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媒体环境下大学校园文化建设创新路径研究

2019-10-25 01:51余兰孙功
关键词:创新路径文化建设校园文化

余兰 孙功

摘 要:在信息化时代,新媒体给大学校园文化的建设带来了很多机遇和挑战。新媒体又作为校园文化传播的一种载体,普遍被很多学生所接受和认同,也给大学生的学习方法、思维方式、生活方式和交往方式带来了很大的影响。在面对新媒体迅速发展的环境,如何充分发挥新媒体对大学校园文化建设有利的一面,抑制并消除不利的一面,需要研究新媒体环境下大学校园文化建设的创新路径,通过发挥校园主流文化带动引领作用,促进校园文化建设宣传的多媒体融合,加强对新媒体的引导和监控,重视大学生新媒体素养的培养,使大学生能够正确、科学、合理的使用新媒体,让新媒体为健康、文明、和谐的校园文化建设服务。

關键词:新媒体;校园文化;文化建设;创新路径

中图分类号:G64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2596(2019)08-0136-04

《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意见》中指出,校园文化的育人功能具有得天独厚的优势,要充分建设具有社会主义特点、富有时代气息和学校特色的校园文化,逐步积淀优良的学风、教风和校风。若要让大学生文化素质教育得到加强,可通过开展各式各样的艺术、娱乐和学术、科技活动,把体育、美育与德育与智育有机地结合起来,很好的寓教育于文化活动之中[1]。可见,校园文化是大学精神的灵魂,是大学历史积淀、精神风尚与文化底蕴的总和,又是大学组织性的依托,更是一所大学持续发展的动力所在。大学校园文化作为一种群体精神,这是由大学人在校园内的日常管理、教育和服务中形成的,同时给生活在校园里的群体带来潜移默化的影响。随着互联网技术和移动通信技术的快速发展,新媒体不仅促使在校大学生的学习、生活和交往等各种行为发生变化,也给大学校园文化的建设产生了很深远的影响。在这个新媒体大环境下,大学校园文化建设迎来了很多的机遇,但同时也面临着很多的挑战。因此,为适应新媒体环境,需要充分利用新媒体的优势,探寻新媒体环境下大学校园文化建设的创新路径,这将对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和全面提高大学生素质具有重要意义。

一、新媒体的界定和特点

“新媒体”这一名词概念最早可追溯到美国,主要表现为数字化信息,不同于传统意义上的媒体,它需要将人际传播和大众传播方式相结合,以达到人与人之间的信息传播时推送与交换。新媒体相比以前的报纸、期刊和杂志以及广播,具有无与伦比的优势。利用新媒体交流或学习,能极大地提高效率。新媒体能让人们成为信息的发布者和接收者,也能让人们不受距离和时间的限制而同时互动和讨论问题,给人们学习和生活带来了极大便利。新媒体相比较传统媒体具有很多特色,主要有以下5大特点:

1.开放性。新媒体是在信息技术这个基础之上不断发展向前的一种媒体形态,也是在开放特性下各种媒介相互融合后的产物。因新媒体具有开放性,所以会让信息从生产到传播的整个过程中“把关人”不起到任何作用。

2.交互性。在新媒体这个大环境下,传送信息人员和接收信息人员都享有控制信息的权利,这样便可较好地实现信息双向又实时地流通,所以具有较强的交互性。

3.虚拟性。新媒体大多时候要以网络技术作为支撑,然而网络本身就具有虚拟性,这样网络终端的主体都以虚拟的网络身份进行互动和交流,致使信息本身和角色都具有虚拟性。

4.个性化。新媒体可以根据不同个体提供个性化的信息化服务项目。比如通过抖音、微信、微博等,传播信息的人员可依据自身的想法给某个特定的人员发送信息,在如今这个新媒体时代下,就会有很多受众非常愿意接受被推送的个性化信息化服务项目。

5.娱乐性。新媒体与传统媒体相比,它很能迎合人们的玩乐,一些娱乐节目和游戏就是通过音频、视频等形式而呈现在人们的眼前。虽然会缓解人们在工作和生活中的压力,但也会给人们带来很多平庸化和低俗化的影响。

新媒体与传统校园媒体相比较,集中了多媒体化和网络化技术,便形成自身的鲜明特性。新媒体的开放性、交互性、实时性特点,信息内容的丰富和形式的多样,传播范围比较宽广且传播成本很低,能够满足大学生对信息的需求;能促进大学生通过线上讨论、个人微博而自由平等地表达自己的看法,满足大学生个性化的需求;能让学生体会美学和文化的乐趣,满足娱乐需要。

