史鲁东,胡 伟
复旦大学附属中山医院闵行医院(上海市闵行区中心医院) ( 上海 201100 )
心肌梗死是一种冠状动脉持续性缺血缺氧引起的心肌坏死,多发于老年人群,且多为急性。心肌梗死的临床症状表现为胸骨痛、心绞痛、恶心呕吐或者发热等,严重时还会导致休克或者心率异常,严重威胁到患者生命安全。目前临床上对于心肌梗死的患者主要采取冠状动脉介入治疗或者溶栓治疗,冠脉介入可以快速开通梗死血管,改善心肌功能。有研究表明[1],炎症是急性心肌梗死的重要因素,本研究将采用冠脉介入联合替格瑞洛治疗,来探讨其对于心肌梗死患者的治疗效果以及对血清巨噬细胞移动抑制因子(Macrophage migration inhibitory factor,MIF)以及白细胞介素-10(Interleukin-10,IL-10)水平的影响。
1 一般资料 选取本院2017年5月至2018年9月收治的64例急性心肌梗死患者进行前瞻性研究,研究获医院伦理委员会批准。患者按随机数表法分为观察组与对照组,各32例。观察组男17例(53.13%),女15例(46.87%);年龄46~47岁,平均(57.12±5.11)岁;梗死部位:前壁梗死13例(40.63%),后壁+下壁梗死8例(25.00%),下壁梗死7例(21.87%)、其他部位梗死4例(12.50%)。对照组男18例(56.25%),女14例(43.75%);年龄48~76岁,平均(56.53±5.28)岁;梗死部位:前壁梗死14例(43.75%)、后壁+下壁梗死7例(21.87%),下壁梗死8例(25.00%),其他部位梗死3例(9.38%)。两组性别(χ2=0.063,P=0.802),年龄(t=0.608,P=0.655),梗死部位(χ2=0.160,P=0.689)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纳入标准:①经诊断确诊为急性心肌梗死;②耐受冠状介入治疗;③持续胸痛时间超过30 min,含服硝酸甘油未能缓解;④无梗死病史;⑤签署知情同意书。排除标准:①对相关药物过敏者;②伴脏器功能障碍者;③已接受过血液透析或药物治疗患者;④语言障碍或精神障患者;⑤伴出血性、感染性疾病者。
2 治疗方法 入院后给予常规抗凝抗血小板治疗并行急诊冠脉介入:经股动脉或桡动脉穿刺,将动脉鞘管置入,按Judkins法冠状动脉造影,定位梗死动脉。结合实际情况进行血栓抽吸,每次吸血栓8 ml左右,反复抽吸2~5次,至造影仪显示血栓减少或消失,按造影仪提示置入药物洗脱支架。
2.1 对照组:经皮冠状介入治疗后应用氯吡格雷(泰嘉,25 mg×20 s):口服,75 mg/次,1次/d。此外常规应用阿司匹林肠溶片。阿司匹林肠溶片(拜阿司匹灵,100 mg×30 s):口服,100 mg/d,1 d/次。治疗2周为1个疗程。
2.2 观察组:于经皮冠状介入治疗后应用替格瑞洛:替格瑞洛(倍林达,90 mg×14 s):口服,起始量单次180 mg,之后每次90 mg,2次/d。阿司匹林肠溶片用法用量与对照组相同。治疗2周。
3 观察指标
3.1 疗效对比:记录两组患者心力衰竭、再梗死、再发心绞痛、消化道出血等不良事件的发生率以及血管再通率。
3.2 心肌血流再灌注:采用冠状动脉狭窄程度(TIMI)与心肌灌注(TMP)进行评价。
3.3 血清学检测:对比术前及术后2 周的血清MIF与IL-10水平,检测方法:所有患者清晨空腹抽取患者肘部静脉血4 ml,3000 r/min,离心10 min,分离血清,-80℃保存,采用ELISA法测定。
4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 19.0统计学软件进行分析,计量资料以均数±标准差表示,行t检验;计数资料以[例(%)]表示,采用χ2检验,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1 两组不良事件发生率与血管再通率比较 两组不良事件发生率、血管再通率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表1 两组临床疗效对比 [例(%)]
