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水明
编者按
为进一步加强中小学教育人才队伍建设,广东省教育厅于2011年启动了新一轮“百千万人才培养工程”。该工程旨在通过选拔优秀教师进行培养,为他们成长为社会认可的教育家型教师和校长创造条件、搭建平台、奠定基础;同时,通过该项目的示范引领,带动地市、县(市、区)级教育部门进一步加强中小学骨干教师队伍建设,促进全省教师队伍专业发展水平提升。截至2019年,前两批培养项目顺利结业。经过培养培训,许多培养对象已经成长为特级教师、正高级教师、名师工作室主持人、名校长工作室主持人,在专业上取得了长足的发展,初步产生了较为完善的教育教学和办学理念。从本期起,本刊将关注该工程的研修成果,陆续刊发粤派名师名校长的教学思想、办学思想、教育实践经验以及成长体悟,以飨读者。
1992年,我毕业于华中师范大学生物系,之后一直奋战在高中生物教学一线,至2015年,我已经从教23年。随着年龄的不断增长,如何突破专业发展的“高原期”,实现从“经验型”教师到“专家型”教师的转变,一直困扰着我。
2015年7月的培训中,王红院长的讲座—《基于胜任特征的自我规划》让我认识到了自我规划的重要性。在导师的精心指导下,我制定并完善了个人发展规划书,设计好了专业成长路线图,总体目标是:经过学习和培训,在专家和名师的指引下,实现从“经验型”教师到“专家型”教师的转变,成长为有先进教学思想、教科研能力强、个性鲜明、教学风格独特、深受学生欢迎、在省内具有一定影响力的名教师。总体目标之下,又制定了每个学年度的具体行动计划,包括研修目标、任务、检测指标和时间等。
经过一段时间的学习和思考,2017年,我根据当前教育教学改革的新形势,结合自己多年来的教学经验和对教育教学问题的一些思考感悟,在李娘辉、夏献平等导师的專业指导和生物学科工作室同人们的帮助下,提炼出了自己的教学思想—“基于学科核心素养,构建有生命气息的生物学课堂”。
1.基于对普通高中生物学课程基本理念的认识
生物学课程是以提高学生生物学学科核心素养为宗旨的学科课程,是树立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重要载体。学习生物学课程是每个公民不可或缺的教育经历,其学习成果是公民素养的基本组成。学科核心素养是学科育人价值的集中体现,是学生通过学科学习而逐步形成的正确价值观念、必备品格和关键能力。
因此,每一位生物学科教师,都要透彻理解“核心素养为宗旨”的课程理念,并将其作为课程实施的指导思想,贯穿在一切教学活动之中,作为教学活动的出发点(教学目标)和归宿(教学效果、教学目标达成情况的评估)。所以,我将“基于学科核心素养”作为我教学思想的基础。
2.“构建有生命气息的生物学课堂”
(1)对生物学教学实践的思考
从教25年,换了几个版本的教材,不同版本教材呈现出的学科知识有较大的差异,特别是进入21世纪以来,生物学科发展日新月异,知识不断更新。生物学教学是以知识为载体,帮助学生正确认识自然、自我、社会,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培养学生的自我发展能力。
生命是一个过程,努力让学生体会到生命的尊严、幸福和快乐!高中阶段是学生生命中的一个过程,在生物学科教学中,除了要达成核心素养目标,还要关注学生的学习体验,要深入学生当中,师生之间有情感的交流,努力让学生体会到学习的快乐!
(2)基于对学科核心素养中“生命观念”的认识
“生命观念”是指对观察到的生命现象及相互关系或特性进行解释后的抽象,是人们经过实证后的观点,是能够理解或解释生物学相关事件和现象的意识、观念和思想方法。学生应该在较好地理解生物学概念的基础上形成生命观念,如结构与功能观、进化与适应观、稳态与平衡观、物质与能量观等;能够用生命观念认识生物的多样性、统一性、独特性和复杂性,形成科学的自然观和世界观,并以此指导探究生命活动规律,解决实际问题。
(3)基于对生物学课程性质的理解和认识
生物学是自然科学中的一门基础学科,是研究生命现象和生命活动规律的科学,其研究对象是自然界中多姿多彩的生物。生物学教学不能“纸上谈兵”,只有经常带领学生融入大自然,走进生物界,才能让学生在与生物的亲密接触中,真正理解生命活动的规律,由衷地感受到生命的美好,进而更好地发展学生的核心素养。
(4)基于对 “生命教育”理论的学习和认识。
1968年美国学者杰·唐纳·华特士首次提出生命教育理念,当时就受到了人们的高度重视。几十年来,生命教育的实践在全球已得到迅速发展。
人力资源与社会保障部2012年5月推出的职业培训课程《生命教育导师》中指出:生命教育的目标在于使人们学会尊重生命、理解生命的意义以及生命与天人物我之间的关系,学会积极的生存、健康的生活与独立的发展,并通过彼此间对生命的呵护(Care)、记录(Record)、感恩(Thanksgiving)、分享(Share)(简称“CRTS模式”),由此获得身心和谐,事业成功,生活幸福,从而实现自我生命的最大价值。
