程恩富 吴文新
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是一个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也是中华民族最深沉的民族禀赋。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深刻把握我国的创新情况,总结我国自主创新的成果和经验,以科技创新为核心,以自主创新为灵魂,论及创新的各个领域,形成了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自主创新理论,为提高我国国际竞争力提供了思想基础和行动指南。
以科技创新为显要的全面创新理念。习近平总书记多次论述涵盖科技、企业、国防、网络、生态、人才、体制等方面,以及理论、制度、文化、实践等领域的创新。他指出:“我们必须把创新作为引领发展的第一动力,把人才作为支撑发展的第一资源,把创新摆在国家发展全局的核心位置,不断推进理论创新、制度创新、科技创新、文化创新等各方面创新。”“科技创新地位和作用十分显要。”科技创新是自主创新的核心内容。
以推动自主创新为目的的体制改革理念。习近平总书记认为以提高自主创新能力为核心和目的的教育、科技、人才人事等体制改革,具有重要意义;应破除思想障碍和体制藩篱,充分释放各类人才的创新活力,提升创新体系效能;加强自主知识产权保护,激发自主创新的积极性。在2014年两院院士大会上,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最根本的是要增强自主创新能力,最紧迫的是要破除体制机制障碍,最大限度解放和激发科技作为第一生产力所蕴藏的巨大潜能。”
以自主创新为精神的自力更生理念。习近平总书记自主创新思想一以贯之、透彻鲜明。在2013年两会期间,他在参加科技界政协委员讨论时提出:“只有把核心技术掌握在自己手中,才能真正掌握竞争和发展的主动权,才能从根本上保障国家经济安全、国防安全和其他安全。”2018年在考察格力电器公司时,他再次指出:“掌握关键核心技术,必须靠自力更生奋斗,靠自主创新争取,希望所有企业都朝着这个方向去奋斗。我们要有自主创新的骨气和志气,加快增强自主创新能力和实力。”
以自主创新为引导的产业转型理念。针对我国产业结构和质量存在的问题,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老路走不通”,新路“就在科技创新上,就在加快从要素驱动、投资规模驱动为主向以创新驱动发展为主的转变上”。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必须在推动发展的内生动力和活力上来一个根本转变,塑造更多依靠创新驱动、更多发挥先发优势的引领性发展……推动产业和产品向价值链中高端跃升”。必须以自主创新来引导产业结构调整和升级,通过中国创造、中国质量、中国标准、中国品牌来提高产业竞争力。
以自主创新为突破的网络强国理念。习近平总书记明确指出,对于网络信息安全的治理以及网络信息手段的创新使用,已经成为国家及相关部门自主创新的重点方向,“互联网+”行动、数字中国、智能制造等必须抢占关键核心技术的创新先机,占领自主创新制高点。我们必须敏锐抓住信息化发展的历史机遇,推动信息领域核心技术突破,发挥信息化对经济社会发展的引领作用,自主创新推进网络强国建设;必须下定决心、保持恒心、找准重心,加速推动信息领域核心技术突破。
以自主創新为契机的生态文明理念。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强调“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绿色化技术创新原则,为生态修复、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提供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核心技术。“生态文明发展面临日益严峻的环境污染,需要依靠更多更好的科技创新建设天蓝、地绿、水清的美丽中国。”“根本改善生态环境状况”,必须“把发展的基点放到创新上来,塑造更多依靠创新驱动、更多发挥先发优势的引领型发展”。
