孙波
伊朗(Iran)地处亚洲的西部地区,是一个以高原山地为主的国家,周边同土耳其、伊拉克、巴基斯坦、阿富汗、土库曼斯坦、阿塞拜疆和亚美尼亚等国接壤,北部和里海相接,南部以霍尔木兹海峡为节点分别濒临波斯湾和阿曼湾的辽阔海域,素来享有“东西方空中走廊”或“欧亚陆桥”之称。伊朗历史上称为波斯,现境内主要的民族为波斯人,其他还有如阿塞拜疆人、库尔德人、土库曼人和盧尔人等少数民族,国语通用波斯语。在宗教方面,当地居民多数主要信仰伊斯兰教什叶派系。在世界民族音乐的大家庭中,就伊朗音乐而言,人们非常看重传承久远的传统音乐,特别为人们所称道的是体现其传统音乐精华的古典音乐达斯特加赫(Dastgah)。那么,达斯特加赫的音乐意义是什么?本文由此即围绕这一主题对象展开作相关的探讨。
一、达斯特加赫是伊朗音乐发展演进的精髓
在伊朗这块土地上,古代世界的人们在生活中就与音乐关系密切。相关的考古发现和历史资料表明,伊朗古代先民早在约公元前3000年的浮雕艺术中就有关于竖琴的演奏活动图案。大约公元前2300年左右,位于西部的美索不达米亚地区就出现了琉特乐器。公元前6世纪后的阿契美尼德王朝时期,人们乐见的颂歌和赞歌是当时的宗教音乐体裁。公元3世纪建立的萨珊王朝对于音乐生活非常重视,这一时期出现了许多优秀的音乐家,如巴姆沙德(Bamshad)、拉姆汀(Ramtin)以及巴尔巴德(Barbad)等,尤其是巴尔巴德在当时创制了多种调式和旋律,为当时的音乐繁荣作出了极大的贡献。7世纪以后的阿拉伯伊斯兰时期,音乐文化盛行,其中特别是阿巴斯王朝时代杰出音乐家萨菲·丁(Safial-Din)的《调式论》著述成为后人研究伊朗乐律不可或缺的重要基础理论。13世纪的奥斯曼土耳其帝国统治时期,伊朗音乐继续向前发展。16世纪时的萨菲王朝将伊斯兰教中的什叶派确立为国教。据《音乐百科全书》所述:“什叶派的宗教领袖对音乐普遍采取敌视态度,他们认为音乐是轻佻淫荡的,是对神灵的亵渎。正是由于这种对音乐的排斥,从而导致16~19世纪音乐学者及其著述呈下降趋势。在城市,音乐娱乐逐渐退居为少数人群的活动,独奏形式与即兴的表演愈来愈成为其主要特征。”[1]由此,伊斯兰教什叶派系的音乐观念对伊朗音乐产生了极为重大的影响。当今伊朗音乐中的音调体系达斯特加赫是19世纪时著名音乐家米尔扎·阿卜杜拉赫(M.Abdollah)依据传统音乐所总结确立的结果,它代表了伊朗的古典音乐传统。
二、达斯特加赫在伊朗音乐中的基本意涵
在欣赏伊朗音乐时,人们常可以感受到在全音和半音之中存在着许多不稳定的音,这是因为人们使用了习惯以欧洲音乐音高的标准导致的判别结果,正是这些不稳定的音和其音乐中的其他音一起共同构成了达斯特加赫的音响表现形式。
什么是达斯特加赫?伊朗传统音乐中的“达斯特加赫”这个词很有意思,它所包括的义项中具有多种含义。首先,它具有调式的意义。其次,它在组曲结构中具有音乐体裁的意义。再次,它也指音乐表演中的即兴唱奏规范,最后,它还指音乐表演中的情感意涵。达斯特加赫因其在伊朗音乐中具有经典性质的艺术表达,进而体现出了古典音乐代名词的作用。
达斯特加赫的调式意义集中展现了伊朗传统音乐调式音阶在具体作品中的实践应用。在伊朗古典音乐中,通常有如舒尔(Shur)、霍马云(Homayun)、塞加赫(Segah)、查哈尔加赫(Chahargah)、纳瓦(Nava)、马胡尔(Mahur)、拉斯特(Rast)等7种基本调式,还有如阿布·阿塔(Abu ata)、达什提(Dashti)、巴亚提·托尔克(Bayate tork)、阿弗沙利(Afshari)和伊斯法罕(Esfahan)等5种由基本调式变化而来的派生调式。这些调式被人们称为十二达斯特加赫。其中的不同调式及其音阶中各自的不同骨干音在音乐旋律中的表现展示了伊朗古典音乐独特的情韵。
