谢政满
【真题回放】
写作(40分)。
从下面两个题目中任选一题,写一篇文章。
题目一:请将“北京,这里有我的_____”补充完整,构成你的题目,写一篇文章。不限文体(诗歌除外)。
题目二:设想你是漂泊其他星球的地球人,或是外出遇险的动物,或是消逝的一片森林,或是流失异国的文物……请以“我终于回来了”为题,发挥想象,写一篇故事。
要求:(1)请将作文题目抄写在答题卡上。(2)作文内容积极向上。(3)字数在600~800之间。(4)不要出现所在学校的校名或师生姓名。
【思路解析】
2019年北京市中考作文试题继续承袭近三年来的命题趋势,设置两道作文试题供学生自主选择。两道试题命题形式不同,文体要求不一,引导学生关注的领域也有差别。但两道试题的命题意旨极为相似,都在引导学生抒发对身边生活的感悟,激发学生的家国情怀,表达在新时代背景下如何保护地球和生态环境,继承传统文化的思考。
就某区阅卷现场而言,选择第一道题的人数约占70%,且写好这两篇作文的人数并不多见。究其原因,学生精准审题、叙写故事,围绕主题谋划细节等诸多方面的写作能力还亟待提高。在较短时间内要写好一篇中考作文,大致要经历以下思维历程。
(一)审清命题情境,确定中心主题
第一道试题中“北京”是命题者创设的写作情境,在题目上填写好一个名词,展示自己在北京生活的重要历程和深切感受,揭示北京在自己生活中的重要意义,表达对北京依恋、热爱、自豪等深挚的思想感情。如“北京,这里有我的家”,叙写一个即将离京出外求学的孩子对北京母亲的无比依恋,如“北京,这里有我的追求”,阐述自己在北京生活中的努力奋斗,表达对北京无比热爱或自豪的深情。第二道试题“我终于回来了”,题目蕴含双重情境。首先是题目本身蕴含的情境:“我”几经波折终于回归;其次是提示语暗含的情境:主人公是漂泊异乡、濒临消亡等远离家园或家园被毁的事物。依据情境展开联想想象,叙写一个故事,表达对故园的深切思念和建设美好家园的热望。如:构思“钱学森等科学家冲破美国的重重阻拦终于学成回国”;“流失意大利的形制完整的武士立俑等196件珍贵文物终于回归”等故事,表达对祖国的眷恋和热爱之情。
(二)选取生活素材,合理布局谋篇
北京文化底蕴深厚,科技事业飞速发展,人们生活富足安乐,文化建设成熟完善。观长城、逛厂甸庙会、游北京图书大厦、看天安门升国旗……在北京生活的点点滴滴,哪一滴不能折射對祖国首都的深情?《流浪地球》中的勇士用智慧和热血保护了地球,八国联军侵华时流失美国、法国、意大利等珍贵文物终于回归祖国的怀抱,三北防护林实施40年,修复生态环境物种不断增多……祖国事业、科技环保、文化建设,哪一处不激荡起家国情怀?摘取生活中最熟悉的素材,以点带面,虚实结合或者将素材攒成一串,呈现一幅美好的画面,共同表现爱国爱家的主题。
(三)确定文体,围绕主题谋细节。
第一道试题不限文体,但适合写记叙文,第二道试题要求写想象类记叙文,构思情节展开故事叙述时,要注意详略得体,如从观长城时的疲倦到感受长城宏伟时的激动;钱学森“受尽艰险时的无奈、愤慨”到“终于竭尽才智建设家园的喜悦”,个中曲折起伏的心路历程需要展现,从而真正体现文章的中心和主题。
【标卷作文】
●一类标卷层级解析
◆一类文上①
北京,这里有我的脚印
□北京一考生
北京,一个多彩的城市。作为政治中心,北京的宏伟气魄使我惊叹;作为文化中心,北京集聚了传统文化精华,使我深刻地体味到北京生活的韵味,使我与史铁生、老舍等北京作家一路同行。(开门见山,阐述北京城的文化底蕴及自己对北京深切的感受。)
记得五岁那年,我第一次来到北京,手中拿着一小本旅游手册,面对着天安门雄伟的城楼,口中不住地惊叹。红色的砖瓦中,庄严的气息伴着新中国的活力,扑面而来。城楼正中央是毛主席的画像,慈祥的笑容却庄重不减,使人敬仰。挂着铜环的城门前,是架着白玉桥的护城河,水声响起,营造出一片庄重宁静的氛围。那时的我,对北京的印象,可能只有一座红城楼,一幅毛主席画像,一扇天安门的城门。但心中敬仰,丝毫不减。(细叙五岁时来北京感受天安门的庄严、活力、宁静的特点,真切动人。)
五年后,我十岁,全家移居北京,渴望着与老北京的丰富文化相会的我,背着一本《骆驼祥子》,一本《四世同堂》,便一头扎进胡同中。(移居北京,可以深入胡同感受北京文化,脚步继续,过渡自然。)
刚参观完老舍故居出来,响亮的“冰糖葫芦呦”,便如清脆的风铃声一般钻进我耳中,我迫不及待地跑向声音的来源,买下一串冰糖葫芦,伸到嘴里咬一口,冰糖的脆甜裹着山楂的微酸,恰到好处。找处阴凉坐下,翻开《骆驼祥子》,老北京的街巷仿佛重现在我眼前。虽然人力车夫已不复存在,但北京这种城市,依旧有老舍先生当年在时的味道。盛一碗老豆腐,去赏一只兔儿爷,去买一本《茶馆》,抑或是在北海公园享受独处时的宁静舒适。微风中的午后,坐一只小船到湖中看孩童嬉戏,逐渐明白老北京人的生活重心,不在于多么繁华,平和安宁是生活的本真;也不在于像上海那么前卫,他本不必做对外贸易中心。最喜欢的是老北京人生活的自如闲适,把平常的生活过得不急不躁,趣味多多,才是老北京人对生活的追求和向往。(参观名人故居,感受胡同人家鲜活的日常生活,脚步愈近,感受愈真。)
