腊甜甜,李延超
(上海体育学院 经管学院,上海 200438)
随着我国经济的发展和群众观赛需求的提升,各种体育赛事不断涌现。志愿者在体育赛事中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如节约赛事成本、增加社会参与和互动等。大学生作为体育赛事志愿服务的主力军,参与志愿服务的热情较高,在2018年上海国际马拉松赛事中“小马达”成为志愿服务的独特品牌。但因为大学生赛事志愿服务还不够成熟,在其发展的过程中也会因为管理不到位而给体育赛事主办方、大学生志愿组织、志愿者等带来消极影响。大学生这一人群的特殊性使这些问题更容易成为热点,从而受到社会各界的高度关注。因此,有必要对体育赛事大学生志愿服务的问题进行讨论和分析。
美国著名公共政策学者萨拉蒙最先将志愿失灵定义为“在志愿原则下志愿组织无法有效配置慈善资源,使志愿组织在进行志愿服务和提供公共物品时出现的功能缺陷和效率困境等问题”[1]。其内涵是在现实志愿组织的志愿实践中, 由于志愿组织不能有效地配置慈善资源,导致其志愿行为偏离公益道德主义和公益运行机制,从而使志愿组织无法单靠自身力量来推进公益和慈善事业。志愿失灵理论第一次把志愿组织定位为核心的分析单位,而不是以弥补“政府失灵”和“市场失灵”的派生性角色出现在学者面前[2]。
表1 志愿失灵的分类及其表现
志愿失灵的分类具体表现慈善不足所能筹集的慈善资源不能满足开展志愿活动实际所需慈善的业余性志愿组织由具有爱心但缺乏专业训练的志愿者组成慈善的特殊性志愿组织只关注特定的亚群体而忽视其他同样需要帮助的社会群体慈善的家长式作风掌握着最多资源的资助者对慈善行为有较大的决定权
萨拉蒙将非营利性组织志愿失灵的表现分为四类:慈善不足、慈善的业余性、慈善的特殊性和慈善的家长式作风[3],具体表现如表1所示。
萨拉蒙把志愿失灵分为慈善不足、慈善的业余性、慈善的特殊性和慈善的家长式作风,为此我们归纳和总结出体育赛事大学生志愿服务失灵的表现。
我国体育赛事大学生志愿服务会出现阶段性人力资源供不应求的问题,即在某一个时间段内会出现赛会频繁“撞车”,志愿者“供不应求”的现象。如图1所示,上海市志愿者的注册率从2013年至2017年不断上升,到2017年志愿者注册率已经达到14.98%,比2016年增加了4.21个百分点[4]。虽然上海市志愿者队伍越来越壮大,但是同样会出现志愿者供不应求的现象,如在上海国际马拉松举行的那一个时间段,还有国际滑联短道速滑世界杯、田径钻石联赛、环球马术冠军赛等多项国际大型赛事也在进行,同样需要志愿者,此时会有部分赛事出现缺乏志愿者的现象。所以,如何有效地配置志愿者资源,妥善地处理好各高校志愿者的供给就是一个相当重要的问题。
图1 上海市志愿者注册率
数据来源:上海志愿者网
如图2所示,2017年上海市志愿者认为最需加强的志愿者服务中组织培训服务占49.3%,在最需要加强的志愿服务中排名第二,说明服务培训机制是志愿组织需要不断完善的地方。我国部分大学生志愿组织只重视赛前的培训,但赛中的管理和赛后的评价反馈是比较缺失的。培训不完善会造成大学生对整个赛事的认识不全面,进而影响赛事志愿服务的质量。
图2 2017年上海市志愿者认为最需加强的志愿服务
数据来源:上海志愿者网
为了便于组织管理,大型体育赛事在志愿者岗位分配上大多采取院校或团队包干制,即以院校或团队为单位对赛事的场馆或区域负责。如在2018年上海国际马拉松赛事中,上海交通大学电子信息与电气工程学院青年志愿者服务队、复旦大学护理学院上海马拉松志愿者团队等都是以团队为单位进行赛事志愿服务,整个过程忽视了个体的兴趣和需求,这样会挫伤志愿者参与体育赛事志愿服务的积极性,降低志愿者对赛事服务工作的满意度。
