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产后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的原因与防治探讨

2019-10-30 06:07罗翠霞
反射疗法与康复医学 2019年18期
关键词:溶栓下肢血栓

罗翠霞

(青岛市城阳区人民医院,山东青岛 266000)

产后分娩后下肢深静脉血栓极易发生,临床症状则包括发热、持续疼痛、下肢肿胀等,对患者身体健康造成严重威胁。为降低产后下肢深静脉血栓的发生率,可采用抗凝溶栓药物来进行,并在此基础上辅以有效的干预手段,以此提高患者满意度水平。该文以2012年2月—2014年2月为研究时段,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研究该院的100例产后下肢深静脉血栓患者资料,所有患者平均年龄为27.5岁,且产后均出现深静脉血栓症状。随机将患者分为两个组别并施以不同的干预手段,对下肢深静脉血栓发生的具体原因详细调查,根据实际情况制定防治手段。

1.2 方法

对照组患者采取常规护理手段,对产后下肢深静脉血栓产生的原因展开分析,以此提高干预效果。

观察组则采用综合护理手段,详情如下。

从一方面来看,产褥期患者病程较长,且卧床时间较久,长此以往患者的血流速度便会逐渐放缓,肌肉收缩减少,据此护理人员应对患者合理指导,定时开展下肢被动活动、主动活动,通过这一手段可加快血液循环速度,降低深静脉的发生率。为保持患者大便的通畅度,应多食粗纤维类食物。

对患者进行基础护理后还应做好下肢保暖工作,适当抬高患者下肢,严禁冷敷、热敷,避免受压情况发生,这是由于热敷会增加组织代谢,进一步增大了代谢负荷,而冷敷则会导致血管收缩的发生,使深静脉血栓发生率全面提高。在临床护理过程中,还应对患者各项体征严格观察,真正做到早发现早治疗,由于下肢深静脉血栓早期会出现血栓血管粘连不紧密,一旦发生咳嗽、咳血等表现应重视起来,并向相关医师及时汇报。

当患者患上深静脉血栓疾病后其生活质量便会逐渐低下,因此导致紧张、急躁、焦虑等情绪发生,在这种情况下医务人员应对该疾病的相关知识及时普及,耐心倾听患者的想法,提高患者健康水平。在患者长期卧床后,应在血栓形成1~2周内采取有效的预防手段,在溶栓治疗基础上保持良好的休息,避免对患肢进行挤压,禁止按摩,降低血栓脱落发生率。

2. 结果

2.1 比较两组临床护理效果

观察组临床护理效果明显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表1 比较两组临床护理效果[n(%)]

2.2 比较两组患者护理满意度

观察组护理满意度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2。

表2 比较两组患者护理满意度[n(%)]

2.3 两组患者住院时间及费用

观察组住院时间短于对照组,住院费用少于对照组,结果对照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3。

表3 两组患者住院时间及住院花费情况比较(±s)

表3 两组患者住院时间及住院花费情况比较(±s)

组别 住院花费(元) 住院时间(d)观察组(n=50)对照组(n=50)22158.56±516.34 28495.22±537.47 14.26±3.38 18.74±5.19

2.4 对两组患者临床治疗相关指标进行比较

观察组各项指标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4。

表4 比较两组患者的临床治疗相关指标(±s)

表4 比较两组患者的临床治疗相关指标(±s)

分组 手术时间(min) 术中出血量(ml) 术后首次下床活动时间(h) 排气时间(h) 住院时间(d)观察组(n=50)对照组(n=50)205.16±21.47 201.33±20.79 745.82±126.93 748.41±125.15 28.26±8.32 49.89±5.18 41.92±5.94 78.12±6.68 12.54±4.16 17.03±4.30

3 讨论

从相关数据中不难发现,下肢深静脉血栓的发病率相当高,美国患该疾病患者约有50万人次,尽管我国尚无具体数字但其发生率不可小觑。下肢深静脉血栓通常在盆腔术、产后、外伤、长期卧床及昏迷患者中,导致下肢深静脉血栓发生的应用归咎于3个方面,即血液高凝状态、静脉血流缓慢、静脉血管壁损伤等。在患者产后,由于胎盘会产生许多雌激素,致使纤维蛋白原逐渐增加,从而导致静脉血栓的发生。另外患者产后休息时,下肢肌肉逐渐松弛,对血流速度影响极大,为深静脉血栓的发生埋下隐患。为改善患者不良症状,医务人员可将综合治疗手段应用其中,主要包括:抗凝治疗、溶栓治疗以及手术治疗等方法。通过对患者进行静脉肝素注射治疗可发挥出抗凝效果,该治疗方法具有安全性、有效性,另外纤溶制剂也可直接用于溶栓治疗。为提高护理效果应鼓励患者多下床活动,加快患者恢复速度,在手术期还应维持水电解质平衡,降低感染的发生率。