现在我十五岁,手捧一本《我与地坛》来到地坛公园与史铁生同行,轻轻地踩过地坛的树叶。那不再是史铁生推着轮椅走过的路径,看看树上坚韧的绿枝,地上坚硬的泥土,它们无不诠释着一个不能走路的青年坚定地在地坛中前行,在精神上前行。这不禁震动了我的心,让我不论遇到何等困难,也要如史铁生一般坚韧,不屈,负重前行。(走近史铁生,体悟史铁生坚韧,不屈的精神,主题深刻。)
北京,是我正在走着的城市。在我的记忆中,它不止一面,庄严雄伟或自如闲适,抑或是有人在此拼搏过的坚韧。它让我敬仰,使我学会生活,让我不屈前行。(结尾语言简洁,呼应开头,收束全文。)
【得分点】
本文被评为一类上,主要优点有二:1.内容充实,中心突出。作者从天安门城楼、胡同人家鲜活的日常生活以及北京作家史铁生的精神世界等角度着笔来叙写北京城深刻的文化内蕴,表达自己对北京城由衷的喜爱、赞赏之情。内容丰富,点面结合。2.线索分明,结构严谨。全文用明暗双线结构全篇:明线为时间线索,五岁初来北京城观赏天安门,十岁移居北京城,深入胡同人家,十五岁读史铁生,感叹人生况味。暗线为作者的脚步(脚印),既是作者观赏北京城的脚步,也是作者由浅入深逐渐领悟到北京精神的成长的脚步。尤其是全文注意到了首尾呼应,过渡自然,叙述详略得当。
【考场得分】内容15分+表达14分+结构10分=总分39分
【标卷作文】
●一类标卷层级解析
◆一类文上②
我终于回来了
□北京一考生
当我抬头看见了庄严的皇家宫殿时,我意识到,我终于回来了。(开篇聚焦“庄严的皇家宫殿”,自然导入,点明主题。)
我是一只来自春秋时期的石鼓,当初,秦地诸侯皆拜见周天子,将功劳记刻在我的身上时,我是多么辉煌。不久,战国的频繁战乱使我“旅居”荒野。后来,宋徽宗下令寻找我时,我以为我能重现辉煌,却在刚抵达京城时遇上了靖康之变。辽军疯狂地搬运京城的文物,而我却因为过于笨重而被弃于泥沼之中,我有些失望,却只能静静地躺在这里。(以第一人称交代石鼓身份及坎坷经历,真实感强,引人入胜。)
不知又过了多少年,我感受到有人在挪动我的身体,缓缓睁开眼,我意识到這已经是民国时期。我看着满头大汗的工人叹息——经历了几千年的荒野生活,我哪里还有辉煌?字迹早已斑驳,身体也残缺不平,但我还是被他们请回了北平。
可能这是我的宿命吧,我刚到北平,日本人的飞机大炮已经开始轮番轰炸。我摇摇头,认为自己会和几百年前有同样的下场,但我错了。(阐述石鼓终于被搬回京城却又遇到日军轰炸,突生变故,波澜迭生。)
一天夜里,我被人们用黑布包住,小心翼翼地放到搬运车上,我想告诉他们,把我抛下吧,可那车却咯吱咯吱地坚定地走了。接下来的很多天,我在一片漆黑中,听到轰炸的声音,人们哀号的声音,小孩子的哭泣声,但车子前行的声音从未停止过。
车轮毫不停息地转动了十几年,这十几年间,我不知道我被运到了什么地方,也不知道外面发生了什么,我知道的是,我这铁石心肠也落了泪,我仿佛又一次感受到了自己的辉煌。
当我身上的布被拆下来,我看见了一个和平安详的北平。我意识到,战争结束了,我们胜利了,我终于回来了。(详细记载了人们保护石鼓的艰苦历程,曲折又坚定,主题鲜明。)
时至今日,我正安详地躺在故宫的石鼓馆中。虽然已经过去这么多年,我却还能记得那天,我回来了,我的辉煌终于回来了——周天子拜访的荣誉重现世人眼前,但更多的是我所承载的厚重的历史和那些不顾自身安危送我的人们的坚定和艰辛。(结尾点明石鼓回归后的安详,总结凝聚石鼓身上的精神,收束全篇。)
【得分点】
主题突出,感情深挚是这篇文章最大的亮点。文章叙写了一尊记载着春秋时期历史和诸侯功勋的石鼓历经数次战乱和外寇入侵,终于回到京城的故事,表达了作者对流失海外的珍贵文物的呼唤,以及对不惧艰辛用血汗保护国家文物的人们的赞美之情。内容充实,催人深思。第二大亮点是文章构思巧妙,波澜起伏。全文以“我”为叙述视角,自然展开对石鼓历经坎坷、几度沉浮的漂泊经历的叙述,情节富有层次,“石鼓被弃于荒野”“人们保护石鼓”等细节描述细致突出,结构清晰,过渡自然,且富有波澜,很好地凸显了文章的主题。最后要谈及的一点是,文章用词贴切,语言生动形象。如第二段“我有些失望,却只能静静地躺在这里”描述了石鼓无奈伤感的内心世界,第五段“但车子前行的声音从未停止过”凸显了人们保护国家文物的坚定信念,第六段“我这铁石心肠也落了泪”一句由衷地表达了石鼓的感激之情,贴切自然。
【考场得分】内容15分+表达13分+结构10分=总分38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