二、新媒体给大学校园文化建设带来的机遇与挑战

新媒体因有强大的信息含量、高度的互动性和开放性而被大学人广泛使用,给大学校园创造了一种全新的物质技术环境,逐渐影响到大学生学习、生活和交往等诸多方面,同时给校园文化建设也带来了不可估量的机遇和挑战。

(一)新媒体给大学校园文化建设带来的机遇

(1)创新了大学校园文化建设的载体。新媒体突破过去的校园文化建设在时间和空间方面上的局限性,信息量多,速度更快[2]。师生之间和生生之间以及教师之间都能借用网络和手机为载体,更好地沟通。微博在新媒体交流方面的影响力占有主要地位。从普通网络公民发微博分享个人琐碎之事,到社会民众借助微博关注社会热点,微博的影响力也就越来越重要。在新媒体环境下,大学应充分利用新兴媒介手段,在载体建设创新上努力,比如建立大学微博、微信、社团网站等,为大学生提供更多自由、灵动的校园文化空间,形成更全面的校园文化氛围。

(2)丰富了大学校园文化建设的内容。新媒体的超越时间和空间特性,将过去校园文化的时空限制给打破,也拓宽了发展空间。一方面,高校可将学校建设和发展以及师生学习、工作和生活等各方面内容再现在网络上,从而推动传统校园文化网络化、现代化和科技化。另一方面,新媒体又为校园文化建设创新提供了新的物质技术手段。高校还可设立主题网站、创建QQ群、撰写博客、开设BBS等方式传播信息、交流思想。随着网络技术的发展,大量的信息涌入和知识的传播,为校园文化建设提供了很多养分,不仅丰富了校园文化内容,同时也提供了多样的载体[3]。

(3)拓展大学校园文化建设的空间。新媒体时代还没到来之前,大学校园是个比较孤立的“象牙塔”,相应地,大学文化活动范围就会受限,这样就被局限在校园内这个物理空间里。在进入新媒体时代之后,由互联网营造的超越任何距离的信息传播空间,以交互性强、覆盖面广、传输快捷等优势,让大学校园的空间不再受局限,实现不同地区的大学生通过网络共享资源,校内的师生可以利用新媒体传播文化成果,与外界交流思想,促进校园和社会的联系,扩大校园文化的覆盖面,拓展了校园文化建设的空间[4]。

(4)加快校园文化的对外开放。在传统媒体时代,大学校园文化具有地域隔绝性,与社会相对隔离。而在新媒体大环境下,借助网络,信息传播跨越地域,使得校内外信息交流畅通无阻,校园文化的社會性也日益凸显[5]。一方面,新媒体日渐成为大学校园内师生了解社会、关注社会的重要途径,校外的社会事件及时传送到校园、国内外不同意识形态、不同阶层人物的价值观念也逐渐影响校内师生[6]。另一方面,大学校园内的热点事件、动态也成为社会大众共同关注的事件,校园文化借助新媒体以开放的形态展现在社会上,其中不少有益的部分被大众接受和推崇[7]。新媒体环境为校园文化架起了连接社会主流文化的桥梁,而且为其提供了展现自我、引导社会认知接受的舞台。

(5)促进大学亚文化的繁荣。在校园区域内,由于人员学历层次很高且梯度丰富,思想、学术探究活动活跃,身份不一、喜好不一,催生出大大小小的价值观和思想理念在小范围内集中统一同时与主流价值观一致的群体,形成了丰富多彩的文化支流,即大学亚文化。新媒体可为校园文化的众多支流搭建理想的支撑平台,主要原因是新媒体环境下信息传播具有分众性,例如:小木虫论坛集中了学术交流、学业指导、科研心得,为学习型教师、学生找到了“网络茶吧”,CSDN社区为校园IT爱好者提供了交流平台,另外校园BBS、学校官方网站留言互动区和社团网站等也成了丰富和发展校园亚文化的新媒体阵地和虚拟平台。校园内亚文化都能在各具特色的网络空间找到自己的一席之地,大学师生借助这些虚拟的平台自由地表达自己的思想、观点,自发地参加社会公共事件讨论,富有创造性地交流想法,校内亚文化在新媒体平台找到合适的土壤,相互交融、求同存异、繁荣发展,在师生个性化需求得到满足的同时,进一步整合资源、凝聚思想和凝练共识,激发出亚文化成长的活力。

