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明师”情结

2019-10-28 02:51苟晓龙
中国教师 2019年10期
关键词:大学数学老师

苟晓龙

明师,是我的追求。

所谓明师,贤明之谓,自己活得明白,并能使人明白。

很庆幸,我在成长过程中遇到了很多明师。

我的明师们

我人生的第一位明师其实不是老师,而是一名军人,他是我进入高中时的军训教官。我到现在都清楚地记得他自我介绍的第一句“我叫职素会”,语气、声调都清清楚楚。

职教官是第一位在人生观和价值观上给我启蒙的老师。在站军姿、休息、班会等时间内,他会给我们讲他所理解的人生意义、接人待物的原则等,原话已不记得,但影响却深深地刻在了我的心里。正是在他的影响下,在高二被评为“十佳学生”制作展板写座右铭时,我写下了“人,不为一己而生”;在大学时,我对自己未来要从事的教师职业给出了“在成就他人中成就自己”的定位。

可惜,他仅仅带了我们三天,就收到军校录取通知书,前去报到了。对他来讲,这当然是好事,对我来讲,不能多受教诲,甚是遗憾。

我的第二位明师是我的高中老师,首次接触是在职教官之前,真正的影响是在日常当中。但曾答应过他,不提此事,所以就不写了。心中感恩,永远铭记。

我的第三位明师,是我的大学辅导员—魏炜老师。她的做事风格深深地影响了我。可以说,魏老师是我所认识的大学辅导员里最好的一个,没有之一。

她用了两三天时间,就把全年级一百六十多人的名字全记住了。大二时,在她的指导下,我和另外两位同学策划组织了班级教学大赛。比赛结束,评委点评时,李建华老师说:“这是我参加过的同类活动中,组织得最好的。”李建华老师是我的导师(当时还不是),也是我的偶像。当听到这句评语时,我内心里除了自豪和兴奋,更多的是感慨。正是魏老师对活动质量的高度重视,才促成了这次活动的圆满成功。

正是很多次这样的经历,我逐步形成了“只要是对大家成长有利的活动,就一定要竭尽全力地办好”的理念。在这些经历中,我也感受到,因自己的努力,让别人有所成长、收获快乐,是一件非常幸福的事情。

我的第四位明师,是我的导师—李建华老师。每当提起李老师,我心中的感觉就特别复杂—钦佩、羡慕、感恩、愧疚……

钦佩与羡慕,是因为他卓越的学识与能力和那对教育发自肺腑的热爱。他对数学、数学教育、教育哲学等有着很多真知灼见,每次与他交流,都有仰之弥高、钻之弥坚之感。他一直在踏踏实实地做数学教育,从小学到大学,他都在努力探索。

李老师主动要求为师范方向的本科生开课,周课时数是学校规定的副教授课时数的几倍。他一上课,就爆发出一种感染力,那是他对数学和对教育的炽热情感的自然流露,没有丝毫表演,就如他对一条数学定理的评价“这是多么的天然”。

感恩自不必说,能成为李老师的学生,三生有幸。

愧疚,则是因为自己的愚钝与懒惰,至今在教育和数学教育方面都没有做出什么真正有价值的成绩,自己也没有取得足够的成长。

大学期间,我还遇到了很多明师。比如德高望重的张英伯老师,她不只是在大学期间关心我,毕业之后也一直关心着我的发展。张老师退休之后仍然活跃在数学教育一线,在数学精英教育领域做出了大量探索。再比如只听过他一节大课却让我留下了难以磨灭的印象的赵希斌老师,他所说的“教育,要站在人的高度思考问题”,他所做的种种教育实验和观察,充分展示了什么叫“明师”……

工作之后,对我影响最大的明师是“教育自由谈”等公众号。读这些公号里的文章,我每每振聋发聩。

生而有幸,不断得遇明师。

我的明师之路

写下这个标题,就有点惭愧了,我离明师差得还很远,这一辈子也不一定能达到。但目标总是要有的,实现不实现暂且不去管,努力就好。

我的明师之路第一步,迈开在大学校园里。

当时那一步,是迷迷糊糊的,自己其实不知道自己在迈向哪儿,只是有幸在明师的影响下,方向并没有大错。

当时主要投身两件事,一是学好数学,二是做好各项活动。

我本不擅长数学,高考志愿选择数学,仅仅是觉得作为教师,数学专业可能好找工作。这不尊重个人兴趣和特长的选择,直接结果就是大学过得很辛苦。我在大学期间,特别是课业最重的大二、大三阶段,付出了比高三都大得多的努力—每天都去锁门最晚的教学楼自习,直到楼管大叔来催,包括周末。以至于宿舍同学提意见—早点回宿舍。

