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春芳
(青岛市城阳区人民医院,山东青岛 266000)
对于剖宫产手术患者而言,下肢深静脉血栓的发生十分常见,一般来说深静脉血栓伴随肺栓塞症状,致使患者产后风险进一步提升,该次研究将对导致下肢深静脉血栓出现的原因展开讨论,并提出行之有效的干预对策,详情如下。
笔者将研究来该院产科接受剖宫产手术治疗的患者80例资料,根据护理方法将其分为两个组别,分别比较护理效果。
对照组行常规护理干预。
观察组采取优质护理手段,从心理护理、饮食护理、并发症护理等方面入手。
1.2.1 心理护理 由于下肢深静脉血栓对患者日常生活及术后恢复均有较大影响,致使患者产生紧张、焦虑、抑郁等不良情绪,而这些心理或多或少都会影响到患者的恢复速度,据此护理人员应加强心理护理干预力度,耐心倾听患者诉求,对和谐护患关系加以构建,为后续治疗做好准备。
1.2.2 饮食护理 为提高患者术后恢复效果,护理人员还应从饮食护理方面入手,对饮食结构进行调整,引导患者食用少脂肪、少盐分、高纤维的食物,禁止食用油腻类、辛辣类食品,进一步缓解患者血栓症状。
1.2.3 并发症护理 为了防治患者术后下肢深静脉血栓的发生,还应采用溶栓治疗方法,根据病况对溶栓剂量合理调整,对患者腓肠肌进行按摩,2次/d,3~5 min/次,避免不必要的约束制动。与此同时护理人员应严格监测患者的各项生命指标,预防不良后果的发生,降低术后感染等症状的发生率,提高患者康复效果。手术结束后6 h用温水帮助患者泡脚,每次泡15 min,每天早晚各泡一次。抽取患者血液标本进行凝血功能以及血常规检查,进行腿围测量,给予抗凝剂实施抗凝治疗。
两组生化指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表1 比较两组患者生化指标(±s)
表1 比较两组患者生化指标(±s)
组别ATPP FIB D-D AT-III CRP ESR对照组(n=40)观察组(n=40)t值P值36.65±3.38 38.68±1.95 2.802<0.01 1.26±0.12 1.19±0.11 2.316<0.05 2095.48±32.75 2145.83±35.56 5.609<0.01 97.65±9.17 104.54±6.23 3.391<0.01 2.83±1.05 3.48±1.07 2.335<0.05 41.86±1.55 41.95±1.35 0.236>0.05
两组临床护理效果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2。
表2 比较两组患者护理干预效果[n(%)]
两组患者临床护理满意度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3。
表3 比较两组患者临床护理满意度[n(%)]
对两组患者护理前后的SAS、SDS评分进行比较,观察组患者评分显著优于对照组患者,数据对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具体见表4。
表4 比较两组患者护理前后的SAS、SDS评分[(±s),分]
表4 比较两组患者护理前后的SAS、SDS评分[(±s),分]
SAS SDS组别86.62±6.74 86.51±6.45 50.01±5.11 50.32±5.02 84.58±6.85 85.7±6.62 50.56±5.52 50.62±5.42观察组(n=40)护理前 护理后对照组(n=40)护理前 护理后?
两组实施护理干预后,观察组WHOQOL-BREF各项评分以及总评分皆高于对照组患者,且两组护理后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5。
表5 两组患者WHOQOL-BREF评分比较[(±s),分]
表5 两组患者WHOQOL-BREF评分比较[(±s),分]
观察组(n=40)对照组(n=40)组别18.7±2.3 17.9±2.6生理方面 心理方面15.4±1.8 16.2±2.0 20.6±3.1 21.4±3.3社会关系19.2±1.5 19.6±1.6 65.4±11.2 66.1±11.1环境方面 总评分
导致下肢深静脉血栓产生的因素包括妊娠因素、手术因素、并发症疾病、其他因素等,详情如下。
(1)妊娠因素。
妊娠因素是引发下肢深静脉血栓的主要原因,由于妊娠时期胎盘所产生的此激素较多,与非怀孕状态相比患者体内此三醇总量可增至1 000倍,在这种情况下血液高凝状态便会逐渐加剧,这种种因素都会为深静脉的发生埋下风险隐患,另外孕期骨盆的压迫也是导致深静脉血栓产生的原因。
(2)手术因素。
此外,手术因素的影响不可小觑,例如:麻醉因素、解剖学因素、血管因素、活动受限等。从麻醉因素来分析,在剖宫产手术治疗过程中,麻醉药物的注射会使患者周围静脉发生扩张,导致下肢肌肉回缩功能逐渐削弱,最终引发下肢深静脉血栓;从解剖学因素分析,静脉壁薄、盆腔静脉密集以及筋膜外鞘的缺乏都会影响血流速度,致使盆腔淤血发生;另外在剖宫产手术治疗中,血管损伤一旦发生便会增强血小板的聚集作用,在这种情况下患者下肢长时间不运动便会导致深静脉血栓产生。
(3)并发症疾病。
研究发现,存在既往血栓栓塞性疾病的患者静脉血栓发生率相对更高,其比例在4%~15%。另外伴随高血脂的患者血液流速会逐渐放慢,导致血液黏稠度逐渐变化,加快深静脉血栓的形成速度。而恶性肿瘤患者一旦出血便会产生大量外源性以及内源性凝血活酶,这种种因素都是引发血栓的关键。
(4)其他因素。
总的来说,深静脉血栓可在任何年龄段发生,随着年级的增加,该疾病的发生率会显著提高,尤其在手术治疗后,据此医务人员应做好术后护理工作,对手术时间、创伤程度、术后卧床时间等因素加以考虑,帮助患者早日恢复健康。上述因素均是导致下肢深静脉血栓发生的关键原因,护理人员应从各项因素入手,以此提高患者护理效果。
据研究报道,减少术中下肢静脉扭曲、缩短手术时间可有效减少深静脉血栓的发生,硬膜外麻醉与全麻相比可加快下肢静脉血流速度与数量,使深静脉血栓的发生率降低40%~50%,因此医务人员在手术治疗中应少量使用全麻处理。
患者术后切口疼痛会对切口的愈合情况造成影响,对恢复十分不利,因此护理人员应从患者心理素质入手,指导其进行早期锻炼与活动,缓解心理顾虑,树立治疗信心,术后应选择上肢静脉输液方法予以治疗,为减少对血管壁的刺激,护理人员应不断学习,掌握更多护理方法与技能,降低下肢深静脉血栓的发生率。由于患者行剖宫产治疗后体内的水分相对缺乏,据此术后3 d应对其实施常规输液,6 h后便可适当摄入流质食物,为保持患者大便的通畅,还应坚持营养丰富的饮食原则,如有必要可对患者给予开塞露治疗。
在临床护理中,护理人员应对患者的诉求加以重视,患者若出现下肢肿痛、下肢沉重等症状,需引起重视,在剖宫产术后还应对患者病情变化严格观察,一旦发生存在深静脉血栓的势头,应立即处理。
该次研究对两组患者采取了不同干预手段,数据显示,对照组患者有效率为62.50%、观察组有效率为95.00%,两组数据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由此可见,在行剖宫产术后患者中采取科学的干预手段可降低深静脉血栓的发生率,提高患者护理干预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