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北经济70年发展历程及新时代高质量发展路径

2019-10-28 03:27秦尊文
党员生活 2019年10期
关键词:经济带湖北长江

秦尊文

新中国成立70年历程,湖北跨上经济社会发展的新台阶,作为全国中部地区战略支点,在全国范围内引导产业聚集、发展开放型经济、促进体制改革等方面发挥了不可替代的作用。随着改革开放的进程不断加深,湖北对全国发展的地位与作用也日益凸显,逐步成为推动区域经济发展、扩大开放程度、驱动创新的中心地区。湖北作为全国经济重要的战略支点,内陆开放先行者、新高地,正抢抓中部地区崛起、“一带一路”、长江经济带、自贸区设立等重大发展机遇,努力推动湖北省在新时代高质量发展的征程中不断前进。

一、湖北经济发展轨迹

新中国成立之初,国家经济基础极其薄弱。但由于武汉是中国近代工业的发源地之一,湖北长江两岸铁铜矿的资源充足、江汉平原的农业条件优良、长江航运和京广铁路运输的交通便利等独特的优势,国家在进行工业化战略布局时,在改革开放前两次将湖北确定为实施国家工业化战略的重要战略基地。“一五”时期,国家根据交通便利、生产地接近原材料产地等生产力布局条件的原则,对湖北产业进行布局。“156项”重点建设项目中有7项布局在武汉,奠定了武汉作为新中国南方工业重镇的地位。 在“一五”时期的总投资中,湖北占8.4%,在全国排名第五位。“三线建设”期间,湖北再次成为国家投资重点地区,全省经济建设的区域中心向西部方向转移,布点建设了一大批重点工程,十堰的汽车工业产业、荆门的石油化工产业、宜昌的能源产业都是在此时期形成。“三五”时期中南各省共计投资53亿元,其中湖北占40亿元,占比达75%。

改革开放后,在重大战略的牵引下,湖北经济迈上新台阶。湖北省委、省政府先后提出并实施“中部崛起”“湖北长江经济带”“走在中西部前列”“建成支点,走在前列”等重大战略  和“一芯兩带三区”区域和产业布局,促进了经济社会发展。特别是“中部崛起”“长江经济带”上升为国家重大战略,给湖北带来历史性机遇。2018年4月,习近平总书记再次视察湖北时,对湖北提出了深入推动长江经济带发展、谱写新时代湖北高质量发展新篇章的重大命题。积极推动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推进长江经济带双向开放,长江流域经济发展质量全面提升,持续发展能力显著增强,对湖北经济转型升级的重要推动作用日益凸显。同时湖北抢抓国家支持“一带一路”战略机遇,为湖北开放型经济提供了更加广阔的舞台。

经过70年来的建设与发展,经济结构得到战略性调整,转型升级加速推进,湖北目前已形成了较齐全的产业体系,综合经济实力显著增强。2018年全省地区生产总值达到3.94万亿元,比1952年的24.51亿元增长215倍,年均增长达8.5%,在全国的排位从2016年起保持在第七位。

二、湖北在全国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地位

(一)中部崛起重要战略支点

2004年,中部崛起战略作为一项中央政策被提上日程,并首次实行于“十一五”开局之年,中部崛起战略正式步入实质性推进阶段。2007年湖北省第九次党代会首次对支点内涵作出明确界定,即努力把湖北建成中部乃至全国重要的先进制造业基地、高新技术产业基地、优质农产品生产加工基地、现代物流基地和综合交通运输枢纽,成为促进中部地区崛起的重要增长极,在科学发展、社会和谐和改革创新等方面走在中部地区前列。2010年湖北省委九届九次全会提出,要进一步增强湖北在中部地区崛起中的自主创新示范功能、对外开放服务功能、“两型”社会建设引领功能。2013年7月,习近平总书记视察湖北时,提出“努力把湖北建设成为中部地区崛起重要战略支点,争取在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上走在全国前列”的新定位和新要求。2017年6月,湖北省第十一次党代会提出“要加快建成中部地区崛起的重要战略支点,争取在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上走在全国前列”,开启湖北“建成支点、走在前列”新征程。随着中部地区崛起战略的有力实施,湖北经济总量规模连续跨上新台阶,支点框架初步形成,战略支点功能初步显现,区域创新能力、省域经济综合竞争力跻身中部前列,逐步成为引领中部地区崛起的增长极。