(二)新媒体给大学校园文化建设带来的挑战

新媒体的出现,给大学文化建设创造机会和提供便利的同时,也带来了一定的挑战。

(1)动摇大学校园文化的核心价值基因传承。大学文化建设的重要使命是发挥文化的教育功能,引领大学生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的培育。传统媒体时代,大学文化的教育功能得到了很好的实践,然而新媒体时代的到来后却面临着威胁。新媒体的开放性使大学文化在向虚拟社会开放,资本主义中的糟粕内容如享乐主义、自由主义和拜金主义等悄然入侵大学生心灵,一旦动摇大学生核心文化根基,将给大学生的思想价值观念带来负面影响,甚者削弱大学核心价值文化基因传承的主导权,增加坚持正确的舆论导向和坚持主流文化中心地位根基稳固的难度。

(2)扭曲大学文化中的人际交流网络编织。新媒体的出现,虚拟空间交往的方便性、快捷性和经济性,往往给人一种“天涯若比邻”的感觉,又由于新媒体环境下传播的信息具有分众效应,使得大学生能通过虚拟的网络空间快速找到志气相投的朋友,给他们带来一定程度上的集体归属感。但虚拟空间的人际关系不稳定且比较脆弱,无法完全替代现实世界的人际交往。若对虚拟网络的交往依赖过度,可能导致大学生交际能力弱化。甚者,有大学生依赖新媒体已产生虚幻或逃避现实中人际交往,将自己封闭起来,造成心理上孤僻甚至心理疾病也不难想象。

(3)削弱校园文化的核心价值示范引领。大学文化引领功能的发挥依靠校园内意见领袖的权威辐射,也依赖大学对学生的学习、生活、交往等立体化的影响和渗透。新媒体环境下,传播主体多元化和传播通道多维化削弱了意见领袖的权威,带来的影响是榜样的树立和说教难以给大学生持久的引导。此外,新媒体含有大量的信息且良莠不齐,其中的娱乐成分、无养分成分甚至低俗成分不仅占据大学生的时间和空间,还可能引起他们理想信念缺失,导致他们更易陷入迷惘。新媒体试图成为统治校园文化的主要力量,在给传统大学校园文化注水的同时解构其中的核心要素,不断侵蚀了核心校园文化的引导功能。

(4)导致传统大学文化建设方式所起效果失灵。大学生接受新思想的能力较强,新媒体时代下,能较短时间掌握并熟练应用新媒体技术且通过新媒体端传播的内容往往易于吸引学生。若大学承担文化建设重任的人员和机构,对新媒体技术缺乏敏感性、不够重视、技术不更新,致使难以及时跟踪大学生的思想动态,与大学生思想交流和互动产生隔离,在实际工作中很被动。在当下传播空间更广阔、主体更多元和对象更复杂的实际情况下,若传统的大学校园文化建设方式更新变化速度跟不上新媒体发展步伐,其建设效果会逐渐失灵[8]。

三、新媒体环境下大学校园文化建设的创新路径

为最大程度减弱新媒体给校园文化建设带来的影响,应该找准源头、有的放矢、精准发力、多方协作,尽力调动所有有利因素,充分发挥多元合力作用,让同学们能正确、科学、合理使用新媒体,使新媒体为健康向上、充满活力的和谐校园文化建设做贡献。

(一)强占校园主流文化的主力引领地位

要让传统的校园主流文化占领校园文化建设的主阵地,学校就需多维度、多途径、多内涵加强宣传引导校园主流文化。例如:挖掘先贤先哲的传统优秀文化,让古今中外的名人画像和名言警句分布在校园各个角落。创新校园广播宣传方式,让国家时政、教育法规等国家建设和教育领域大政方针与贴近学生群体的校园新人新事新闻、典型榜样等接地气的内容和谐统一,使得更具吸引力、校园特色的内容广泛传播。校院团委以及相关部门要经常组织形式多样、健康向上的校园活动,吸引学生自主参与,比如各类体育赛事、征文比赛、文艺汇演和演讲比赛等。同时,在校园内开展专门的思政大讲堂,定期邀请校内外和海内外的知名学者为学生做讲座和报告,寓学术、思想交流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中。开展校园文化实践,使广大的学生走出宿舍走下网络走向操场,通过主题团日活动、成立大学生红色社团等方式,让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星火燎原,走进学生并入脑入心;通过社会实践、志愿活动、科技文化节培养学生责任意识和创新精神;开展高雅艺术表演活动进校园,拓展大学生艺术视野和提高艺术素养。将校园主流文化的宣传创建工作纳入学校教科研活动的整体制度设计视域。比如,给校园乡土文化的科研项目以资金支持,并将社团活动纳入第二课堂建设,将教师指导学生科技文化活动的工作量折算成教学工作量[9]。

