姚璐,王浩玥
(长春工业大学 艺术设计学院,吉林长春 130012)
随着社会的演进,建筑形式也随之发生着巨大的改变.本文以仙台媒体中心独特的建筑思想和设计方法延伸出现代建筑(特别是东方建筑)在历史变迁、设计更替中的革命过程和历史选择.并作出一些新的思考:在现实生活中很多设计者对于材料的过分应用和追求复杂的形态特征,使得他们忽视了最初设计品的使用功能.我们可以学习仙台媒体中心,将后现代主义主张的设计理念和方法用现代主义风格表现出来的手法,利用新时代带给我们的丰富材料和资源,有目的有意识地选择其中一部分作为设计元素,创造出更多更好的作品.伊东丰雄的仙台媒体中心,是新时代里具有典型性的建筑作品,它在材料的选择和空间的创新应用上都值都得我们学习和借鉴.
图1 伊东丰雄
伊东丰雄(图1)出生在东京,1965年毕业于东京大学,之后在Kiyonori Kikutake工作.1971年他开设了自己的事务所Urban Robot,8年后改名为伊东丰雄联合事务所.他受到早期现代主义运动的影响,"用最少化的方法来去除作品中的常规的东西"[1].在这一阶段里,他设计了很多项目,包括1976年的White U和1984年的Silver Hut,发展出用纤维、穿孔铝板和延压金属板组成的轻型可渗透膜结构的建筑美学[2].例如1986年的Tower of Winds和Restaurant Nomad以及1991年的八代市市立博物馆.他的另一知名作品,日本的仙台多媒体图书馆("几乎没有墙体的独特结构"),2002年获得了世界建筑奖的 "亚洲最佳建筑奖"[3].
伊东丰雄的作品可被认为是对日本社会复杂性的最重要的诠释之一.他的建筑很难归于严格的、一贯的思想潮流.事实上,伊东最初的意图并不是追求一种单一的研究,而是创造一种适用于任何地方的自己的正式风格.他的研究始于对日本消费社会的留心观察及对其社会背景的解析[4].
在20世纪初,欧洲的工业技术迅猛发展,新的设备、机械不断被发明,极大地促进了生产力的发展,同时对社会结构和社会生活带来了很大的冲击[4].欧洲一批先进的设计家、建筑师们组成一个强有力的集团,预示着现代主义运动开始初步形成.这场运动包括了精神上、思想上的改革——设计的民主主义倾向和社会主义倾向,当然也包括技术上的进步,特别是新的材料(钢筋混凝土、平版玻璃、钢材等)的运用;新的形式(反对任何装饰的简单几何形状,推崇功能主义)打破几千年来设计为权贵服务的立场,也打破了建筑完全依附木材、石料、瓦砖的传统.现代主义设计的先驱中,有不少人都期盼能改变设计的服务对象,来建立一个较好的社会,其中最具代表性的典型人物有勒.柯布西耶[5].
这种由一小批精英知识分子发动的反对设计为少数权贵的现代主义,正处于时代的大改革高潮之中,希望能够促进社会健康发展,利用设计改变劳苦大众的困苦.因此,他们的设计具有非常强烈的理想主义和乌托邦主义的倾向,这就引起了新一代青年人的质疑,他们想挑战近乎独裁的单调风格,从而就产生了后来的后现代主义[6].这一时期,人们对建筑住宅的需求不再仅仅满足于功能,还要有愉悦的心理体验.反对设计的单一化,主张设计形式多样;反对理性,关注人性;关注设计与环境的关系,强调功能和生理、心理、社会的结合,这就要求建筑无论是外形还是材料运用等都要有一定的创新.
正是在这样的大时代背景之下,为了代替西公园上老化的仙台市民图书馆,加上从前就希望能设置振兴其他文化活动的公立美术艺廊,因而计划于仙台市营公共汽车的停车场空地设立新的文化设施[5].在竞图之际,被任命为审查委员长的矶崎新提议,不单是只有书本的、图书馆与艺廊的复合体,还要有能够收藏、阅览、欣赏影像、音乐……等所有媒体的"媒体中心",由此就修建了仙台媒体中心[6].
最能代表伊东丰雄风格的应该就是"仙台媒体中心"这个项目.伊东曾坦言"仙台媒体中心"是改变了他设计生涯的作品,让他决定之后的建筑要"少一点纯粹的美,多一些活力与乐趣"[6].他受到法国当代最重要的哲学家吉勒.德勒兹和日本哲学Sosuke Mita的影响,将自己的建筑理念透过"游牧"(Nomad)的概念进行发挥[7].
仙台媒体中心于2001年建成,这个后现代主义时期的作品初看下却充满着第一代现代主义设计师作品的特征:整座建筑是几个几何形式,无装饰的.那么,我们是不是可以说伊东丰雄是将后现代主义主张的设计理念和方法用现代主义风格表现出来呢?
