产科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的10例临床研究

2019-10-30 06:07于海英
反射疗法与康复医学 2019年18期
关键词:总分下肢血栓

于海英

(青岛市城阳区人民医院,山东青岛 266000)

产科下肢深静脉血栓是患者产后极易出现的症状之一,一旦患病患者下肢便会产生疼痛感,对患者生命造成威胁,严重影响患者日常生活及自理能力。在这种情况下应采取有效的防御手段,找出下肢深静脉血栓的产生原因,详情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该院产科10例下肢深静脉血栓患者为研究资料,患者在术后3~10 d极易发病,并出现皮肤苍白、患肢肿胀、皮温下降等症状,患者活动后便会加剧疼痛感。

1.2 方法

诊断方法:对所有患者进行超声诊断,如若患者出现腓肠肌疼痛、下肢肿痛则可认定为下肢深静脉血栓,经超声诊断发现,静脉加压后管腔无塌陷、静脉腔内无彩色血流信号为DVT症状。与此同时对患者实施造影检查发现,阻塞部位近端静脉狭窄、远端静脉扩张,出现增生侧支循环影像。

治疗方法:经诊断后可对10例患者实施一般治疗,例如:抬高托马斯架、患肢制动,并嘱咐患者定时卧床休息,通过这种方式可达到缓解下肢水肿、促进血液循环、减轻疼痛的目的,与此同时还可增加氧耗量。在此基础上还可非手术治疗,例如:溶栓、抗凝、祛聚。

对照组采取常规护理方法,对患者实施心理护理、日常护理、并发症护理。

观察组则行综合护理方法:护理人员应对患者心理进行干预,使患者紧张、焦虑等情绪得到充分改善,树立患者自信心,与此同时还应拉近与患者的沟通交流,掌握下肢深静脉血栓的发病原因及预防手段,为后续治疗做好准备。此外,护理人员还应对患者定期翻身,适当抬高患肢,降低下肢深静脉发生率。

当患者手术结束后,护理人员应根据患者恢复情况来调整饮食结构,患者应多食用盐分低、脂肪少、纤维素高的食物,尽量减少辛辣刺激性食品的食用。为了提高患者身体机能,还应适量用水,进一步缓解患者血栓症状。

2. 结果

2.1 比较两组患者护理干预效果

经临床护理后,对照组患者护理有效率为60.00%、观察组为80.00%,组间数据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详见表1。

表1 比较两组患者护理干预效果[n(%)]

2.2 比较两组患者护理满意度

观察组护理满意度明显优于对照组,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2。

表2 比较两组脑卒中患者的护理满意度[n(%)]

2.3 两组患者护理前后两组焦虑与抑郁量表评分对比

两组护理前心理状态量表评分接近,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无可比性,但护理后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具体数据见表3。

表3 护理前后两组焦虑与抑郁量表评分对比[(±s),分]

表3 护理前后两组焦虑与抑郁量表评分对比[(±s),分]

组别 时间 抑郁量表评分 焦虑量表评分对照组(n=5)观察组(n=5)护理前护理后护理前护理后62.58±5.14 52.62±4.85 62.49±5.23 32.69±4.56 73.25±5.48 60.36±4.18 73.51±4.89 51.02±5.32

2.4 比照两组护理前后BI(行为)总分与FMA(运动功能)总分

对照组护理以前BI总分与FMA总分比照观察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护理后BI总分与FMA总分好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详情如表4所示。

表4 比照两组护理前后BI总分与FMA总分[(±s),分]

表4 比照两组护理前后BI总分与FMA总分[(±s),分]

组别 时间BI总分 FMA总分对照组(n=5)观察组(n=5)护理前护理后护理前护理后31.62±15.22 73.44±14.62 32.53±14.39 91.15±16.60 23.58±7.36 42.44±7.63 25.69±9.85 63.16±10.24

2.5 比较神经功能缺损与生活质量

护理前两组NIHSS评分、Barthel指数相当,尽管护理后都有所改善,但观察组改善的程度大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 5。

表5 两组Barthel指数和NIHSS评分对比(±s)

表5 两组Barthel指数和NIHSS评分对比(±s)

