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科患者行预防性护理干预对下肢静脉血栓形成的效果分析

2019-10-30 06:07时东光
反射疗法与康复医学 2019年18期
关键词:高凝患肢下肢

时东光

(青岛市即墨区丰城卫生院,山东青岛 266212)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为开展该次研究,将选取2015年5月—2017年5月来该院内科接受手术治疗的患者60例,根据护理方法将所有患者分为对照组与观察组,分别采取不同护理手段,并给予比较。

1.2 方法

对照组行常规护理干预,当患者入院后护理人员应对其健康状况提前评估,对形成下肢深静脉血栓的危险因素加以分析。

观察组采取预防性护理干预,详情如下。

1.2.1 组建护理小组 为确保临床护理工作的有序进行,首先应对护理小组进行构建,该小组由护理人员、护士长、护师组成。护理小组通过万方数据库、中国知网对相关文献进行检索,根据患者实际病情对合理的护理方案加以制定,确保护理工作更好地实施。

1.2.2 有效评估护理风险 与此同时护理人员还应对风险评估表科学制定,将危险等级分为高危、中危、地危,同时根据患者病情来分类同时确定危险等级,根据实际情况来提出干预措施。

1.2.3 系统健康教育 系统健康教育的开展对于内科患者而言至关重要,通过该手段不仅可帮助患者掌握更多理论知识与实践技能,同时还可提高患者及家属的认知水平。在具体实施中可通过播放相关视频、组织讲座、发放健康手册来达到教育目的,另外还应引导患者适当锻炼,以此来提高自身机体能力,对下肢深静血栓的发病率严格控制。

1.2.4 物理预防手段 在下肢深静脉血栓防治中,可采取物理预防手段,利用足底静脉泵、间歇式充气压力泵、梯度弹力袜来进行。在充气压力泵使用中应按顺序向小腿部位施压,使血流速度逐渐加快,从而起到理想的预防效果。

1.2.5 体位指导 在手术结束后护理人员应对患者实施体位指导,抬高患肢30°,并鼓励患者适当运动,例如:按摩股四头肌、小腿三头肌,使下肢肌力充分提高,从而达到静脉回流效果。

1.2.6 用药护理 为降低患者不良反应的发生,护理人员需加强用药护理干预,术后12 h引导患者服用抗凝药物,对用药的重要性进行普及,当患者用药后出现异常应医师及时汇报,提高患者治疗效果。此外护理人员还应加强饮食护理,多食用高蛋白、高维生素的饮食,通过饮食干预可确保大便的通畅。

1.2.7 出院护理 当患者出院后,护理人员应定期对患者进行电话随访,了解患者病情,根据实际情况来开展针对性护理,同时还可为患者提供出院指导,如若患者出院后病情并未改善,应指导患者立即就医以防并发症发生。

1.3 统计方法

所有数据均采用SPSS 20.0统计学软件处理,计数资料用[n(%)]表示,采用 χ2检验,计量资料用(±s)表示,t检验,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比较两组患者护理管理效果

两组患者护理管理效果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表1 两组患者护理管理效果比较[n(%)]

2.2 比较两组患者护理满意度

观察组护理满意度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2。

表2 比较两组患者护理满意度[n(%)]

2.3 两组患者患肢血流速度比较

两组患者患肢血流速度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3。

表3 两组患者不同时间患肢血流速度比较[(±s),cm/s]

表3 两组患者不同时间患肢血流速度比较[(±s),cm/s]

组别 护理前 护理后2周 护理后4周观察组(n=30)对照组(n=30)20.75±3.14 20.56±3.28 26.78±3.59 21.07±3.41 26.98±3.72 21.57±3.67

2.4 对两组患者临床治疗相关指标进行比较

两组患者临床治疗相关指标进行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4。

表4 比较两组患者的临床治疗相关指标(±s)

表4 比较两组患者的临床治疗相关指标(±s)

分组 手术时间(min) 术中出血量(mL) 术后首次下床活动时间(h) 排气时间(h) 住院时间(d)观察组(n=30)对照组(n=30)205.16±21.47 201.33±20.79 745.82±126.93 748.41±125.15 28.26±8.32 49.89±5.18 41.92±5.94 78.12±6.68 12.54±4.16 17.03±4.30

2.5 比较神经功能缺损与生活质量

护理前两组NIHSS评分、Barthel指数相当,尽管护理后都有所改善,但观察组改善的程度大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详情见表 5。

表5 两组Barthel指数和NIHSS评分对比(±s)