(二)长江经济带新增长极

20世纪80年代中期以来,就开始实施湖北长江经济带开放开发战略,取得了明显的成效。2012年长江中游城市群战略应时而生,湖北省委省政府主动作为,牵头研究制定长江中游省际合作协商机制,加快战略落实推进力度,为湖北长江经济带发展谋好势、开好局奠定了坚实基础。2009年7月,湖北省委、省政府正式下发了《关于加快湖北长江经济带新一轮开放开发的决定》,指明了湖北长江经济带新一轮开放开发的推进路径和政策措施。2014年9月,国务院发布了《关于依托黄金水道推动长江经济带发展的指导意见》。长江经济带发展上升为国家战略,成为湖北最直接、最现实、最受益的重大发展机遇。2015年6月,湖北省政府关于国家长江经济带发展战略的实施意见出台,明确了湖北在长江经济带中的发展定位,以及提升长江中游黄金水道功能、完善长江中游综合立体交通体系、建设产业转型升级支撑带等七个方面的重点任务,目标定位是打造承东启西、连南接北的“祖国立交桥”、长江中游核心增长极、内陆开放合作新高地和全国生态文明建设先行区。国家区域发展战略更加注重培育新的需求增长点和区域增长带,开发开放重点由沿海向内陆梯度推进,明确提出将长江经济带纳入区域战略重点,进一步彰显湖北的区位优势。国家2015年出台的《长江中游城市群发展规划》提出把“中三角”打造成长江经济带重要支撑、全国经济增长极和具有一定国际影响力的城市群,为湖北科学发展、跨越式发展带来巨大红利。

(三)汉江生态经济带重要战略支撑

湖北是汉江生态经济带建设的发起者,2013年10月湖北省委决定将加快汉江流域开放开发、建设生态经济带作为全省重大发展战略,并在2015年5月出台了《湖北汉江生态经济带开放开发总体规划》。同时,湖北又积极与陕西、河南推动汉江生态经济带发展上升为国家规划。2018年10月8日,国务院发文批复《汉江生态经济带发展规划》,明确了汉江生态经济带国家战略水资源保障区、内河流域保护开发示范区、中西部联动发展试验区和长江流域绿色发展先行区“四大定位”。湖北省重要汽车工业走廊,装备制造业、纺织服装生产基地和主要商品粮基地均在汉江流域内,全省有一半以上国家级开发区也处于汉江流域。汉江上游的秦巴山区,是国家确定的14个连片特困地区之一,目前正处扶贫攻坚关键期,湖北正在加快推进经济带建设,同时力争2019年全面脱贫,有助于通过区域发展带动经济带扶贫开发。汉江生态经济带横跨中西部,联通南北方,是连接国家长江经济带和新丝绸之路经济带的战略通道,湖北在长江经济带和“一带一路”战略叠加的机遇下,通过汉江生态经济带发展与两大战略对接,正在促进中西部形成良性互动的发展格局。

(四)内陆开放高地

2013年7月和2018年4月,习近平总书记两次视察湖北,指明了湖北从长江走向世界的基本方略;在《推动共建丝绸之路经济带和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的愿景与行动》文件中,专门提到要打造武汉等省会城市内陆开放型经济高地,这也是国家对湖北的战略安排。湖北作为中部经济大省,地处“一带一路”和长江经济带两大国家战略中部枢纽,同时具备空港基地、综合保税区、自贸区等多种开放要素,63条国际(地区)客货运航线可直航全球四大洲,建成以后的湖北国际物流核心枢纽将成为亚洲第一的货运空港集散中心;武汉新港迈向亿吨级大港;中欧班列(武汉)沿丝绸之路直达欧洲和中亚,开辟了湖北对外开放的大通道,形成全方位对外开放格局。年外贸规模从1978年的1.73亿美元增至2018年的528.02亿美元,湖北省对前三大贸易伙伴欧盟、美国和东盟进出口值分别增长15.7%、24.3%和27.7%。同期,湖北省对“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合计进出口967亿元,增长17.5%,高出全省整体增速6.3个百分点。目前湖北在“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已完成工程项目营业额239亿美元、新签合同423亿美元,来鄂投资世界500强企业达到283家。

