吴钟琪
①了解呼吸功能的基本状态,明确肺功能障碍的程度和类型。②观察肺功能损害的可复性。通过支气管激发或舒张试验等确定支气管哮喘的诊断。③判断疾病的预后,进行劳动鉴定或胸、腹部手术前准备。④判定药物治疗效果。⑤识别非器质性呼吸困难,如神经症引起者。⑥区别心源性和肺源性病变。⑦区别原发性和继发性红细胞增多症。⑧劳动条件及大气污染监测。⑨高空、潜水等呼吸生理研究。
①不能做出病因诊断。②不能区别病灶部位。③肺功能代偿能力很大,不能表达小的肺部病变。④没有一个指标可反映肺功能的全貌。⑤不同年龄、性别、职业的肺功能标准不同。⑥不能代替病史、体检和其他检查。
①高热、耗氧量大的患者。②剧咳患者。③2周内有咯血者暂缓检查。④严重缺氧,有发绀者。
4.1 肺容积
4.1.1 检查方法 用肺量计。可测出潮气积容(VT)、深吸气量(IC)、补呼气容积(ERV)、肺活量(VC)、功能残气量及残气容积、肺总量等。测定方法:受检者测定前须安静休息15~20 min。向受检者说明测定目的和方法,以求合作。可取立位、坐位和仰卧位,但须注明,以便复查时取相同体位。嘱受检者口含肺量计的接口,上鼻夹,防止嘱气,平静呼吸5次后测定。肺量计最初以低速运转,有时受检者需几分钟后才能适应,待潮气曲线稳定,呼气末基线成为一直线时,即可进行测定。测得值需以体温、大气压、饱和水蒸气压进行校正。
4.1.1.1 潮气容积 一次平静呼吸进出肺内的气量,为潮气容积,正常人约500 mL。
4.1.1.2 深吸气量 平静呼气后,再做最大吸气所能吸入的最大气量,正常男性(2 716±548)mL、女性(1 970±381)mL。
4.1.1.3 补呼气容积 恢复平静呼吸后,在平静呼气后做最大呼气,是为补呼气容积,正常男性(1 603±492)mL、女性(1 126±338)mL。
4.1.1.4 肺活量 测定方法有一期肺活量(一次法)和分期肺活量两种。一次法为,恢复平静呼吸,最大吸气后做最大呼气,呼出气量称一次慢呼气肺活量;最大呼气后做最大吸气,称一次慢吸气肺活量。若将相隔若干次测得的深吸气量和补呼气容积相加即为分次肺活量,正常男性(4 217±690)mL、女性(3 105±452)mL,实测值/预计值>80%。
4.1.1.5 功能残气量(FRC)和残气容积(RV) 分别是平静呼气后和最大呼气后仍残留在肺内的气量。不能用肺量计测得,需用气体分析法间接测得。
4.1.1.6 肺总量(TLC) 是深吸气后肺内所含的全部气量,TLC=VC+RV。
4.1.2 临床意义 呼吸肌功能不全时潮气容积、补呼气容积和深吸气量减少,深吸气量减少还可由肺活动度受限和气道阻塞引起。肺活量:实测值/预计值<80%为异常,60%~79%为轻度降低,40%~59%为中度降低,<40%为重度降低。肺活量,在限制性通气障碍性疾病(脊柱与胸廓畸形,广泛胸膜增厚,大量胸腔积液、积气,肺炎,肺不张,弥漫性间质性肺纤维化,肺水肿和大量腹水,腹腔内巨大肿瘤等致腹内压增高时)和呼气肌功能障碍时减低,高度肥胖者有所减少,气道阻塞时可轻度降低。残气:增多提示肺内充气过度,见于阻塞性肺疾病,减少见于弥漫性肺疾病和成人呼吸窘迫综合征(ARDS)。肺总量:减少见于限制性肺疾病,增多主要见于阻塞性肺气肿。
4.2 通气功能
4.2.1 检查方法 用肺量计测定。
4.2.1.1 每分钟静息通气量(VE) VE等于潮气容 积× 呼 吸 频 率/ 分 钟( m i n ) 。正 常 男性为(6 663±200)mL,女性为(4 217±160)mL。
4.2.1.2 最大通气量(MVV) 平静呼吸4~5次后,以最快的速度和幅度呼吸15 s,以15 s的吸气量和呼气量乘4即得,也可呼吸12 s乘以5。正常男性(104±2.71)L、女性(82.5±2.17)L。还可以计算通气储量百分比。
4.2.1.3 用力肺活量(FVC) 恢复平静呼吸,最深吸气后用力以最快速度把气呼出,即为用力肺活量(FVC),又称时间肺活量。
4.2.2 临床意义
