庄亚倩,陈 琳
(三亚学院艺术学院,海南 三亚 572011)
党的“十九大”提出“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在国家支持海南“建设自由贸易试验区和中国特色自由贸易港”等大背景下,关注“挖掘传统村落文化,寻求新形势下传统村落的发展方向”。以第三批中国传统村落名录中历史古村的代表澄迈罗驿古村为研究对象,总结归纳传统村落转型中采用的较为成功的措施,力争使罗驿古村从空心村转化为传统村落保护与美丽乡村建设协调发展的新面貌。
罗驿村位于海南省澄迈县老城镇内,属热带季风性气候,始建于南宋末年,至今已有超过800年的历史。该村古时称倘驿,是当时琼州西官道上的一个驿站。宋末时期,闽泉州人李文英宦于琼,后遭遇动乱移于倘驿,繁衍子孙,聚居遂而成村,因村旁有琼州西官道驿站,之后改名为罗驿。
罗驿村整体地形较为平坦,地势西北高东南低,三面环山。整个村落空间形态为“扇形”结构,村内建筑组群纵向排列,形成多列笔直通畅的“冷巷”,对村落内部通风降温极为有利,全村各院落沿着日湖、月湖依势排列,湖水成为内居住空间凉风的主要交换源,展现了村民的朴素智慧和尊重自然、因地制宜的居住理念。村落内部空间布局序列递进,层次分明。古巷道多为石板铺成,宽度不超过3m,狭长而幽深。两侧多设置有排水沟,雨季时沿沟渠汇流入日湖、月湖当中,呈现出个性灵活的村落肌理和风貌格局。
古村落格局和火山岩古建筑均保存较为完好,传统建筑集中连片分布,均坐北朝南,多为木石结构,大部分保存情况较好,与周围环境融为一体,因此该区域成为罗驿村核心古建筑保护区(见图1)。村落北部大多为20世纪80年代后新建的建筑。通过对典型建筑如李氏宗祠和李恒谦故居进行分析,可进一步了解罗驿古村的历史演变、建筑形制特点、传统文化等,同时也反映出传统海南本土文化与中原文化的相互交融。
此外,罗驿村中传承着浓郁的儒学与宗族文化,同时也是红色革命老区村,是近代革命前辈李定南、李平山、李独清的故乡。同时,罗驿村还拥有丰富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其中军坡节(公期)最具海南特色。
图1 罗驿村核心古建筑保护区范围
罗驿村旅游业目前还处于起步发展阶段,经过调研发现,整个村庄的景点建设还不完善,不能构成成熟的古村落景点系统。建筑缺乏系统整治规划及新功能的植入,罗驿村的老房子大多数是明清时期建造的,建筑功能及使用方式无法满足现代人的生活需求,如老房子的窗户较小,建筑空间只能依靠小窗户采光,无论正厅还是卧室,采光效果极差。虽然有旅游效应,但基础设施薄弱,缺少规划系统,同时产业结构单一,虽然有一定的旅游文化资源,但无法留住客源;再加上罗驿村的经济水平和机械化水平低,同时农业产品较为单一,自然灾害、人为原因都会导致收入减少。村落缺少人文气息,“老龄化”“空心化”等现象严重。近年来,以农业为收入来源已不能自给自足,所以农村人口进城务工,大量农村人口尤其是青壮年劳动力“外流”。
罗驿村作为我国历史文化名村,如何更进一步发扬其特色,必须深入调研,对其历史文化进行深入发掘、整体分析。在保存现有资源的基础上,对罗驿村可持续发展提出2种模式,进而制定一套有效、实操性强的保护与再利用的方案。
传统村落作为原真性的载体,以民居建筑、传统节日、特色民俗的形式呈现。通过深入挖掘罗驿村民族传统文化,以提升游客感知为目标,开发具有文化性、体验性、娱乐性的种类丰富的旅游活动。其中,湖南凤凰古城将旅游业与当地民俗文化的融合做得十分出色,
2.1.1 村落规划与环境整治