(二)推动校园文化建设的多媒体融合

当下建设大学校园文化需要让新媒体和传统媒体优势互补,发挥多媒体的融合效应,实现新形势下的校园文化对青年大学生的聚力作用。一是借鉴新媒体的灵活多变、方式新颖等特征改造传统媒体。借助传统媒体导向性强、公信力高的基础优势,通过转变“话语方式”,采用学生喜闻乐见的方式传播校园主流文化。充分利用新媒体技术,开办电子杂志,拓展传统媒体的实效性和互动性。二是在新媒体中加入传统媒体的宣传方式。比如运用新媒体的实时性和交互性的特点,开展“班级QQ、微信讨论组”“手机论坛”“网络互动”栏目,讨论当今大学生关心的热点和难点,及时回应大学生的内心诉求和呼吁,传播身边的道德模范和创业励志的故事,构建一个贴近学生、服务学生的线上线下综合媒体平台[10]。

(三)把握校园新媒体的监管和引导

新媒体传播的信息量大,大学在利用新媒体开展校园文化建设中要坚持管理和引导相结合,既能体现大学宣传主流文化的价值、消除不良文化影响的目标,又可有效发挥新媒体的互动性、时效性。一是培育管理队伍。要求具有开展思治教育和校园文化宣传工作的丰富经验,又熟练掌握新媒体技术的相关技能;能将学生面临的疑难问题讲明白、讲透彻,又能充分利用新媒体开展生动活泼的教育活动。二是培养网络意见领袖。首先培训组建一支由学生党团骨干、学生会骨干和班级主要班干组成的网络意见领袖队伍,让其加入各网络群里发表积极言论,引导正确的舆论方向。其次协调网络“达人”和“大咖”这样的民间意见领袖,引导他们积极宣传主流文化价值。三是提升监控技术。针对新媒体传播方式的去中心化、手机网络信息不好跟踪等问题,这就需要发挥大学里技术人才的优势,开发新媒体监控软件,研究建立校园重点区域信息监控的技术问题。

(四)重视大学生新媒体素养的培养

大学生新媒体素养主要包括甄别网络信息、恪守网络道德、防范网络威胁等方面。要顺应社会发展潮流,高校应需重视大学生新媒体素养的培养。大学要将大学生的新媒体素养和校园文化建设有机融合起来,通过发布签名活动、文明公约和倡议书等方式,加强网络安全文明建设、培养良好的新媒体素养。将大学生新媒体素养的培养和大学课堂教学、社会实践活动等相融合,可以通过沙龙活动、主题活动以及专题讲座方式,让新媒体素养成为大学生综合素养的重要部分。学校还可以开展新媒体创意设计大赛,让更多的大学生正确认识新媒体、使用新媒体,重点培养大学生们对各种信息的研判能力、选择能力和分析能力,特别加强他们对不良信息的抵制能力。

四、结语

在新媒体环境下,建设优良的大学校园文化,可以给青年学生带来良好的学习环境,也是新形势下大学校园面临的机遇和挑战。大学校园文化的建设要与时俱进,积极探索新媒体特点下校园文化建设,为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成长成才提供良好的基础,充分提升大学的文化传承与创新功能。

参考文献:

〔1〕李萌,张梓群.浅析新媒体环境下的大学校园文化建设[J].赤峰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2013,29(12):226-227.

〔2〕王鳳,李英.新媒体环境下的大学校园文化建设[J].学术研究,2015,(11):222-223.

〔3〕〔6〕〔7〕张朱博.新媒体环境下大学校园文化建设面临的机遇、挑战与对策[J].北京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3,(01):125-130.

〔4〕〔5〕冯莉,田园.新媒体环境下的大学校园文化建设[J].沈阳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4,16(05):669-672.

〔8〕曹阳.新媒体环境下的大学文化建设[J].中国校外教育,2013,(03):6.

〔9〕赵军魁.新媒体视野下大学校园文化建设创新路径探略[J].吉林工商学院学报,2018,34(04):113-115.

〔10〕刘昌成.新媒体环境下大学校园文化建设的创新路径[J].闽江学院学报,2012,33(06):131-134.  (责任编辑 徐阳)

猜你喜欢
创新路径文化建设校园文化
校园文化建设浅谈
马克思主义的文化观及其现实意义
加强基层文化建设满足群众文化生活需求
以网络为载体的政府管理模式创新路径分析
地方广电媒体融合发展中的困境和出路
以老区精神打造校园文化
校园文化建设的思考与探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