总体来说,我国部分体育赛事大学生志愿组织只服务一些大型的体育赛事,造成服务对象单一、体育赛事服务的活动类别较少。P.M.布劳提出的社会交换理论主张人类的一切行为都受到某种能够带来奖励和报酬的交换活动的支配[5],大学生会受到评奖评优和学分奖励的支配去参与大型体育赛事志愿服务,而那些最需要志愿服务的小型或者群众性体育赛事会出现缺乏志愿者的现象。这一现象正如萨拉蒙提出的慈善的特殊性,大学生志愿者都只关注某些大型的体育赛事,如上海体育学院、上海交通大学等大学生志愿者对上海国际马拉松、上海ATP网球大师赛等大型国际性体育赛事关注度更高,而对上海市2016年6月江湾街道第五届社区运动会、2017年7月仙霞街道举办白领趣味运动会、2018年10月杨浦区延吉新村街道睦邻运动会等小型群众性赛事关注度较低。
慈善的家长式作风是志愿失灵理论的表现之一,体育赛事大学生志愿组织中实际掌握经济资源的人对如何使用资源有较大的发言权,他们决定着向谁提供志愿服务、提供怎样的志愿服务。而这种家长式作风会产生两方面的不利影响,首先,“行政化色彩浓厚”导致当由个人决定体育赛事志愿服务的对象和方式,忽视受助者自身的需求时,就与志愿服务目的与志愿服务宗旨相违背了。其次,“形式主义”导致在体育赛事志愿服务过程中重形式不重内容,如2011年深圳大运会共有2万名赛会志愿者, 25万名城市志愿者和100万名社会志愿者,但在赛事志愿者供给的过程中仍然存在着供给低效和供给错位等问题[6]。
我国的体育赛事大学生志愿组织发展与英美等西方发达国家相比正处于初级阶段。英国的志愿服务活动出现于12世纪至13世纪,而我国的体育赛事志愿服务活动最早出现在1990年的北京亚运会[7],经过30多年的发展,形成了具有“中国特色”的体育赛事志愿服务。所以,我们应结合体育赛事大学生志愿服务中出现的具体问题,以出现志愿失灵问题的主体为切入点,找出体育赛事大学生志愿服务失灵的原因。
高校管理部门行政主导力度过强往往使体育赛事大学生志愿组织丧失独立性、自主性和社会性。美国的童子军和营火少年团是区别于政府和企业的第三方体育志愿组织,他们是管理者与组织者的结合体,往往以一种自发自主的工作状态来参与体育志愿服务[8]。纵观我国体育赛事大学生志愿服务,高校共青团委都是其管理主体。由于行政命令性过强,使大学生参与赛事志愿服务变成了执行命令而不是个人自发的行为,后果是降低大学生参与赛事志愿服务的价值和热情。
体育赛事志愿组织只有当自身是一个高效有力的组织时,才能不断提高体育赛事志愿服务的质量。我国大学生志愿组织普遍存在对体育赛事志愿服务管理不到位的现象,如招募选拔和岗位分配机制不完善,培训方式较宏观,培训内容缺乏可操作性。在2013年的全运会中,有65.3%的赛会志愿者对培训的方式与内容不满意,使得大学生志愿者的素质和能力不适应体育赛事需要,影响赛事志愿服务质量[9]。
大学生参与体育赛事志愿服务能在一定程度上为主办方节约经济成本,但并不意味着志愿者的利益和人身安全不需要受到保护。由于赛事主办方逃避责任而出现各种问题的现象屡见不鲜,如2017年东莞登山协会退出东莞森林马拉松这一事件中最关键的因素是赛事主办方没有给志愿者和工作人员购买人身保险,这大大超出了马拉松活动管理的底线。作为赛事主办方即便是招募免费的志愿者,也要保障他们的人身安全,主办方不但没有积极主动地承担责任,反而推卸责任。
