骆小燕
3月,我到成都蒲江出差。在县道两边,隔几百米就能看到当地人在路边摆摊卖不知火。一人一筐一称,随买随走。
蒲江的不知火这两年卖得很好,虽然叫丑柑,但又甜又饱满,受到许多人喜爱。
这些摊位卖的不知火有大有小,价格也不等。我一路走一路买,买了十几家。虽然这这十几家的产品都来自同一个产地,但口感差别却很大。
现在,全国各地都在大力发展地方农产品产业。在消费端,我们的购买价格越来越高;在产地端,农民辛辛苦苦种植出产品却大量积压、倒掉的新闻屡见不鲜。
这其实是我国不少地区农产品产业的缩影。
我从事的是农业产业互联网,近两年时间走访了很多农业大县,对农产品产业现状有了一些直观了解。
中国目前大概有20亿亩耕地、2.2亿农户,算下来人均耕地8.7亩,相当于把20亿亩耕地进行了上亿次“切割”。因为边界划分清晰,选择种什么产品的权力在农户手里,因此呈现了土地碎片化、农户分散的结果。
农民种什么产品,主要来自于两种判断。第一,周边的人种什么,自己就跟着种什么;第二,看镇上种苗经销商有哪些品种,每样都买一点来种。所以常常可以看见,一家农户种三四种产品甚至更多。产品种类分散,不能形成集约式发展,造成的结果是,相关配套生产服务不仅成本高,而且无法进行标准作业。
另外,就种植本身来说,老百姓这么多年来都是依靠自己的主观经验种植农产品,施肥、除草、防虫……多数按以往经验进行判断。这些经验大多来自于父辈或邻居,方式简单粗暴,精细化种植能力非常低,导致每个老百姓种出来的产品质量都不一样,同一个老百姓种出来的产品质量差异也很大。
农产品的流通问题,更是制约农业发展的症结所在,每家每户种植面积不大、产量不高,老百姓没有动力和机会去寻找优质销售渠道,基本靠地头贩子上门收购。老百姓等着收购的人上门,自然不了解外面的行情,收购价格信息是极度不透明的,所以老百姓卖什么价、卖给谁,完全是随机的。
怎样才能解决当前农产品面临的困境?我认为,需要经历至少以下三个阶段。
集约化:土地的碎片化、品种的分散化,导致无法统一品种、连片种植。要想降低种植成本、提升种植规模,首先就要实现产业的集约化。例如,通过土地流转、合作入社、产业联盟等方式,导入统一的种植技术和标准,从而实现生产成本的降低和产品品质的提升。
数字化:品种统一、种植统一,为农业数字化打下基础,每个地方、每个品种种植多少面积,使用什么投入品,今年产量多少、卖什么价格,周边仓储加工物流配套能力如何?通过数字化技术,让农产品链条上的透明度更高,从而提升生产和流通效率。
品牌化:农业品牌化,是提升农业核心竞争力出路。通过特色品种的培育、规模的提升、种植技术的不断优化,打造具备特色的本地品牌,并利用数字化技术加强正宗产品的保护力度,管控好從生产到流通的数据追溯。
当下,我国农业处于快速发展阶段,从集约化到数字化,再到品牌化,全国各地出现大量地理标志性产品,一定程度上提升了产地影响力。但同时也面临着种植标准规范性弱、产品质量稳定性差、流通渠道掺假乱象,给品牌造成了很大伤害。
所以,农产品产业发展,不能过于追求利益而盲目扩张,需要沉下心来,稳扎稳打。这可能需要几代人的努力。
(作者系资深媒体人、聚土网首席品牌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