后现代主义,在笔者看来就是对现代主义的推翻,之所以出现这两种文化的断裂,则是由于科技、经济的不断发展,信息时代数字化时代的到来,人们追求建筑环境的标准不仅仅体现单纯的功能满足,而是更加注重参与者对于场所的身心愉悦感受.人们追求一种快节奏、高效率的生活,恰恰这种类似"不稳定"的"快时尚"的要求,是现代设计理念指导下的强调功能的设计作品中所不具备的.罗伯特.文丘里在1996年的《建筑的矛盾性与复杂性》一书中提出"要模糊性、不确定性,不要清晰、确定性".这一著作为后现代主义设计提供了理论支持,设计由现代主义提倡的功能至上,向提倡实用性原则发生改变[7].后现代主义的这种"快"要求,体现在设计作品中,就成为了文丘里在书中提到的"模糊性"和"复杂性".不得不说,这两种性质是时代、科技和人文情感共同作用的结果和必然趋势.伊东丰雄就是将后现代主义主张的设计理念和方法用现代主义风格来表现仙台媒体中心的.
在仙台媒体中心设计上,我们从建筑与周边的环境问题和对前时代精神的思考两方面进行介绍.
建筑与周围环境:伊东思考建筑究竟应与城市保持怎样的关系,建筑应该在何种意义上与环境发生关系等问题.在这个设计中,伊东以十三束水草状的支柱做空间试验(图2),他希望透过这个从自然中"衍生"出来的元素,打破以往的建筑形式,把建筑和环境融为一体,让建筑看起来更像是人造森林.
图2 建筑支柱构造
前时代精神:在现代主义设计时期,空间构筑体系上有两位典范式的代表人物柯布西耶和密斯.柯布西耶在《走向新建筑》一书中,把建筑划分为体量、表皮和平面三个要素.到后来柯布西耶的建筑五原则:自由平面、自由立面、横向长窗、底层架空柱、屋顶花园,打破了传统意义上梁柱的空间构筑体系,突破了体量的限制,空间获得了一定程度的解放.密斯在空间构筑体系上的突出贡献就是他对"全面空间"理论的提出,使建筑更加突出平面的延展性和空间的通用性[8].只要有一个整体的大空间,人们就可以随意进行改造满足各种需求.但总的来说都是现代主义时期的建筑特征:简单几何形状,推崇功能主义.
伊东丰雄则继承了现代主义两位大师的特点:建筑的整体是几个几何形式,无装饰的.在表皮的处理上比柯布西耶要更加大胆,运用大面积的玻璃外墙弱化了室内外的界限 (图3).借鉴密斯的全面空间理论,在建筑的地上七层,几乎没有直板的墙壁.而又结合后现代主义设计理念,把"模糊性"和"不确定性"这两个特点理解为一种流动空间,就是一种绝对流畅、畅通无阻的空间.在仙台媒体中心的设计中,伊东丰雄从自然界中的风入手,不仅在形式上,也在质感上体现了他对后现代主义的理解.而仙台媒体中心的设计理念为漂浮着海草的鱼缸,十三根形态各异的柱子构成水中极具动感的水草,一个巨大的玻璃表皮的方盒子又削弱了它的体量感,成为一个具有漂浮感、灵动感的轻巧的建筑(图3).这种轻盈的感觉还体现在他对室内空间设计上的巧思,以及对材料和色彩上的选择.在材料上,除了大面积的玻璃和钢架结构,更是打破传统意义上的空间分割的钢筋混凝土材料,采用了很多半透明材料,比如用窗帘、半透明的隔板和半透明的玻璃来分割空间,更加印证了他轻盈感的设计风格.在色彩的选择上,他利用反差对比较大的颜色来体现个人的风格.伊东丰雄就是这样把仙台媒体中心在后现代主义主张的设计理念和方法下结合现代主义风格表现出来的[9].后来,仙台媒体中心成为了日本建筑发展史上的里程碑,也改变了伊东丰雄自己[9].
图3 建筑表皮
仙台媒体中心作为一个现代建筑,是一个多功能的综合性公共建筑,在一个建筑里满足了图书馆、展览厅、自由上网区、电影院等众多功能.这里的"多功能"、"综合"以及"公共"不仅体现了信息时代背景下的特征,还要求建筑空间的开放性以及空间之间的交互联系和交融.在仙台媒体中心这栋建筑中,伊东丰雄提出了一种"建筑模型"理论.所谓"建筑模型",就是打破传统意义上的空间构筑体系"板"、"梁"、"柱"这种稳定性和确定性,建立一种包括地板、管道和表皮三种元素组成的系统.仅从设计初稿就可以看出这座建筑的整体效果是透过玻璃幕墙立面,清晰地展现出网状的白色柱管结构从上到下纵穿整个仙台媒体中心.在这个建筑中,立体柱上下贯通,除了起到支撑的作用以外,四个边角的柱子还起到了交通枢纽的作用(图4).可以说,立体柱在一定程度上从水平和垂直两个方面打破了空间的均质性,使建筑整体还是简单的几何形状,其功能性却得到了极大丰富.这在一定程度上也是后现代主义理念和方法用现代主义风格的表现.