4.2.2.1 静息通气量 单项无多大意义,常与最大通气量相比,计算通气储量百分比。通气储量%=(最大通气量-静息通气量)/最大通气量×100%。通气储量百分比>95%为正常,<86%提示通气功能储备不佳,60%~70%为气急阀,<70%属于胸科手术禁忌。
4.2.2.2 最大通气量 实测值占预计值>80%属基本正常,降低:见于气道阻塞或肺组织弹性降低,呼吸肌力降低,胸廓、胸膜疾病和弥漫性肺间质疾病及大面积肺实变,<50%胸外手术应慎重考虑或列为禁忌。还可计算气速指数,对鉴别通气障碍类型有一定价值。气速指数=(最大通气量的实测值/预计值%)/肺活量实测值×100%。正常气速指数为1.0,<1.0为阻塞性通气障碍,>1.0为限制性通气障碍。
4.2.2.3 用力肺活量 是当前较佳测定项目,是慢性阻塞性肺部疾病辅助诊断及疗效考核的良好指标,FEV1.0/FVC<70%提示有气道阻塞。吸入支气管扩张剂前后测FVC还可以了解呼吸道阻塞或狭窄的可复性。限制性通气障碍时,FEV1.0/FVC增加。
4.2.2.4 最大呼气中段流速 一般认为识别呼吸道阻塞较肺活量、用力肺活量等敏感,尚能反映小呼吸道的通气功能。
4.2.2.5 肺功能不全分级 见表1。
表1 肺功能不全分级
4.2.2.6 通气功能障碍分型 阻塞性通气功能障碍以流速(如FEV1.0/FVC)减低为主,限制性通气障碍则以肺容量(如VC)减少为主。
4.2.2.7 支气管舒张试验(呼吸道阻塞的可逆性判定) 当肺功能测定有FEV1.0/FVC降低示呼吸道阻塞表现时,可再给患者吸入沙丁胺醇0.2 mg,15~20 min后,重测FEV1.0与FEV1.0/FVC,以判定呼吸道阻塞的可逆性。通气改善率=(用药后测得值-用药前测得值)/用药前测得值×100%。支气管哮喘患者改善率应>15%,慢性阻塞性肺病患者改善率则不明显。
4.2.2.8 最大呼气流量(呼气流量峰值,PEF) 昼夜波动率或日内变异率用微型峰流速仪于每天清晨及下午(或黄昏)测PEF,连续测一周后计算:PEF昼夜波动率=(日内最高PEF-日内最低PEF)/[1/2(同日内最高PEF+最低PEF)]×100%。≥20%对支气管哮喘诊断有意义。
4.2.2.9 支气管激发试验 常用组胺或醋甲胆碱,用生理盐水配成不同浓度。受试前24 h患者停用支气管舒张药物。先测FEV1.0值,尔后雾化吸入生理盐水2 min,再测FEV1.0,如无明显降低,则从最低浓度开始,顺次吸入药液,用潮气法呼吸,每一浓度呼吸2 min后复测FEV1.0,直至FEV1.0较基础值降低≥20%时终止。判断:以使FEV1.0降低20%所需药物累积量(PD20 FEV1.0)为指标,组胺PD20 FEV1.0<7.8 μmol、醋甲胆碱PD20 FEV1.0<12.8 μmol,为气道反应性增高,称激发试验阳性,支气管哮喘诊断常可确定。
4.3 小呼吸道通气功能测定小呼吸道系指在吸气状态下内径<2 mm细支气管,由终末细支气管到呼吸性细支气管组成。其管壁薄、无软骨、易于阻塞,是阻塞性肺部疾病好发和早期病变部位。其功能测定有:最大呼气流量-容积曲线(MEFV)、闭合容积(CV)、频率依赖性肺顺应性等,下面介绍最大呼气流量-容积曲线法。
4.3.1 测定方法 用流速-容量仪(X-Y函数记录仪,X轴为容量,Y轴为流速)。受检者取立位或坐位,加鼻夹,含口嘴,平静呼吸2~3 min,缓慢最大吸气后行最快、最大用力呼气,即描得流速-容积曲线图(V-V曲线)。
4.3.2 临床意义 小呼吸道阻力只占呼吸道总阻力约20%,故常规肺功能测定不能检出其功能异常。在曲线下降段肺活量50%(V50)和25%(V25)时与用力无关,故常以此作为小呼吸道阻塞性疾病的早期诊断,其实测值/预计值<70%示小呼吸道功能障碍,用于观察吸烟、大气污染对小气道的损害,观察戒烟后小呼吸道功能的改善,早期肺尘埃沉着病的肺功能改变,药物疗效观察和由V-V曲线的形态及呼气V50/吸气V50的比值发现上呼吸道梗阻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