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市湿地景观生态规划设计:以湖南郴州秧溪河湿地为例

2019-10-28 08:20宋俊锋刘璐陈希李媛圆陈俊
湿地科学与管理 2019年3期
关键词:浮岛溪河公园

宋俊锋 刘璐 陈希,2* 李媛圆 陈俊,2

(1 湘南学院化学生物与环境工程学院,湖南 郴州 423000;2 湘南稀贵金属化合物及其应用湖南省重点实验室,湖南 郴州 423000;3 湘南学院外国语学院,湖南 郴州 423000)

湿地景观设计是指通过人为技术手段对原区域范围内的湿地系统进行统筹规划和工程设计,在融合多学科理论基础之上施以人工手段对其进行补充和调控,使其充分发挥自然湿地系统的各项生态功能,兼具生态系统保护作用以及生态观赏性。从景观生态学角度来看,城市湿地是以自然景观为主、人工规划建设为辅的城市公共开放空间。由于城市湿地独特的生态性和社会性,可认为城市湿地是城市生态环境的重要构成部分(马冲亚等, 2013)。城市景观生态系统具有极其重要的生态教育价值,对城市居民的休闲娱乐、人文教育等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

1 研究区概况与方法

1.1 研究区概况

郴州作为湘江、珠江、赣江重要源头之一的地级市,全市现有湿地总面积4.92万hm2,其中湿地保护面积逾3.55万hm2,湿地保护率达72.1%。秧溪河湿地公园前身为尾砂矿堆积地,河水污浊、淤塞断流,经有效治理后,建成长约28 km、面积约37.1 hm2的综合型生态公园,包括湿地公园和沙滩公园等景观。

1.2 湿地公园污染治理

对湿地公园的尾砂矿进行粗选,根据尾砂矿类别,添加粘合剂,烧制特色地砖、发泡砖等建筑材料。对地下留存的尾砂矿进行土壤污染治理,通过物理复垦技术,重金属阻隔,施用易溶性磷酸盐、含Ca化合物以及添加营养物质和有机质螯合剂,降低重金属毒性;再用黏土覆盖,增加2 m深种植土,提高基质持水保肥能力;采用嗜重金属性微生物降解调控技术以及超积累重金属植物修复技术,对污染土壤体块进行治理;最后覆盖约2 m深的种植土。

木本植物因具有修复效果好,培育成本低,治理手段简便和不易产生二次污染等优点而被广泛使用(刘冰等, 2005)。选用对重金属耐受性及吸附作用较强的植物,如:香樟、杜英、红花夹竹桃、大叶黄杨、银合欢、小叶栀子、小叶女贞等,通过植物富集作用,将重金属从地下部分转移至地上部分,可达到改善土壤污染状况和营养状况的效果。

2 湿地景观设计原则

2.1 系统保护原则

城市湿地生态系统建设要充分保护湿地的完整性和连续性,通过对原有植物资源的科学合理利用,保护原有生境和物种的正常生长。同时需要对水生环境和陆生环境的过渡带进行合理布局和科学设计,保证其连通性。

2.2 目的性设计和建设原则

城市湿地景观建设需体现湿地景观的整体风貌和全局特点,以保护湿地的生态完整性和稳定性为目的,兼顾市民的休憩娱乐、观光旅游,坚持以人为本的原则,服务于民,重视市民的游园体验与观景感受。

2.3 美学原则

城市湿地景观建设需充分考虑美学的基本原则,建筑风格的设计可融入本土区域极具代表性的地域文化特色,多方位和多层次地体现生态布局和人文景观的多样性和丰富性,提高美感。

2.4 合理利用原则

城市湿地景观建成后,一方面需要继续保证后期各方维护的投入,一方面可适度开展其他附加产业,合理利用其旅游休闲、科研教育、物种资源等价值,有效促进本地区城市经济的发展,带动周边产业的发展。

3 主要设计内容

3.1 规划总纲

图1 分区规划图Fig.1 Zoning plan

秧溪河湿地公园拟通过“自然生态修复与城市景观规划”相结合的设计手段,融入“创享绿色,体味生态”的创新概念。结合秧溪河湿地所处地形特征,做到重点强调,规划合理,目标明确,依据功能分区原则划分,将秧溪河湿地公园规划形成“一带七区”的结构模式(图1)。

3.2 规划内容

3.2.1 滨河沿岸观赏带 在秧溪河天然水域的景观基础之上,以环形景观绿道作为沿岸线的补充(图2),同时可在绿道旁增设休息活动区域,如:绿岛凉亭、休闲长椅等,通过回形曲线木质栈道连接,形成滨河亲水观赏带。对原有混凝土防洪堤进行合理化拆除与重建,采用软质驳岸的方式(图3),以鹅卵石或碎石等透水材料铺装,增加河流与陆地的连通性。

3.2.2 海绵城市适用区 在城市湿地景观建设中融汇海绵城市的概念,对园区内部的雨水进行吸收和储存,将雨水加以释放利用,达到城市生态系统的良性循环(余劲松, 2017)。如透水路面,由建筑骨料、彩色强化剂、水性树脂膜和高分子稳定剂混合铺装,其内部结构呈蜂窝状的微观均匀空穴,对雨水的吸收和疏导以及空气扬尘的吸收具有积极作用,同时孔隙结构对噪声具有良好的吸附和减弱效果。