3.1 下肢深静脉血栓预防手段

静脉血栓作为静脉血管病,同时伴随静脉曲张、下肢溃疡,是一种妊娠期并发症,随着人们生活方式以及饮食结构的改变,下肢深静脉血栓呈现上升趋势,不仅会使肺栓塞风险增加,静脉瓣膜功能也会出现问题,据此护理人员应采取有效的防治手段。

(1)防止血液高凝状况的措施。

为降低下肢深静脉血栓的发病率,首先应采取有效措施来防止血液高凝状况,该状态在一定程度上增加了血小板的凝聚度,据此医务人员在临床护理中应对患者血液高凝情况加以重视,为达到预防效果,可采取低分子肝素来进行,以此降低下肢深静脉的发生。

(2)促进静脉回流的措施。

患者长期卧床后血液流速便会逐渐缓慢,从而导致血液淤积的产生,为改善这一手段,还应对患者静脉回流情况加以重视,缓解患者负面情绪的发生,降低静脉回流的发生。与此同时护理人员还应将患肢适当抬高,同时还应屈膝15°,通过防压性护理使静脉回流正常性提高,进一步提升患者临床治疗效果。为确保临床护理干预的有效推行,护理人员还应根据实际情况选择护理方案,提高护理针对性水平,将护理风险控制在合理范围内。

(3)防止内膜损伤的措施。

在血管壁损伤中静脉内膜损伤作为一种严重的类型,一旦发生损伤便会形成血栓,导致内膜损伤发生原因包括:刺激型药物、抗生素、抗癌药注射。护理人员应将有效的防治措施应用其中,静脉滴注时间应控制在48 h内,以此提高静脉穿刺能力。

3.2 下肢深静脉干预措施

综上所述,笔者对产后下肢静脉血栓形成的原因进行了分析,为提高患者的恢复效果,保障母婴安全,还应采取科学的护理手段,对临床用药及饮食合理指导、做好溶栓、抗凝治疗护理、对护理人员加强培训,详情如下。

(1)对临床用药及饮食合理指导。

在产后下肢深静脉患者护中,护理人员应对患者用药及饮食合理指导,收集患者基本资料,对抗凝、溶栓药物使用方法、剂量及实践严格把握,在溶栓治疗中还需严格观察穿刺点渗血及出血情况,做好日常护理工作,做好与患者的沟通交流,使患者自信心得到充分强化,为其提供更多心理支持。

(2)做好溶栓、抗凝治疗护理。

值得注意的是,静脉穿刺的操作难度较大,在具体实施前还应提前评估患者血管状况,按无菌操作原则来进行,在溶栓、抗凝治疗过程中做好每一项护理工作,对患者血管提供有效保护。

(3)对护理人员加强培训。

在产后下肢深静脉患者护理中,护理人员应加强学习,掌握更多护理技能与知识,对自身知识结构予以完善,为临床护理工作的开展构建一支高素质护理队伍,确保护理干预的有效实施,降低血栓风险发生率。

行不同护理手段后,两组患者呈现出两种护理效果,观察组护理有效率为60.00%、对照组护理有效率为96.00%,组间数据存在差异有统计意义(P<0.05)。

综上所述,在产后下肢深静脉血栓患者中采取综合护理干预后可提高护理效果,提升患者满意度,值得临床应用。

猜你喜欢
溶栓下肢血栓
下肢下垂体位对下肢动脉硬化闭塞症患者影响的meta分析
防栓八段操 让你远离深静脉血栓
中西医治疗下肢动脉硬化闭塞症的研究进展
血栓会自己消除么? 记住一个字,血栓不上身!
急性脑梗死动脉溶栓治疗后并发症的观察与护理
血栓最容易“栓”住哪些人
精确制导 特异性溶栓
急性脑梗死早期溶栓的观察与护理
钬激光治疗下肢静脉曲张的临床观察
微创旋切术治疗182例下肢静脉曲张的术后护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