万幸的是,辛苦的努力得到了一些回报,我的专业课学习还算不错(一等奖学金没落空过),也得到了几位老师的肯定。对数学的理解也算是有所提升,刚刚达到我所认为的数学教师所应达到的最低水平。然而,终究还是学得不好,很多核心问题还是不能很好理解。前些天读到裴光亚老师的文章《作为中学教师,我们为什么读大学?》,如芒在背。

做活动,主要是班级活动和支教。我是班委,在魏老师的影响下,我就想和其他班委一起,为大家的成长做点事。幸运的是,我们班委非常团结,想法一致(魏老师功不可没),做了很多事情。支教也是抱着为当地学生成长做点真正有用的事的想法去的,从中我们收获也很大。我自己最明显的转变,是从一个在班会课上发言都会腿打颤的“菜鸟”,变成了一个可以在公众面前激情演讲的人。真的是“在成就他人中成就了自己”。

我的第二步,迈在工作初期。工作之初,我就制定了目标,要为学生的真正成长而做出努力。这里面的关键是“什么是真正的成长”。随着时间的推移,我对这个问题的理解也在不断地变化。考慮到自己学生的特点,刚开始的时候,我认为真正的成长是形成学习意识和学习能力。因此,在教学和班主任工作中,我尽量创造一些需要学生主动学习才能完成的任务。后来,我的想法慢慢转变为,成长是指学会寻找人生的意义,并知道如何做出适当切实的选择。因此,在教学中,相关的讨论话题就多了起来。

然而,这些目标说起来容易,做起来却很难:如何才能更快地和学生建立有意义的沟通,如何才能防止自以为是地给学生做出事实上不当的指导,如何准确地评价自己的工作……

比如,当班主任时,刚开始和学生谈话,对有些内心世界独特的孩子,我往往需要半小时,才能和他建立起信任关系,才能开始有效沟通。有时候,学生会说我讲的话,好像很深奥的样子,可惜听不懂。

于是,我告诫自己,万不可自以为是,要虚心学习,万不可自限于教师的视野,要广泛涉猎。到现在,有所进步,在指导学生时得到的认可越来越多。曾经有学生在留言板上称我是他“最敬重的老师”,有学生毕业之后专门回来给我鞠躬。不带班主任之后,依然有很多学生来和我讨论人生的选择等问题。

然而,我至今都没有形成令自己满意的知识结构和能力系统,面对很多关键问题,仍然无法形成系统而准确的判断,对有些学生面临的状况,依然有无力感。

我的第三步,邁在2019年参加教学能手评选期间。这是我第三次参加教学能手评选。前两年也认真准备了,但都没有走出区赛。赛后反思,发现主要是因为闭门造车,陷入了思维闭环。于是在2019年,我先是再次浏览了近三年的《中学数学教学参考》和《高中数学教与学》等杂志,选择重点文章细细读,再以重点文章的参考文献和关键词为起点,不断拓展文献阅读范围。然后结合自己的思考,找身边的教学专家交流讨论。最后才开始备课。备课中遇到问题无法解决时,就再回到查文献和与专家讨论环节。就这样,从开始准备到省赛结束,历时四个月。看成果,取得了省级“教学能手”的称号;看成长,教学风格与教学思考发生了重大变化。然而,更为重要的是,我从以前对自己教学能力的盲目自信,变为现在的战战兢兢—越学,越发现自己的无知与低能。不过,这种战战兢兢,应该是明师必备的吧。

明师之路,道阻且长,我才迈出去三步,“明”字的第一笔都还没写出来。不过,不管路有多长,一步一步往下走就是了。

渴望更多明师

之所以渴望明师,是因为我发现学校里不缺教学能力突出、师德高尚的老师,甚至有些学校里还有很多知名教师。然而,能真正对教育现象做出准确分析,对教育问题做出精确诊断,对学生发展做出正确指引,对自我发展进行准确自省,对身边同行做出准确引领的明师,还很少。太多的教师慢慢而不自知地陷入了自我封闭、自以为是。而我自己也惶恐地意识到,自己也有自以为很谦虚清醒实则骄傲糊涂的倾向。

倘若为师者不以明师为目标,何以对得起人师之名,何以对得起将信任的目光投向自己的学生?

倘若明师太少,会有多少孩子因此错过自我觉醒的机会,错过自我发展的机会?

因为,我渴望更多的明师。我期望在每一所学校,都能有为数不少的明师。他们,能够发现真正的教育问题,不被伪命题牵着走;能够关注学生的真正成长,不被表面的业绩牵着走;能够影响更多的人成为明师,让教育充满科学精神与人文光辉。

成为明师,我们共同的目标。

责任编辑:肖佳晓

xiaojx@zgjszz.cn

猜你喜欢
大学数学老师
至善
我为什么怕数学
数学到底有什么用?
老师,节日快乐!
老师的见面礼
六·一放假么
中国最美的十所大学
门槛最高的大学(前10名)
偶的大学生活
错在哪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