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山文化卷勾形玉造型及功能再探讨

2019-10-25 01:51马海玉
关键词:红山文化造型功能

摘 要:红山文化勾云形玉包括卷勾形玉和带齿兽面形玉两种,其创型理念完全不一样。卷勾形玉创型应该与猛禽和龟有关,但已经具有了阴阳四极的表意功能;而带齿兽面型玉创型源于猛兽,是兽面造型。随葬卷勾形玉的墓主应该是地位等级较高的部落首领或大巫,而随葬带齿兽面型玉的墓主地位次之。

关键词:红山文化;卷勾形玉;造型;功能

中图分类号:K876.8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2596(2019)08-0001-06

目前,经考古发掘正式出土的红山文化卷勾形器共发现20余件,有学者将其命名为勾云形器。对于勾云形玉的创型理念很多学者都做过认真研究,并提出了很多观点。陆思贤的龙身、鸟喙、龟足说;①王惠德、杜金鹏的龙形说;②邓淑苹的凤鸟抽象说和带齿动物面纹玉饰说;③尤仁德的双鸟相背说;④杨美莉的勾云卷角鹰喙鹰爪仿生说;⑤李缙云、刘淑娟的饕餮纹说;⑥饶宗颐、尤仁德、张永江的云气说;⑦吴棠海的兽面龙首说;⑧郭大顺的玉雕玫瑰说;⑨廖泱修的玉凤说;⑩刘国祥的艺术化鹿角和猪獠牙说;11王仁湘的旋目神面说;12柏岳的带齿者鸟、不带齿者龙说。13学者们对于勾云形器造型的创作理念的推测,大致可以归纳为四种:其一为动物说,包括龙、凤、鹰、鸟、鹿角与猪獠牙、饕餮等等;其二为云气说;其三为玫瑰花说;其四为旋目神面说。学者们对于勾云形玉的研究主要基于器型的仿生思考和对于红山文化出土众多动物造型玉器的理解,然而,勾云形玉如此抽象以至于没有任何一种自然界生物与之一一对应。因此,对于勾云形玉的研究虽众说纷纭,但仍莫衷一是。研究勾云形玉的创型理念和使用功能应充分注意以下几个方面。第一,充分考虑到红山文化社会性质及玉器组合特点。第二,注重和良渚文化、凌家滩文化的横向比较;第三,以勾云佩造型的共性和个性特点为突破口,注重制作工艺中的表现特点。第四,对器物进行先分解、后整合的综合化研究。第五,对于器物分型不应过于细化,应基于器物总体特征的一致。红山文化社会是一个有机的整体,每类玉器都应该是玉器组合中的一部分,发挥着各自不同的功能。根据器型的总体特征分析,勾云形玉包括的卷勾形玉和带齿兽面形玉,应是两类不同的器物,各自拥有不同的创型理念。本文主要研究卷勾形玉的在创型理念和功能,对于带齿兽面形玉暂不做讨论。

一、卷勾形玉类型划分

从考古发现来看,卷勾形玉造型相对统一,器身盘卷,中心形成一类似鸟喙状的卷勾;向外伸展的四个角略显弯曲。依据角的多少,卷勾形玉分为A、B两型:A型为四角卷勾形玉,B型为单角卷勾形玉。

A型,四角卷勾型玉,片状,外伸勾角四个两两对称,呈圆弧状,中部作单孔玉璧造型或勾状。

Aa型,中部为单孔玉璧造型,仅发现一件。标本1,牛河梁N2Z1M21:3,器体淡绿色泛黄,有光泽。器体扁平,器形较小,中心似单孔玉璧,对钻一圆孔,四角卷勾不十分明显。近缘处斜钻一小孔,用于系带,长边卷勾的末端多一齿突(图1—1)。