通过调研发现,罗驿村公共服务设施匮乏,环卫、排水等市政设施不健全。在村落保护和发展的过程中,应增加和更新公共服务设施,如活动中心、市场等,丰富村民生活,完善和加大基础设施建设,让村民享受到更多的现代化生活。道路是村落的脉络,代表着村落的历史信息,道路提升采取分段保护的方法。罗驿村的南边主要道路和村内小巷都保存较好,根据现存古建筑,开发了1条主要旅游路线和3条次要旅游路线。村内小巷因排水设施简陋、局部损坏等问题,在原有道路的基础上利用废弃火山岩进行修葺改善,既减少资金,又兼顾整体风貌,保证村民生活最大程度的便利性。
2.1.2 建筑分级保护修缮
根据罗驿村现存建筑分类,充分考虑现状和可操作性的原则,对村落中建筑遗存提出相应保护措施。主要分为4类:①各级文物保护单位、尚未核定公布为文物保护单位的登记不可移动文物,依据文物保护法进行严格保护;②对于保存完好具有典型传统风貌特色的历史建筑,具有典型火山岩古村落建筑特色及建筑形体保护较为完整的历史建筑,按照原样进行保养、加固或修复;③对于建筑结构基本完好、原有的建筑风貌基本保留,但门窗破损、墙体老化的建筑,予以保留,并逐步整修其与传统风貌冲突的部分,使之与传统风貌相协调;④质量差、严重倾斜的建筑整治更新,在与历史风貌相协调的前提下对建筑进行内部改造和外部更新。
罗驿村内依然保留了花雕、木作技艺、军坡节、琼剧服装、八音、盅盘舞等,既使旅客亲身体验,又使传统技艺得到发扬和传承。根据罗驿村民俗节日的自身特色,可开展关于民间传统工艺及文化传承人的培养和旅游产品的研发,同时设定“文化遗产日”“文化遗产周”等发展传承活动。加强政府的主导能力,制定相关的法律法规,在加强保护传承、大力弘扬原生态民族文化的同时确保原生态民族文化代代相传。
2.2.1 传统文化复兴是根本
文化是村落的根基和灵魂,首先应进行古村落文化定位。村落历史文化的重要物质载体是村内的建筑形式、风格及空间关系。提取古村落的传统物质文化、非物质文化遗产,如明清传统火山岩民居群落特征与大量具有价值的文物、建筑、牌坊及原住民的传统农耕生活方式、李氏宗族文化的延续,结合这些文化要素,融入当地民俗,建设相关文化设施。基于此,在产业发展各方面融入民风民俗,培养当地村民的文化认同感,吸引外出年轻当地人回村参与多元产业发展。
2.2.2 多元化产业发展
社会发展进步、产业升级、社会关系及生产关系的大变革,对传统古村落的保护和发展来说是巨大的挑战。往日传统生活方式和社会结构已经被替代,传统住宅随着社会关系基础的改变失去了其原有的功能性。此时,需要有新的产业经济驱动力来防止传统村落的“空心化”,以免其被城镇化的发展趋势淹没。古村落的建筑布局、空间关系所包含的历史社会体现和与生态自然相处模式,是人类发展的重要遗产。村内典型历史建筑的工艺、布局、构建方式及传承于世代村民间的珍贵的非物质文化遗产,这些本真的价值还需利用可持续的灵活手段去保留和良性发展,可通过适当修复破损建筑、保留典型建筑构造、改变建筑功能等方式发展传统古村落,如对重点建筑(博物馆)进行改造、对民居建筑进行民宿改造。另外,融合传统文化在产业发展中处处体现,应研发新型农业模式,拓宽旅游业宣传途径,以驱动新型产业。
罗驿村历史悠久、遗存众多、风貌完整、非物质文化遗产丰富,是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载体和象征。针对罗驿古村历史文化价值的保护和发展研究探索,在原有保护规划基础上对罗驿古村进行更加完善的保护和利用。对罗驿古村保护发展利用模式进行了有益探索,通过环境整治与规划、建筑分级保护提出原真性物质遗产的保护措施,通过传统文化复兴与多元产业发展加快活态文化遗产的保护,并提供一系列措施,将当地特色资源、历史文化与村落传统建筑相融合,使村落整体性、差异性和多元化三者之间有机结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