3.2.3 配套功能服务区 根据城市湿地公园的需求,配套功能服务区可增设室外茶室、棋牌室、餐饮中心、游客接待中心、公共厕所、安全通道、游览路线图、停车场、医疗护理室等,满足游客的基本需求。配套功能服务区建筑多为矮层建筑,其屋顶可采用颇富美感兼具生态功能的绿色屋顶。绿色屋顶一般是由建筑屋顶进行防水膜覆盖,加以绿色植物和相应的生长基质(孟永刚等, 2016)。

3.2.4 花、田、鸟观光体验区 设置花、田、鸟观光体验区,提升公园的活力和人与自然的交互性,加大城市居民与自然生态的互动与融合。在距离湿地候鸟一定的范围内建设观鸟平台,如:观鸟长廊、观鸟梯楼等(图4),在湿地保护围段外,设计湿地植物观赏区和湿地生态保育区(图5),丰富游客对自然环境的认知度。

3.2.5 生态密林保健区 人工改造设计生态密林保健区,例如:在保育区和开发区之间栽植竹林,打造“竹林幽境,曲水环林”的秧溪河特色;在密林步道沿侧和河道边缘蹊径两旁栽植花卉植物,提升秧溪河湿地景观的丰富度;还可在密林区内增设生态养生馆、禅意茶楼、森林健身房和无墙式阅读馆等。湿地内的森林旅游资源开发,需要突出湿地自然景观,强调森林文化的内涵。

图2 景观绿道Fig.2 Landscape greenway

图3 软质驳岸Fig.3 Soft revetment

图4 观鸟平台Fig.4 Bird watching platform

图5 生态保育区Fig.5 Ecological conservation area

图6 生态浮岛Fig.6 Ecological floating island

3.2.6 景观文化小品区 借用园林艺术设计手法,结合生态保护理念,生动再现与本土区域具有密切关系的历史典故、名人文化和传奇轶事(闫永庆等,2013)。景观小品通过以场景模拟和场景搭建的手法,对原有文化背景和历史环境加以表现,使游客通过较为直观的视觉感受来体会城市地域文化和城市特色。

3.3 照明设计

公园的光照度既要考虑周围的环境,如:犯罪危险程度、实际使用需求、周围环境亮度等,又要结合公园整体的功能和风格,设定满足安全水平和观赏价值的要求(居家奇等, 2016)。城市湿地景观照明以邻近山体为主,河岸为辅,提高夜间远距离识别度,利用湿地现有景观素材,通过灯光色彩提升观赏功能,或定期开展灯光展和灯光小品等活动,增添游园乐趣。可在贯穿湿地的桥梁步道设置灯光,在空地广场设置较为集中和强度较大的照明系统,满足市民夜间休闲聚集的娱乐性要求。

3.4 生态浮岛

在水流减缓的河道区域适当增设生态浮岛(图6)。浮岛植物技术通过生物富集作用,降低水生植物激增式的生长繁殖速度,同时还可利用培植植物根系的吸收作用,通过收割处理农产品的形式,对水中总磷、氨氮、有机物等富营养化物质进行有效转移和降解。浮岛还具有水域陆地斑块的补偿作用,对部分固定的浮岛进行植物搭配和浮床特色设计,形成独特的生态浮岛造型,增强美学效果。浮岛还可融入郴州城市文化元素或邻近村庄文化等,与公园灯光、标语的设置呼应,形成别具一格的水文内涵,加强湿地滨水生态景观性能,并为部分鸟类和两栖类动物提供休憩场所。

4 结语

本次设计区别于传统型城市湿地生态景观公园“生态过重,服务浅放”的设计方案。在对污染型湿地生态系统采用物理和生物技术手段的科学治理之后,强调结合当地文化特色,融合人们较容易接受的生态保健、森林旅游、全民公益、禅意文化、休闲阅读和运动健康等现代元素,探索有地域文化特色,同时又符合现代城市理念和城市居民要求的城市湿地公园规划新方向。统筹兼顾传承乡土文化经典与维护湿地生态系统多样性的关系,秉承“开拓创新,与时俱进”的理念,通过周边产品及商业的开发,实现“短时投入,长久收益”的经济回报和高价值生态效益。

在城市湿地公园的发展过程中,需要不断完善生态环境质量监督和城市湿地系统监管机制,对系统内的重要区域进行特殊保护,对湿地景观生态系统进行详实细化的分区设计和管理。在保证其结构完整和生态健康的前提下,发展和建设具有人文景观和特色景观的城市湿地生态公园,实现城市湿地景观生态系统的可持续发展,提高城市生态系统的稳定性,保留生态隘口,严守生态红线,实现经济和生态的双重价值回报。

猜你喜欢
浮岛溪河公园
我家门前的小公园
基于地理核心素养的科技创新实践——以“嘉峪关生态浮岛探究”为例
在公园里玩
150平方公里浮岛漂向澳大利亚
应用组合式生态浮岛净化水体方法探讨
钟力
美丽的泗溪河
一见如故
浙江湖州“生物浮岛”净化乡村河道
探秘神农架 第一集 香溪河上见“桃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