体育赛事大学生志愿服务活动是一种特殊的公益活动,仅仅拥有奉献、友爱的志愿者精神是不够的,还需要具备体育赛事知识结构和医疗服务技能。马拉松猝死事件频繁发生,2018年昆明晋宁半马一男子倒地、2017年上海国际半马一男性参赛选手突然倒地、2015年香港马拉松中香港科技大学毕业生在终点线前倒地。如果大学生志愿者懂得体育运动和医疗知识、具备处理突发事件和紧急事务的能力,将有助于处理这类突发事件。但是,大学生志愿者作为一个还未走进社会的群体,知识结构也相对单一、社会适应能力和社会实践能力都相对缺乏,这是我们目前要克服的问题之一。
志愿失灵理论强调只有政府、大学生体育赛事志愿组织和志愿者共同努力才能起到缓解体育赛事大学生志愿服务的失灵问题的作用,才能促进体育赛事大学生志愿服务健康持续发展。
图3 美国体育志愿者分类
体育赛事大学生志愿组织应对志愿者资源进行分层分类、统筹管理。如图3所示,体育志愿组织可以学习美国的志愿者分类模式,对志愿者进行分层分类管理[10]。一方面,根据每次赛事活动的要求,在志愿者专业和基础技能上分类安排,实现志愿服务的供需对接,如在马拉松这种易出现医疗事故的赛事中,需多选择医护学院的志愿者。另一方面,对于每年在固定时间举办的体育赛事,确定高校与赛事主办方的长期合作关系。需要高校将合作内容提前做好规划,制定年初计划,这样赛事主办方就不需要在赛前进行应急招募,高校也可以有规划地进行赛事志愿服务活动,对志愿者资源的分类和统筹管理是缓解“慈善不足”这一问题的必要措施。
不断完善对赛事志愿服务的过程管理,设置科学高效的组织机构,建立赛事组委会和高校志愿组织共同参与的矩阵式组织结构[11]。组委会下设各个分管部门,包括招募选拔、培训和定岗部门,同时把志愿者纳入组委会各部门,设置志愿者队长。由组委会和高校志愿组织协商探讨做出决定后,由志愿者队长执行。专业性是现代体育志愿服务的发展趋势。高校志愿组织在定岗时以分类管理、协调分配、志愿优先为原则;在培训时,应秉持理论与实践相结合,技能与拓展相结合,以提高培训效率,如采取专题讲述与分组讨论相结合、实践参观与阅读书刊相结合的培训方式。
体育赛事大学生志愿组织应做到“全面撒网,重点捕鱼”,拓宽赛事志愿服务的领域,充实赛事志愿服务的内容。体育赛事志愿服务的活动内容、活动形式以及服务对象会随着时代的发展而改变。如近两年来,上海市以全民健身为主题的群众性体育赛事的参与度逐年提升,办赛单位由2017年的78家上升到2018年的122家,已有一定社会影响力[12]。因此,体育赛事大学生志愿组织应引导大学生志愿者关注群众性体育赛事,对于参与群众性体育赛事志愿服务的大学生给予精神激励和物质激励。在服务内容上进行认真详细的计划,结合被服务者的实际需要开展一些有意义的体育赛事志愿服务,给最需要赛事志愿服务的人群、区域提供服务[13]。
建立体育赛事大学生志愿服务的监管机制不仅有利于矫正志愿服务中的“一言堂”现象,也能够促进体育赛事大学生志愿组织的良性发展。英国著名学者戴维斯·史密斯说认为,“政府在志愿服务事业发过程中主要起到四种作用,即赞助者、决策者、伙伴关系、承认和推进。”首先,政府应建立与体育赛事大学生志愿服务相配套的监管机制,实现由参赛者、观众、政府和社会共同参与的多方位监管机制。其次,对各个体育赛事大学生志愿组织进行年度大检查,按照具体的评估机制和奖惩制度来予以相应的奖励和惩罚。
志愿失灵理论不仅为我们研究体育赛事大学生志愿服务提供了一个新的视角,而且为矫正赛事志愿服务的失灵问题提供了新的切入点。伴随着2022年的北京冬奥会和残奥会到来,如何有效配置大学生志愿者资源、加强大学生赛事志愿服务管理工作、缓解大学生赛事志愿服务的失灵问题关系到冬奥会志愿者工作的成败。在志愿服务精神的指引下,在大学生志愿者的响应下,在高校管理部门、赛事主办方和政府的共同努力下,大学生志愿服务定会成为冬奥会的一个独特品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