2 两组TIMI与TMP比较 治疗后,观察组TIMI中2~3级的占比显著高于对照组,0~1级显著低于对照组(P< 0.05)。TMP中0~1级显著低于对照组,2~3级显著高于对照组(P< 0.05)。见表2。
表2 两组TIMI与TMP比较[例(%)]
3 两组血清学指标比较 两组术前的血清MIF与IL-10水平相当(P>0.05)。治疗后,两组血清IL-10均较治疗前显著升高,且观察组高于对照组(P<
0.05);两组血清MIF均较治疗前显著下降,且观察组低于对照组(P<0.05)。见表3。
表3 两组血清MIF与IL-10比较
注:与术前相比,*P<0.05;与对照组比较,#P<0.05
心肌梗死主要是由于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的内皮细胞出现损伤,血小板在斑块表面聚集形成血栓,阻塞冠状动脉管腔,导致心肌缺血坏死。有研究表明[2],我国心肌梗死的发病率呈上升趋势,且逐渐接近国际水平,被列入严重心血管疾病之一。突发的激烈情绪或者寒冷刺激感以及过度的体力劳动均会导致急性心肌梗死的发生[3]。有研究表明[4],炎症是急性心肌梗死发生、发展的重要因素之一,炎症标志物水平变化与病情有着紧密联系,对于病情的判断以及预后具有较强的指导意义。目前对于急性心肌梗死患者多采取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这是一种用导管技术疏通闭塞的冠状动脉管腔,重建梗死部位的血管,改善心肌血流治疗方法[5]。
本研究中,两组患者均使用冠状动脉介入治疗法,对照组加以氯吡格雷药物治疗,观察组加以替格瑞洛药物治疗,结果显示,对照组患者术后心力衰竭和再发心绞痛反应均出现2例,再梗死1例,不良事件共发生5例(15.62%)。观察组心力衰竭、再发心绞痛和再梗死反应各1例,同时出现1例消化道出血,总发生率为12.50%,与对照组相当。观察组血管再通率为93.75%,与对照组的87.50%较为接近,提示2种药物联合冠状动脉介入治疗的疗效均较为理想,可有效预防术后不良事件。氯吡格雷是一种ADP受体抑制剂,会抑制血小板聚集,从而起到治疗效果。因个体差异,服用此药后在患者体内的转化率也会受到影响,血小板聚集程度也存在差别,且长期使用此药物,会导致不良反应发生。替格瑞洛是一种新型受体抑制剂药物,与ADP受体相互作用具有可逆性,服用后药物可以迅速显效,停药后血小板的功能将快速恢复。本研究结果还显示,治疗后观察组TIMI和TPM分级0-1级均高于对照组,2~3级均低于对照组,提示冠脉介入联合替格瑞洛治疗,可以有效提高血液分流与心肌灌注分级,改善患者血液运行功能,使闭塞的血管畅通,达到治疗效果。有研究表明[6-7],冠脉介入联合替格瑞洛治疗的治疗效果优于氯吡格雷联合冠状动脉介入治疗,能有效降低不良反应的发生,与本研究观点一致。
MIF是一种炎症细胞因子,可以刺激巨噬细胞分泌细胞因子,导致冠状动脉损伤。有研究表明[8],MIF水平与急性心肌梗死具有相关性,MIF水平升高提示患者病情加重,本研究中经治疗患者MIF水平均有所下降,这一结果论证此观点。IL-10是一种重要介质,参与机体炎症等重要病理过程,能有效控制并调节炎症反应,起到保护心肌作用[9]。本研究通过检测MIF和IL-10血清指标,治疗后两组血清IL-10水平均升高,MIF下降,且观察组IL-10升高幅度与MIF下降幅度相对更大,提示替格瑞洛用于冠状动脉介入术有利于更好地促进MIF和IL-10的释放,从而更有效控制炎症反应,但替格瑞洛对MIF的下调与IL-10的上调作用尚不明确,考虑替格瑞洛主要是通过对炎症的抑制作用减轻脑组织缺血再灌注损伤,但详细机制有待进一步探讨。陈贵发[10]的研究也证实,替格瑞洛具有良好的炎症抑制作用,与本研究结论一致。
综上所述,冠脉介入联合替格瑞洛能有效抑制炎症反应,有效提高血流分级与心肌灌注分级,血管再通率高,术后不良事件少,值得应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