以自主创新为动力的国防建设理念。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加强国防建设,增强国防实力,必须以自主创新为动力;真正的核心技术、大国重器、国家安全,只能靠自主创新。“要着眼于抢占未来军事竞争战略制高点,充分发挥创新驱动发展作用,培育战斗力新的增长点……选准突破口,超前布局,加强前瞻性、先导性、探索性的重大技术研究和新概念研究。”同时,要“加快建立军民融合创新体系,培育先行先试的创新示范载体”,“全面实施科技兴军战略,坚持自主创新的战略基点,瞄准世界军事科技前沿,加强战略性、前沿性、颠覆性技术发展”。
以自主创新为目标的人才培养理念。习近平总书记对人才之于创新的地位和作用的论述相当丰富,概括起来主要是:人才是第一资源,是兴国之本、富民之基、发展之源;人才是创新的根基,是创新的核心要素;综合国力竞争说到底是人才竞争,创新驱动实质上是人才驱动;而人才的最根本特征就是具有强大的自主创新活力和潜力;要创新人才评价机制,建立健全以创新能力、质量、贡献为导向的科技人才评价体系,持久促进科技人才的潜心研究和创新。
经过长期努力,特别是党的十八大以来,在习近平总书记关于自主创新系列新思想新理念指引下,我国的自主创新能力得到了巨大提高,自主创新成果也令世人瞩目,充分体现了自主创新战略和自主知识产权优势理论的实践效益。
科技创新的系统能力显著提升,主要创新指标进入世界前列。据统计,现在中国已成为世界第二大知识产出国和全球第二大研发投入国。发明专利申请量居世界第一,有效发明专利保有量居世界第三。科技创新对经济社会发展的支撑引领作用显著增强。国家科技重大专项已在重要战略领域凝聚和培养一批建制化的科技创新力量。
技术创新工程深入实施,企业创新能力迈上新台阶。企业创新主体地位和主导作用得到强化,牵头承担了国家重大科技任务。启动国家技术创新中心建设,实施创新企业百强工程试点,推动央企考核办法改革,鼓励中小微企业开展协同创新。加快推动产业技术创新联盟培育,搭建开放协作平台。华为、联想、中国中车、中国电科等一批创新型企业进入世界企业500强。在高速铁路、智能终端等领域,我国崛起一批具有全球影响的创新型企业。
科学和应用基础研究取得巨大进步,原始创新能力显著增强。我国科技工作者在全球首次通过实验观测到量子反常霍尔效应,首次开展星地量子通信实验等。悟空、墨子、慧眼、碳卫星等系列科学实验卫星成功发射,量子反常霍尔效应、多光子纠缠研究世界领先,中微子振荡、干细胞、利用体细胞克隆猕猴等取得重要原创性突破,500米口径球面射电望远镜、上海光源、全超导托卡马克核聚变装置等重大科研基础设施为我国开展世界级科学研究奠定了重要物质技术基础。
对国家有重大意义的战略高新技术,正在进入世界先进行列。载人航天和探月工程取得“天宫”“神舟”“嫦娥”“长征”系列等重要成果,超级计算机连续10次蝉联世界之冠,采用国产芯片的“神威·太湖之光”获得高性能计算应用最高奖“戈登·贝尔”奖,北斗导航进入组网新时代,载人深潜、深地探测、国产航母、大型先进压水堆及高温气冷堆核电、天然气水合物勘查开发、纳米催化、金属纳米结构材料等,均获得重大突破。
着力引领产业向中高端迈进,取得了值得自豪的成绩。复兴号高速列车迈出从追赶到领跑的关键一步,集成电路制造、C919大型客机、水陆两栖飞机鲲龙AG600、高档数控机床、大型船舶制造装备等加快追赶国际先进水平,特高压输变电、杂交水稻、海水稻等世界领先,移动通信、语音识别、新能源汽车、第三代核电“华龙一号”、掘进装备等跻身世界前列,等等。
着眼打造国家战略科技力量,启动国家实验室建设。支持建设北京怀柔、上海张江、安徽合肥3个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与已布局建设的483个国家重点实验室、346个国家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形成冲击世界科技前沿、抢占未来竞争制高点的梯次布局。重大科技基础设施建设加快推进,打造科技创新“国之重器”。
科技创新人才加速集聚成长,规模宏大的高素质人才大军加快形成。重大科技任务、科研基地、重大科技基础设施等,对创新人才发挥了“筑巢引凤”的“虹吸效应”。“千人计划”“万人计划”等重大人才工程深入实施,中央、地方、部门纵横联动,统筹推进各类科技人才发展,形成高端引领、整体发力、系统支撑的新格局,并带动形成新中国成立以来最大规模留学人才“归国潮”。一支门类齐全、梯次合理、素质优良的创新人才大军,正在建设世界科技强国的新征程中加速集结,发展壮大。