三、新时代湖北高质量发展路径

高质量发展已成为新时代经济社会发展的主题,其核心要求就是要把提高供给体系质量作为主攻方向,通过提高质量和效益实现经济的良性循环和竞争力提升。目前湖北经济具备高质量发展的基础,须构建以区域协调、现代产业、科技创新、全面开放的现代高质量发展体系,促进湖北制造向湖北创造、湖北速度向湖北质量、制造大省向制造强省转变。

(一)坚持“一芯两带三区”布局

坚持“一芯驱动”,培育国之重器的“芯”产业集群,将武汉、襄阳、宜昌等地打造成为综合性国家产业创新中心、“芯”产业智能创造中心、制造业高质量发展国家级示范区。坚持“两带支撑”,以长江、汉江为纽带,对接国家长江经济带发展战略和漢江生态经济带发展战略,建设长江绿色经济和创新驱动发展带、汉孝随襄十制造业高质量发展带。坚持“三区协同”,瞄准国家绿色发展、乡村振兴、资源枯竭型城市转型发展等重大战略,在“多极支撑”区域发展布局中形成鄂西绿色发展示范区、江汉平原振兴发展示范区、鄂东转型发展示范区产业联动优势。湖北区域和产业发展战略布局,要转化为湖北产业发展的“热潮”,形成湖北高质量发展的“热能”,需要从政策、机制、项目层面使其成为推动发展的“施工图”。

(二)巩固“一主两副多极”格局

产业转型升级示范区:十堰着力打造鄂渝陕豫毗邻地区中心城市;荆州打造江汉平原现代化中心城市和长江中游重要中心城市,荆门打造江汉平原中心城市和全国循环经济示范市;孝感建成武汉城市圈现代服务业基地;黄冈建成大别山革命老区核心增长极。支持咸宁、恩施、随州和鄂州建设特色产业增长极:咸宁重点发展食品加工业,打造区域物流中心;鄂州重点扶持生物医药、光电信息、智能制造,航空物流产业,打造华中地区航空物流基地;随州重点发展专用汽车,推进智能汽车制造产业;恩施重点发展绿色食品加工和生态文化旅游业,打造武陵山区重要经济增长极。支持仙桃成为区域性商贸物流中心;天门建设先进制造业基地;潜江建立农产品产业化基地。神农架林区着力打造世界著名生态旅游目的地。

(三)构建现代化产业体系

70年来,湖北重视并大力发展工业,开辟规模由小到大、门类由少到多、布局由传统转向新兴、层级由中低端迈向中高端的工业发展格局,目前全省现已建成了涵盖所有41个大类、门类齐全的现代工业体系,食品、汽车、石化、机械、电子信息等17个千亿级产业。以培育智能制造为主攻方向,加快推动制造业向创新驱动型、质量效率型、绿色低碳型、智能融合型、生产服务型转变。依托国家存储器、商业航天、新能源和智能网联汽车、网络安全人才与创新等四大国家级产业基地,打造“芯屏端网”联动发展的产业生态,为湖北构建现代化产业体系注入新动力。培育壮大新动能,大力发展十大重点产业,努力建成全国重要的战略性新兴产业集聚区。推动互联网、大数据、人工智能等和实体经济深度融合,加快推进先进制造业与现代服务业深度融合。依托全省“一芯两带三区”战略布局,大力发展以集成电路为代表的高新技术产业、战略性新兴产业和高端成长型产业,加快传统产业转型升级,推动经济发展质量变革,加快形成高质量发展的新动能体系。重点发展电子信息、高端装备、精细化工、生物医药、航空航天、新能源新材料、现代物流等产业,打造以绿色经济和创新驱动为特色的高质量发展经济带。