达斯特加赫组曲结构作为音乐体裁概念有其自身的含义。在伊朗古典音乐中,传统的音乐旋律型有几百个之多,各种旋律型的长短不一,人称“古谢(Gushe)”。古典音乐在表演时这些古谢为音乐家提供了基本的旋律样式。《东方音乐文化》中认为,“所谓的达斯特加赫组曲就是以某一调式为基础,从属于该调式的若干种旋律型中选取几个,通过对它们进行即兴性的变奏和发展,把它们联结成一首完整统一的乐曲。”[2]
伊朗古典音乐中的即兴唱奏规范呈现了达斯特加赫的诠释情怀。《世界音乐教程:音响与乐谱课例》中有这样的描述:“传统的 ‘达斯特加赫音乐都是单独表演的,它既包括大量节奏和旋律的自由演奏,也有表演者在演出前事先安排的调式、旋律模式的选择。”[3]古典音乐达斯特加赫于表演中当音乐家在完成了序奏中呈现的基本调式和旋律型之后,音乐主要是围绕这些旋律型在不同的音区、调性和段落结构方面作各种即兴演绎,时间可长可短,即兴的程度随表演的临场氛围展开直到结束。一场精彩的表演常常会赢得观众热烈的掌声与赞赏,为演出增添感动人心的气氛,达斯特加赫表演中的即兴创作赋予了伊朗古典音乐无穷的生命力。
情感意涵在伊朗古典音乐中对于达斯特加赫而言显示了重要的地位。达斯特加赫演出在呈现音乐调式、音乐体裁和即兴唱奏规范等含义的同时,其中的音乐也淋漓尽致地使人们产生由衷的情感思想。例如在我们感受伊朗音乐时,纳瓦音调让人表现出安然平宁的情绪,舒尔音调则通常会给人带来愉悦感。可以说音乐中的这种情感意涵细腻地依附于达斯特加赫的每一处细节,每每总是令人泛起无限的心潮思绪或诸多无垠的遐想。
三、达斯特加赫关照下的相关音乐体裁类别
19世纪以来,由于欧洲音乐的传入,伊朗的音乐生活渐次不断地发生了重要的变化,欧洲乐器以及一些铜管乐队和西方管弦乐队的出现,影响了伊朗的传统音乐生活。在这种背景下,20世纪以来,伊朗音乐在遵循其传统古典音乐达斯特加赫的基础上出现了新的体裁形式,归纳起来主要有以下4种类别。
声乐体裁主要有当地人家喻户晓的塔斯尼夫(Tasnif)歌唱形式。它的演唱一般是由达斯特加赫组曲演奏结束之后接着开始进行,声乐演唱中的音乐较之先前的器乐演奏组曲有内在的联系。歌唱者的演唱情感真挚,歌唱中使用的真假声变换处理富有艺术感染力。值得注意的是,塔斯尼夫这种声乐体裁在发展过程中其音乐伴奏部分在配器及和声运用方面吸纳融合了西方欧洲音乐中的因素。
器乐合奏曲体裁主要是皮什达拉马德(Pishdaramad),由伊朗音乐家格拉梅·候塞因·达尔维什(G.H.Darvish)首创。这种体裁是达斯特加赫组曲的序曲形式,它的音乐素材关联相关的达斯特加赫组曲中旋律音型的主要成分,音乐进行常以温和的中速方式进行,节律多以固定节拍双数结构的2拍子或4拍子为主,也有一些单拍子的3拍形式。
连格(Reng)属于舞曲风格的器乐合奏曲体裁,一般是接在达斯特加赫的演奏结束后进行,其音乐中的旋律素材同样取自有关的达斯特加赫组曲某些成分而展开,由于音乐演奏的速度通常较快,故这种体裁的节拍一般都以6/8拍为常见。