传统意义上区分建筑室内空间和室外空间界限的是建筑的"表皮".随着设计的不断发展,阻碍室内室外联系的"表皮"打破了传统意义上室内室外的区分.到后现代主义设计师伊东丰雄以及妹岛和世等,利用轻质材料和玻璃在视知觉上完全打破了表皮对室内室外的局限.而伊东丰雄在日本仙台媒体中心的设计中,建筑外表皮使用70%以上的大面积的玻璃,(图5)就是为了营造一种建筑的临时性和透明性,以达到后现代设计中的模糊性和不确定性.仙台媒体中心打破了传统意义上的空间构筑体系,突破了体量的限制,空间获得了一定程度的解放.大面积的玻璃外墙,又使体量得到极大地削减,把建筑的表皮模糊化,甚至透明化,在室外能够一目了然地探得室内,同样,身处室内,又会对室外了如指掌(图5).伊东丰雄的作品将室内空间和室外空间更自然地结合在了一起,二者相互交融,突破了表皮的体量限制.
图4 13根柱
图5 建筑外部材料
仙台媒体中心将7层高度各不相同的楼板叠放在13根不同形态的树形柱上(图6),然后又在表皮覆盖一个类似透明的玻璃盒子.在这里,不管是轻质材料的"板",类似水草的"管"还是像一个巨型水族箱的"皮",仙台媒体中心都带给我们一种轻盈、流动和漂浮的形式感受,形成了仙台媒体中心独特的非构筑体系,顺应了信息时代的建筑创作.
图6 建筑楼板和柱
在后现代主义时期,库哈斯设计的达尔雅瓦住宅与伊东丰雄的仙台媒体中心的设计都想利用某种设计手段使建筑呈现出一种漂浮的灵动感受.而他们都非常聪明地从建筑的结构入手,在建筑的柱子上做了文章.但是由于东、西方文化的不同,在材料的选择、设计语言的应用以及建筑色彩的设计上都会或多或少地存在差异.在达尔雅瓦住宅中,库哈斯从建筑中将传统意义上起支撑作用的柱子拆分成不同粗细、不同形状、不同的倾斜角度.而伊东丰雄把柱子作为交通枢纽,发挥传递阳光和空气的管道功能性的作用,弱化柱子在空间内作为结构支撑的存在.
仙台媒体中心更多地是借助现代主义风格表现后现代主义理念的作品.比如之前提到的结合柯布西耶与密斯,构建建筑整体的几何形体.而达尔雅瓦住宅中更多地是建立一种断裂的、多元的结构空间,空间的使用方法和空间感受具有更多的可变性,在这点上和现代主义风格就大相径庭.就现代主义大师柯布西耶来说,他的代表作之一的萨沃伊别墅在尺度上都是经过精心推敲的,材料的运用也是具有很好的同一性,整体看来它是一种统一的、一元的空间结构,凸显现代主义时期建筑的风格(图7).而库哈斯并不愿意严格控制尺寸,材料的运用也具有多样性[10].在这一点上就和仙台媒体中心将后现代主义的理念和方法用现代主义风格表达存在很大差异了.
库哈斯主要是表达后现代主义设计理念和方法.达尔雅瓦运用了很多新型材料,材料之间形成了鲜明的对比.其中,住宅的二层是用玻璃围合的表皮,这使得建筑很好地与周围环境对话,与室外环境相互沟通(图8).库哈斯在透明的方盒子两侧悬浮着一红一灰两个类似集装箱的住宅,并用混凝土链接,形成自己独特的建筑特征.多样的材料使得颜色具有极大的丰富性,每个功能空间的材质也会有所不同,人们身置其中的感受也变得断裂.更加体现后现代主义反对设计的单一化,主张设计形式多样,反对理性,关注人性;关注设计与环境的关系,强调功能和生理、心理、社会结合的理念和方式.
图7 仙台媒体中心
图8 达尔雅瓦住宅
21世纪的设计,不仅保持了现代主义设计的功能性,也融入了后现代主义设计的多样性特征.利用新时代带给我们的丰富材料和资源,在满足功能的前提下,有目的和意识地选择其中的一部分作为设计元素,并不是一味地将材料堆砌和滥用.就像伊东丰雄的仙台媒体中心这个新时代具有典型性的建筑作品,结合现代主义风格运用后现代主义的理念和方式,在材料的选择和空间设计上进行创新.
通过仙台媒体中心,我们可以看出现代建筑(特别是东方建筑)在历史变迁、设计更替中的革命过程和历史选择.在数字信息技术时代这个大的设计背景下,重新思考现代主义设计的内核、设计使命、设计目的和设计要求,作为当代设计师,有选择地将这些设计理念进行有效利用,将会设计出真正的既饱满的又符合时代精神的好的设计作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