组名Barthel指数护理前 护理后NIHSS评分(分)护理前 护理后对照组(n=5)观察组(n=5)t值P值40.28±13.87 41.03±12.65 0.246 3 0.806 1 72.56±13.79 90.68±12.88 5.919 6 0.000 0 11.60±1.84 11.58±1.82 0.047 6 0.962 1 8.53±1.72 5.87±0.90 8.446 9 0.000 0

3 讨论

血液高凝状态、静脉内膜损伤、血液流速缓慢都是导致下肢深静脉血栓发生的关键因素,然而大部分产科患者在进行手术治疗后均会出现以上情况,从而增加了下肢深静脉血栓的发生率。据此对下肢深静脉血栓早期预防及诊断显得尤为重要,通过笔者对该院10例患者资料的研究发现,所有患者均被诊断为下肢深静脉血栓症状,经预防护理干预后达到了预期效果。在疾病预防中还需对相关要点加以重视,一方面应对患者是否存在静脉血栓形成史详细询问,并对血栓形成提前评估;此外还需对患者手术指征严格把握,通过祛聚疗法来达到治疗效果;在手术治疗过程中应注意操作手法,尽量保持动作轻柔,避免压迫下肢,使手术治疗时间充分缩短。手术治疗结束后还应根据患者实际情况来进行运动干预,注意饮食结构的合理性,术后及时补液维持水电解质平衡。值得注意的是,下肢深静脉血栓会延长住院时间,对患者康复效果影响极大,若治疗不及时便会导致肺栓塞的发生,在这种情况下可采取综合治疗,纤溶制剂可应用于溶栓治疗,对凝血因子活性充分抑制,可用于长期治疗。

3.1 下肢深静脉血栓发生原因

导致下肢深静脉血栓发生的原因相对较多,其中血液高凝状态、静脉血流滞缓是主要原因,在妊娠期间,雌激素的产生会导致各种凝血因子的发生,纤维蛋白原的增加会加剧血液的高凝反应。手术结束后患者长期卧床便会引发更多不良症状,从而导致下肢深静脉血栓的发生。在具体实施中可采用语言沟通方法,对下肢深静脉血栓发生原因向患者讲述,使患者形成警惕意识。

3.2 下肢深静脉血栓的预防对策

为降低下肢深静脉血栓的发生,还应采取有效的预防手段,并及时诊断。临床医学认为静脉造影是诊断深静脉血栓的重要标准,通过造影可及时诊断出静脉外形与轮廓。与此同时,还可运用彩色多普勒超声来检查,如若静脉管腔内血流信号不完全或消失便可将超声探头压迫在患处,从而得出诊断结果。

为预防该疾病的发生,在孕期还应对患者饮食合理安排,通过饮食指导来提高患者身体机能,同时鼓励患者早日下床活动,上述措施的应用均可控制下肢深静脉血栓的发生。为了预防患者静脉壁受损伤,护理人员还应对静脉输液管理进行强化,并充分减少止血带的使用时间,避免机械性损伤的发生。对于手术治疗而言术后疼痛是一个常见的应激反应,基于这一状态下患者的凝血功能便会出现异常,进一步升高了患者肌张力。根据营养评分对饮食方案进行制定,禁止食用油腻类、辛辣类食品,并加大饮水量,使患者营养供给状况得到有效改善。

研究显示:两组护理前心理状态量表评分接近,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无可比性,但护理后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经临床护理后,对照组患者护理有效率为60.00%、观察组为80.00%,组间数据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经上述研究发现,对患者饮食进行干预可起到有效的预防效果,使下肢深静脉血栓发生率充分降低,如若患者已患上该疾病则可通过早期治疗达到治疗效果,确保患者生活质量的全面提升。

猜你喜欢
总分下肢血栓
下肢下垂体位对下肢动脉硬化闭塞症患者影响的meta分析
防栓八段操 让你远离深静脉血栓
中西医治疗下肢动脉硬化闭塞症的研究进展
血栓会自己消除么? 记住一个字,血栓不上身!
第59届IMO团体总分前十名的代表队及总分
血栓最容易“栓”住哪些人
钬激光治疗下肢静脉曲张的临床观察
微创旋切术治疗182例下肢静脉曲张的术后护理
一年级下册期末考试
一年级下册期末复习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