除了上述这些有特点的音乐体裁之外,与达斯特加赫相关的音乐体裁还有一种在独奏中常常用于表现炫技的演奏形式稱为查哈梅兹拉布(Chahamezrab)。表演时这种体裁比较灵活,可贯穿在达斯特加赫组曲的不同位置中进行演奏。表演者常根据某个音乐核心旋律进行多种多样的反复变奏,乐曲中的即兴性变化多,固定性结构较少,进而彰显出音乐玲珑华丽的美妙色彩。
四、达斯特加赫赋予伊朗音乐的主要传统乐器
传统乐器是一个地方代表当地音乐文化的器物标志,就伊朗国度而言,当地音乐生活中长久流传的乐器有多种,但从能够更好地体现出特斯特加赫音乐及其风格方面来看,主要有塔尔(Tar)、塞塔尔(Setar)、凯曼恰(Kemanche)、桑图尔(Santur)、乃依(Nay)和通巴克鼓(Tombak)等传统乐器。
塔尔是一种有长颈琴杆的弹拨乐器,琴体下方底部的共鸣箱恰如数字“8”的形状,其上有3组双弦越过琴马向琴杆延伸,每组双弦定音同度。表演时以右手用拨子弹奏。
塞塔尔也是一种带有长颈琴杆的弹拨乐器,琴体底部共鸣箱呈半梨形样态,需要指出的是,传统的赛塔尔乐器上多为“3”根琴弦,而现在通常一般都是4根琴弦制式,但实际上第3根琴弦和第4根琴弦是同度音高关系。该乐器演奏时用右手的食指进行拨奏。
凯曼恰属于长颈拉弦乐器。琴体中蒙皮的圆形共鸣箱置于琴杆下方,共鸣箱尾端有一供便于置放的小支脚装置,琴上架有4根琴弦通过共鸣箱直到琴杆顶部被琴轴栓紧。演奏时表演者需以手握琴弓的姿势进行擦奏。
桑图尔乐器的外形为梯形扁平的箱状样式。乐器表面有两排琴马,通常上有18组琴弦装置。演奏时表演者用两根有弹性的琴槌击奏。
乃依是一种斜置吹奏的竖笛。常用苇竹材料制作而成,长度制式多有不同,乐器体上正面一般为6音孔结构,另外背面还有一拇指孔。表演时多由男性乐手吹奏。
通巴克鼓也称萨布鼓(Zarb),它是伊朗音乐中非常重要的节奏性乐器。这种鼓整体上似圆形长筒高脚杯状,鼓面蒙以皮革绷紧,鼓身长度约45厘米,直径最大处约20厘米左右。乐手在表演时通常置于腰间部位进行演奏。
结语
伊朗在世界文明中有着久远的历史,曾是古代中国陆上丝绸之路中同欧亚商旅往来途经的重地之域,更在当下中国的“一带一路”倡议中适逢良好机遇,在此我们了解认识伊朗的音乐文化以增进友好往来就显得特别有必要。在伊朗传统音乐文化的历史发展过程中,一方面本土的文化底蕴孕育了自身灿烂的音乐文化。另一方面,近现代西方音乐也对其音乐作用极其显著,已知的结果是传统的达斯特加赫在传承其固有唱奏风格的同时也呈现出了新的音乐表现形式。然而重要的是,尽管近现代以来西方音乐对其产生了深刻的影响,但古典音乐达斯特加赫作为传统经典始终是万变不离其宗的根本,从这一层面来看,达斯特加赫在伊朗音乐中所给予的价值就有了其积极的重要意义。
注释:
[1]中央音乐学院《音乐百科全书》编辑委员会编:《音乐百科全书》[M],北京: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2014年版,第1399页。
[2]俞人豪、陈自明:《东方音乐文化》[M],北京:人民音乐出版社,1995年版,第229页。
[3] [英]施祥生(Jonathan Stock):《世界音乐教程:音响与乐谱课例》[M],管建华、杨静译校,南京: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3年版,第95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