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强
“韧性”是指物体柔软坚实、不易折断的性质。中华文明历经风雨,绵延至今,体现出“韧”的精神。回顾漫长的中国历史,每逢关键时刻,这种文明的韌性体现得尤其明显。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更需要激发出这种文明的韧性。
请以“文明的韧性”为题,写一篇议论文。可以从中国的历史变迁、思想文化、语言文字、文学艺术、社会生活及中国人的品格等角度,谈谈你的思考。
要求:观点明确,论据充分,论证合理。
(此题为北京卷两道作文题中的一道,原题要求二选一作答,不少于700字。)
此题的核心在于“韧性”二字。考生下笔前,应结合材料仔细分析“韧性”二字的含义。材料中指出“‘韧性是指物体柔软坚实、不易折断的性质”,结合我们对“韧性”一词的认识,可知“韧性”既不同于柔性,亦不同于刚性。唯柔则易弯,过刚则易折,而“韧性”既有柔性的一面,也有刚性的一面。
除了落实“韧性”,还应注意落实“文明”。“文明”一词极大极空,考生切不可以大应大,以空对空,还应遵照题意,从“中国的历史变迁、思想文化、语言文字、文学艺术、社会生活及中国人的品格”等角度切入,以小见大。当然,从几个层面来写还是就一个领域来写,都是可以的。
构思时,应注意:一、要对中华文明之韧性有准确的阐释,若能在准确的基础上做到解说生动则更出彩,如将其界定为“坚韧、柔韧、强韧”,又如“包容性、可塑性、独立性”,概括精炼,如鸣珮环;二、应落实“韧性”在中国历史变迁、文学艺术或社会生活等方面的具体表现,有理有据,如此方有说服力。在此基础上,可以探讨“韧性”的成因、价值,以及其他相关话题。
阅读材料时,应注意到“每逢关键时刻”这看似不起眼儿的短句,窃以为此句或许是触发思考的关键。所谓“不易折断”的韧性,在被折时方能体现。此处的“关键时刻”,即中华文明内忧外患的时代。当我们将视线置于此种时代,中华文明的韧性便显现无遗了,行文的思路也豁然开朗。仅以儒学为例,经历了秦火的焚烧、佛道的冲击、“打倒孔家店”等“关键时刻”,时至今日,它非但没有灭亡,反而再次焕发出强大的生命力,为世界的和平与发展贡献了中国智慧,可谓“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
最后,我们还应注意到材料中的“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更需要激发出这种文明的韧性”,这句话意在引导考生思考“文明的韧性”的时代价值。若能结合当前国际国内形势,写出时代性,写出前瞻性,不仅令文章有了落脚点、针对性,也更显得鲜活。
“文莫贵于尊题”,考生切勿只看“文明的韧性”五个字便匆匆下笔,还应仔细分析材料,条分缕析,依据文题,发散思维。
总体来说,这是一道指向文化层面的作文题,对考生的人文积淀提出了较高要求。抛开解题层面,我们应从中得到这样的启发——写好作文,乃至学好语文,离不开大量而广泛的阅读,离不开丰厚的人文知识储备,博观约取、勤学善思方是考场取胜之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