例,女性患者24例;患者年龄最小35岁,年龄最大70岁,患者平均年龄(49.1±5.4)岁。两组患者性别、年龄、疾病类型等临床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 研究方法

对照组实施常规护理:在同一条静脉上避免反复穿刺;给予患者饮食指导,低脂、高纤维,避免患者便秘;禁烟禁酒;更换床单等[2]。

观察组除常规护理外,还实施有针对性的早期护理干预:首先,手术前进行患者心理健康教育,提供患者风险评估,包括尽到告知患者及其家属手术方案的义务;对患者宣讲术后下肢深静脉血栓的相关医疗知识;检查患者的出凝血时间,从而预估患者术后发生下肢深静脉血栓的风险;及时沟通患者及其家属,从而减少后续术后并发症的发生。其次,手术中严格规范医务人员的操作,对患者的身体情况密切观察,在手术过程中缩短少手术时间、降低患者出血量,有效预防术后静脉血栓发生。最后,提供有针对性的术后护理,包括患者麻醉清醒后立即由护理人员按摩患者的比目鱼肌、腓肠肌;根据患者手术情况和身体恢复状况,辅助患者尝试各类恢复性训练,如直腿抬高等训练,在此过程中,提供各种术后辅助检查,依据检测结果和患者下肢皮肤颜色、温度等情况,及时调整训练内容,做到循序渐进、不急不躁。

1.3 观察指标

该次研究需观察两组患者的护理满意度、下肢浮肿率、DVT发生率以及APTT、FIB、PT水平。其中,针对患者的护理满意度,需提供 《护理满意度调查问卷》,该问卷有作者所在医院自制,满分100,分数越高,患者越满意。

1.4 统计方法

对上述观察指标进行数理统计,采用SPSS 22.0统计学软件,计数资料用[n(%)]表示,计量资料采用(±s)表示,组间比较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组间比较采用χ2检验;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对比两组患者的临床效果,包括患者满意度、下肢浮肿率以及DVT发生率。其中,对照组的患者满意度83.73%,低于观察组的98.11%;对照组的下肢浮肿率为13.04%,高于观察组的4.35%;对照组的DVT发生率6.52%,高于观察组的0.0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具体对比如表1所示。

表1 对比对照组和观察组患者的临床效果

对比两组患者的平均APTT、FIB及PT水平。其中,对照组的平均APTT水平24.18 s,高于观察组的平均23.76 s;对照组的平均FIB水平5.96 g/L,高于观察组的平均5.47 g/L;对照组的平均PT水平9.15 s,高于观察组的8.95 s。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具体对比如表2所示。

表2 对比对照组和观察组患者的APTT、FIB及PT水平(±s)

表2 对比对照组和观察组患者的APTT、FIB及PT水平(±s)

对照组(n=46)观察组(n=46)t值P值组别24.18±4.98 23.76±3.67 1.027>0.05 APTT(s)5.96±0.16 5.47±0.98 3.569<0.05 9.15±1.03 8.95±0.46 6.312<0.05 FIB(g/L) PT(s)

3 讨论

深静脉血栓是指患者血液因某种原因于深静脉内发生凝结。血栓形成大都发生于制动状态,较为常见的因素有血流缓慢、静脉壁损伤和高凝状态。有研究表明,深静脉血栓的发生率在骨科手术后最高可达到 60.00%[3]。究其原因,这可能与脊柱手术平均手术时间较长、手术过程中患者出血较多、围术期内脊柱疾病患者长时间卧床修养等因素有关。如果没有及时的发现和治疗,下肢深静脉血栓还有可能引起患者发生肺栓塞等严重疾病,对于患者健康是一种极大的威胁。在临床治疗中,对该病的发生,主要以预防为主[4]。除了抗凝药物外,重要的预防该病的手段之一,就是有效的临床护理。由于常规护理缺乏针对性,导致临床常规护理模式对于预防脊柱疾病患者术后深静脉血栓的发生效果不明显,往往在血栓发生后才会进行处理,对术后并发症的发生也难以针对性预防。这都是因为,在常规护理模式中,护理人员往往只是遵医嘱行动,主动性与积极性较差,护理模式过于被动[5]。

现代医疗技术和新的医疗理论促使医疗事业飞速发展,多元化的护理模式让常规护理多了针对性和专业性,能够更加适应现代医疗事业所需。其中,作为一种全方位的护理模式,早期护理干预以预防为主,在实施过程中,可以更加专业的针对一些常规护理模式下的并发症的发生。在该次研究中,通过早期护理干预,有效降低脊柱术后患者下肢深静脉血栓发生率,改善凝血状况,预防效果明显。

在该次研究中,通过早期护理干预,在术前对患者进行风险评估,以科学的方式建立患者的风险意识;在术中,依据不同患者的实际情况制定符合的护理方案;在术后,强调对下肢深静脉血栓高危患者的密切关注,加强持续的恢复训练。对早期护理干预的效果,是通过患者的护理满意度、下肢浮肿率、DVT发生率以及APTT、FIB、PT水平来体现的。上述指标,在客观上体现了早期护理干预的护理质量,说明对脊柱疾病患者而言,早期护理干预护理质量高、对降低下肢深静脉血栓效果明显,更受患者的欢迎。

综上所述,脊柱术后患者下肢深静脉血栓高发,严重影响患者生活质量。在诊疗过程中早期护理干预能够通过多种干预方式,改善凝血状况,有效降低脊柱术后患者下肢疼痛肿胀发生率,预防及降低下肢深静脉血栓发生率效果明显,并能提高患者护理满意度,在临床上具有广阔的应用前景。

猜你喜欢
脊柱下肢血栓
下肢下垂体位对下肢动脉硬化闭塞症患者影响的meta分析
防栓八段操 让你远离深静脉血栓
长期久坐低头 你的脊柱还好吗
中西医治疗下肢动脉硬化闭塞症的研究进展
18F-FDG PET/CT在脊柱感染诊治中的应用及与MRI的比较
血栓会自己消除么? 记住一个字,血栓不上身!
如何保护宝宝的脊柱
血栓最容易“栓”住哪些人
钬激光治疗下肢静脉曲张的临床观察
微创旋切术治疗182例下肢静脉曲张的术后护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