(四)推进“创新湖北”建设

湖北创新实力雄厚,全省现有普通高等院校超过120所,在校大学生约140万人,19个国家工程技术研究中心、28个国家级重点实验室,12家国家级高新区,科技与研发能力在全国名列前茅。全省拥有各类科学研究和开发机构1700多个,在光电子信息、新型材料、生物工程与新医药、航天、激光、数控技术及计算机软件开发等高新技术领域的科研水平和生产能力在全国具有一定优势,是中国重要的创新资源富集地。湖北响应国家制造强国、科技强国战略,积极对接“中国制造2025”,2015年9月至今相继有7家国家级高新技术开发区审批通过,标志着国家级开发区进入创新引领新阶段,对全省高新技术产业发展有着重大促进作用。截至2018年,全省高新技术企业达到6597家,完成增加值6653亿元,高新技术产业增加值占比已达19.8%。要大力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构建具有湖北特色的区域创新体系,大力推进国家创新型省份建设。湖北正处于跨越发展的关键时期,创新驱动对促进现代产业体系建设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必须着眼提升未来竞争力,以创新为根本动力推动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加快培育新经济、新产业、新业态等优质增量,以更少的资源能源消耗和更低的环境代价实现更高质量、更可持续的发展。利用好长江经济带升级版、长江中游城市群建设、内陆自贸区建设等重大国家战略机遇,特别是武汉东湖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和武汉自贸片区所具有的突出优势,充分用好众多科研机构和高校、高端科技领军人才的智力优势,推进创新链、产业链、资金链、政策链、人才链深度融合,把优质的科技资源转化成湖北的创新支撑,发展新动能。

(五)形成全面开放格局

经济开放度一直是制约湖北发展的短板。用好综合交通枢纽和“天元”区位优势,推进陆海内外联动、东西双向开放,抢搭国家全方位开放快车,深度融入世界经济的大海,跑出开放“加速度”,提升湖北外向度。湖北作为中部最大的综合交通通信枢纽,还拥有自贸区、武汉跨境电子商务综合试验区和15个进境商品指定口岸、5个国家开放口岸、5个保税物流中心、3个海关特殊监管区域等开放平台,要将其转化成竞争优势,支撑起湖北开放的新格局。充分发挥自贸区先行先试作用,促进贸易投资自由化和便利化,加强制度创新成果的总结与推广。支持湖北优秀企业走出国门,坚持实施引资、引技、引智相结合,积极融入全球产业分工大格局。持续推进外贸“三项工程”,促进对外贸易向优进优出转变。扩大服务贸易规模,加快教育、医疗、文化等领域开放。支持武汉深化服务贸易创新发展试点。用好进博会、广交会、京交会等重大开放平台,办好世界大健康博览会、长江经济带对话粤港澳大湾区、华创会、台湾周、楚商大会等重大活动。加大招商引资和招才引智力度。支持襄阳、宜昌、黄石、鄂州、孝感设立综合保税区。完善国际贸易“单一窗口”,压缩通关时间,降低通关成本。加强对外交流合作,持续开展湖北企业“中亚行”“丝路行”活动。推进中外合作共建高科技产业园、国际教育园。高水平建设中法武汉生态示范城、中德荆州生态示范城、孝感日商产业园。

(作者系湖北省政府咨询委员、湖北省社科院研究员)

猜你喜欢
经济带湖北长江
The rise of China-Chic
一条江的嬗变长江经济带绿色发展之路
长江之头
驰援湖北
湖北武汉卷
陕西呼应长江经济带
湖北現“最牛釘子戶” 車道4變2給樓讓路
长江之歌(外二首)
长江图(外二首)
长江经济带与汉江生态经济带如何协调融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