生命教育不仅只是惠泽人类的教育,还应该让青少年明白应该与其他物种和谐地生活在在同一片蓝天下;生命教育不仅只是关心今日生命之享用,还应该关怀明日生命之发展。
因此,我希望培养和造就一批“热爱生命、充满活力、具备良好生物学科素养、具有可持续发展能力”的人。
1.教学过程坚持以人为本
作为一名高中生物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做到心中有人,关注学生的生命成长,要把教学的目的确定为促进学生的健康和可持续发展。
尊重生命个体,真诚对待每一个学生。教学活动关注不同层次学生的发展需求。在充分了解学情的基础上,精心设置教学问题和教学活动,让不同层次的学生都能参与到教学中并有所收获。课堂教学重视学生主体作用的发挥,努力为学生搭建讨论、交流、表达、展示的舞台,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
2.立足学科实际,引导学生从生命的角度理解生命活动的规律和意义
生物学科的学习不是单纯靠记忆,背背记记式的学习不可能理解生命活动规律,不可能真正感受到生命的美好。
例如,细胞分裂过程中,染色体的形态、位置和数量变化规律(染色体数和DNA数目为什么不同步变化?减数分裂过程中为什么会出现联会现象?)、ATP和ADP的相互转化、细胞代谢过程中物质的合成和分解、能量的储存和释放,遗传信息的传递,生物的种间关系、群落的结构和演替,生态系统的结构、功能和稳定性,等等。针对这些知识和问题,我经常引导学生从生命的角度理解生命活动的规律和意义,让学生感受生命的精巧、智慧、和谐、美好和神奇,同时帮助学生形成生命观念,如结构与功能观、进化与适应观、稳态与平衡观、物质与能量观等,并能够用生命观念认识生命世界、解释生命现象。
3.重视概念教学,围绕生物学大概念组织并开展教学活动,帮助学生形成生命观念
在设计和组织教学活动时,依据重要概念精选恰当的教学活动内容和活动方式,教学策略既可以是讲解、演示、討论,也可以是基于学生动手活动或对资料的分析及探究,所有的教学活动都要有利于学生对生物学概念的建立、理解和应用。
例如,在《染色体变异》一课中,为了帮助学生正确理解“染色体组”这一重要概念,我巧妙运用纸质模型,要求学生在黑板上展示“雄果蝇体细胞中染色体组成”模型和雄果蝇减数分裂后形成的“精细胞中染色体组成”模型,在展示、变式和辨析中,帮助学生理解“染色体组”核心概念,从而为后续的二倍体、多倍体、单倍体及多倍体育种、单倍体育种等概念的学习打下良好基础,有利于学生形成正确的生命观念。
4.改进教学方式,发展学生的科学思维和科学探究素养
变平铺直叙、简单呈现式教学为“问题驱动、设疑探究”。教师根据教学内容设计探究性问题,引导学生“做出假设—设计实验—演绎推理—实验验证”,在主动探究中获取新知,发展科学探究素养。在这一教学过程中,知识的教学并没有弱化,相比概念的直接传授,这样建构的概念更加到位,保持的时间会更加长久,印象更加深刻。
5.充分运用学校生物资源,积极开展丰富多彩的生物学实践活动和科学探究活动
积极开展生物学实践活动,如组织南海中学校园植物分类及调查活动,学生观察记录植物发芽、开花、结果、落叶等生命活动周期,不仅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的自然观察能力,提升学生的综合素养,还帮助学生认识到生命世界的多样性、生命活动的周期性和规律性。又如,利用学校生物园,组织学生开展植物的播种、栽培、扦插以及豌豆、玉米等作物的杂交实验。他们吃苦耐劳、认真记录、精心育苗,整个过程中学生表现出浓厚的学习兴趣、良好的合作精神和责任感。这些活动,不仅能让学生在“做中学”,提高了生物学科素养,而且还培养了学生“尊重生命、热爱生命、理解他人、热爱自然”的美好情怀。
组织开展生物学探究活动,让学生在探究活动中发展科学探究素养,组织以探究为特点的主动学习是落实生物学学科核心素养的关键。例如,“探索生长素类似物促进插条生根的最适浓度”是人教版必修三教材中的一个探究实验。由于该实验耗时长,组织、管理和指导工作难度大等原因,因此,许多老师用“讲”实验代替了学生“做”实验。基于核心素养为宗旨的教学理念,我“小题大做”,把课堂延伸到了课外,将该实验拓展成了每一个学生都能主动参与的探究活动,让学生在探究活动中发展科学探究素养。该探究活动前后持续了两个月时间,取得了令人满意的效果。
(作者单位:广东省佛山市南海区南海中学)
责任编辑:胡玉敏
huym@zgjszz.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