自主创新与人民群众。服务人民是科技创新的本质要求,“科技创新成果不应该被封锁起来,不应该成为只为少数人牟利的工具”。必须让科技创新成果更多为国家和人民所及、所享、所用。要把满足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作为科技创新的落脚点,把惠民、利民、富民、改善民生作为科技创新的重要方向。要处理好广大群众与骨干人才的关系,既要发挥基层群众的创新潜力,特别是常规技术革新的积极性,更要发挥骨干人才在基础研究和前沿、战略领域的颠覆性创新活力。
自主创新与技术引进。国内外的经验教训表明,对外技术依存度过高,不利于经济自主发展。缺乏核心技术和品牌竞争力,就只能沦为“世界加工厂”,在全球产业链上居于中低端。同时,还将加剧国内低水平竞争。这种竞争使得我们的民族品牌难以产生和持续,而且加剧资源浪费和产业同质化,严重阻碍产业结构优化升级。坚持自主创新战略,必须遵循自主创新为主、技术引进为辅的原则,把创新的立足点放到发挥本国人民和各类人才的原始创新积极性和创造潜力上来,同时加强科技创新的国际合作,用足国际创新资源,加速增强自主创新能力。
自主创新与对外开放。贯彻党中央关于“发展更高层次的开放型经济”的关键,是要统筹国内经济发展与对外开放的关系,建立起“低损耗、高效益、双向互动、自主创新”的精益型对外开放模式。实施以自主知识产权战略为重点的创新型国家建设,不仅要落实“中国制造2025”,而且要超前规划我国技术创新关键领域、优势产业布局和前沿基础研究。
自主创新与经济制度。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基本经济制度是中国特色自主创新道路的基本保障。我们的自主创新要以公有制经济为主体、国有经济为主导、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实施和协同发展,着力推动基础研究的原始创新和颠覆性技术创新。引导和凝聚更多的民营企业投身于核心和关键技术的自主创新,创造独具知识产权优势的民族品牌,与公有制企事业单位一起,共同形成一个完整的具有高端国际竞争力的专利激励、品牌培育和名牌提升的产品、服务的产业链条和国民经济体系。
“中国制造”与“中国创造”“中国标准”。做强做优做大企业,必须将国际标准纳入经营战略。更加注重“中国创造”“中国标准”,有选择地集中力量构建一批技术水平高、国家利益大、涉及面广和非常急需的企业、行业、地区和产业等技术标准,积极推动企业自主知识产权的形成和发展。
自主创新与生态文明。绿色发展是生态文明建设的必然要求,代表了当今科技和产业变革方向,是最有前途的发展领域。自主创新必须遵循自然生态规律,树立尊重自然、保护自然、修缮自然的生态文明理念,强化绿色化、生态化的创新思维方式,坚持绿色化、生态化的创新价值导向;在自主创新的实践活动中严守消耗资源上线、环境质量底线、生态保护红线,将各类自主创新活动放在生态环境承载能力之内,并将自主创新成果用于生態环境的保护与修缮,使得人类文明的进一步发展与自然界的山青水绿相辅相成。
自主创新中的跟跑、并跑和领跑。我们的目标是以科技自主创新为动力领跑新一轮世界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跟跑”主要靠学习借鉴与模仿,“并跑”“领跑”则要靠自主创新,要有原创、首创。必须强化战略导向和目标引导,强化科技创新体系能力,加快构筑支撑高端引领的先发优势,加强对关系根本和全局的科学问题的研究部署,在关键领域、“卡脖子”的地方下大功夫,集合精锐力量,作出战略性安排,尽早取得突破,力争实现我国整体科技水平从跟跑向并行、领跑的战略性转变,在重要科技领域成为领跑者,在新兴前沿交叉领域成为开拓者,创造更多竞争优势。
(作者:中国社会科学院大学首席教授、全国人大教科文卫委员会委员;山东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副院长、教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