表5 两组Barthel指数和NIHSS评分对比(±s)

组名Barthel指数护理前 护理后images/BZ_101_792_1607_816_1639.pngNIHSS评分护理前 护理后对照组(n=30)观察组(n=30)t值P值40.28±13.87 41.03±12.65 0.246 3 0.806 1 72.56±13.79 90.68±12.88 5.919 6 0.000 0 11.60±1.84 11.58±1.82 0.047 6 0.962 1 8.53±1.72 5.87±0.90 8.446 9 0.000 0

3 讨论

3.1 下肢深静脉血栓的发生

在内科患者中下肢深静脉的发病率相对较高,研究显示,血流缓慢、高凝状态以及静脉壁损伤都会导致下肢深静脉血栓(DVT)发生,笔者将分别对各个因素展开分析。

(1)血流滞缓。经笔者研究,患者术后血流速度缓慢是导致下肢深静脉发生的重要原因,当患者行手术治疗后肌肉便会松弛无力,对血流速度造成影响,增加了下肢深静脉的发病概率。

(2)血液高凝状态。此外血液高凝状态的出现也是导致深静脉血栓产生的原因,这是由于手术治疗过程较长,患者无法保证饮水量的充足,致使患者体液丢失严重,大大减少血容量。在这种情况下医务人员为了确保患者血容量的充足,便会将库存血输入体内,然而库内血中的碎粒较多,往往加剧了下肢深静脉血栓的发生。为了改善这一症状,应对这一要素引起重视,确保患者血液的正常流动。

(3)静脉壁损伤。由于骨科手术具有一定创伤性,难免会对患者血管壁造成损坏,从而发生下肢深静脉血栓。因此护理人员在护理干预中应对上述因素加以考虑,从这三方面入手进行干预,避免深静脉血栓的产生,为患者提供更加优质的服务。

3.2 预防对策

综上笔者对导致下肢深静脉血栓的主要因素进行了分析,为降低下肢深静脉血栓的发生率,还应将预防手段应用其中,加快患者血液的回流速度、降低血液高凝状态、预防静脉壁损伤,详情如下。

(1)加快患者血液的回流速度。为改善患者不良症状,降低深静脉血栓发生概率,护理人员应做好术后护理工作,将患者患肢适当抬高,定时调整患者体位,以此来加快患者血液的额回流速度,通过这一手段的应用可缓解患肢压力,提高术后恢复效果。

(2)降低血液高凝状态。与此同时护理人员还硬对血液高凝状态进行预防,为达到这一目的需从日常饮食中入手,患者应多摄取低盐、低脂、低胆固醇食物,确保每日饮水量在2 000 mL左右,以此降低患者血液粘稠度。

(3)预防静脉壁的继续损伤。为了避免患者术后静脉壁被损伤,护理人员还应对静脉输液管理进行强化,并充分减少止血带的使用时间,避免机械性损失的发生。通过上述预防手段的应用可降低患者不良症状的发生,加快患者术后的恢复速度。

为了达到良好的预防效果,医疗机构还应加强对护理人员的培训力度,定期组织培训活动,对下肢深静脉血栓产生的原因进行科普,使护理人员更好地理解并接受,只有这样护理人员素质水平方可得到有效提升,对下肢深静脉血栓的预防起到一定作用。

两组患者经不同护理干预后呈现出两种不同的干预效果,数据显示,观察组患者护理有效率为96.67%、对照组护理有效率为73.33%,从而不难看出将预防性护理干预应用到内科患者中可改善患者不良症状,提高护理干预效果,因此在临床医学中应用频繁。

综上所述,将预防性护理干预手段应用到下肢静脉血栓患者中可改善患者不良症状,提高患者生活质量,值得临床应用。

猜你喜欢
高凝患肢下肢
下肢下垂体位对下肢动脉硬化闭塞症患者影响的meta分析
股骨髁间骨折术后患肢采用特殊体位制动加速康复的效果观察
中西医治疗下肢动脉硬化闭塞症的研究进展
一种水垫式患肢抬高枕的设计及应用
血栓弹力图对进展性脑梗死的预测价值
益气活血化瘀法和利伐沙班对老年股骨干骨折患者术后高凝状态的影响
团队互助模式对乳腺癌患者术后患肢功能锻炼依从性的影响
从痰、血瘀探讨COPD炎症与高凝状态关系
钬激光治疗下肢静脉曲张的临床观察
微创旋切术治疗182例下肢静脉曲张的术后护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