Ab型,中部为盘卷勾状造型。标本2,N5Z1M1:4,器体长方形,淡绿色,四角作向外卷勾状,卷勾宽而短,勾尖不显,在中心盘卷勾端部与器体相交处圆孔状纹饰,器体正面磨出与卷勾走向相应的浅瓦沟纹,背面无纹饰,依器体的竖直方向对钻四个孔,竖钻两个、横钻两个,两两相对(图1—2)。标本3,N2Z1M24:3,器物平面长方形,黄绿色,卷勾较宽,四角及卷勾平直。器体正面有瓦沟纹,反面无纹饰。器身长边一侧居中近边缘处对钻双孔,另一侧偏卷勾处单钻双孔。短边两侧居中均单钻双孔(图1—3)。标本4器体残缺一卷勾,呈长方形,淡绿色,由中心及四角卷勾组成,正面有随卷勾磨出的浅瓦沟纹,背面较平整,无纹饰,只从长边一侧到中心卷勾有一条中间宽两端尖的阴刻纹(图1—4)。标本5,N2Z1M14:1,出土时已断为两段,器体长方形,白色板状。正面镂空,作盘卷勾形,卷勾边缘磨薄,卷勾尾端在长边一侧中间起齿突,齿突两侧各阴刻一条较宽瓦沟纹,四角圆而不尖。正面瓦沟纹与卷勾走向一致,背面无纹饰。近长边一侧背面居中单钻三个圆孔,另一长边近边缘处背面对钻三个圆孔(图1—5)。标本6,N16-79M2:1,器体呈长方形,黄绿色,通体抛光,中部镂空,凸显一勾,左右两侧各外伸一卷勾,弯曲不明显。器体正面瓦沟纹,反面平整,有四组竖向斜穿钻孔,钻孔部位有二至三道横向沟槽(图1—6)。标本7那斯台遗址出土,器体平面呈长方形,四角雕出对称的瓦沟纹,上下两侧的边缘有三处外凸,上侧边缘居中钻两个孔,中部透雕一卷勾。器体正面随卷勾造形打磨成瓦沟纹(图1—7)。标本8胡头沟出土,器体呈长方形,乳白色,表面有腐蚀,边缘有残缺。器体中心透雕出卷勾,四边出卷角,器表磨出与纹饰走向一致的瓦沟纹,上缘有双孔(图1—8)。

B型,单角卷勾形玉,分器身和器柄两部分:器身像是四角卷勾型佩的一角,器柄较直;器身上打磨和勾角一致的瓦沟纹,柄端或有一钻孔或柄端削尖;器身和器柄中间横向打磨一条瓦沟纹,似有意分隔。内蒙古巴林右旗那斯台遗址采集1件(图1—9)。条形似柄状,前端略弯呈钩状,中段向里面隆起并琢出两条平行的凸形纹,尾端两面对称减薄并钻有一孔,周边均呈薄边,在靠尾端的一面还有一弯月形刻痕。长11.8厘米,宽2.5厘米,厚1厘米。辽宁省博物馆2件。一件为青绿色,呈扁圆形,体如带柄,弯背,小刀形,弯度较明显,两面随形磨出同玉勾相同的浅凹槽,并磨成稍凸起的棱线,在中间磨出两个齿和一个凹槽相隔开,靠近顶端磨出一棱线并钻有一孔,长9.5厘米,宽3.1厘米(图1—10)。另一件青绿色,长9.5厘米,宽2厘米(图1—11)。内蒙古林西县南沙窝子遗址采集1件(图1—12)。玉器为淡绿色,卷勾部分宽而较短,边从两侧磨薄,且一侧边多出一个尖锐的齿状突,长约17厘米。台湾故宫博物院1件(图1—13)。乳自色,卷勾部分较短,且卷勾拱起部分多出一个凸起,柄部没有钻孔,长16.8厘米。此件器物與林西县南沙窝子出土的勾形器在制作工艺上有一定的相似性。

从造型上看,B型单角卷勾形玉应该是A型四角卷勾型玉的一角。二者是部分与整体的关系。但考虑到B型单角卷勾形玉发现已有多例,不是偶然的,应该是有意为之,故此单列一型,以作讨论。

二、卷勾型玉创型理念再探讨

对于卷勾形玉的创型理念我们有很多线索可供参考。首先,可以通过比较研究红山文化和凌家滩文化,来探讨红山文化卷勾形玉的创型理念。红山文化晚期距今约5500—5000年,凌家滩文化距今约5800—5200年,二者在时间上具有共时性,因此具备时间上的比较基础。二者墓葬中均出土大量动物形玉器,且玉器组合都有龙、凤、龟、人四元素,从文化内涵上看,红山文化和凌家滩文化应该有着相同或相近的宗教信仰和原始宗教观(图2)。

此外,在制作和使用玉器方面二者也应有可比之处。红山文化卷勾形玉的器型由器身和四角组成。以牛河梁N2Z1M21:3為例,如果我们将其器型分解,那么除去四“足”,中间恰好成一个单孔玉璧(图3—1)。比较一下凌家滩龟壳中玉版上的图案。玉版中部琢一小圆,在小圆内琢刻方形八角星纹,小圆外琢磨大圆,大小圆之间以直线平分为八个区块,每区域内琢磨圭形箭头一个。在大圆外沿圆边对着玉版四角各琢磨一圭形箭头。玉版出土时夹在玉龟的背甲和腹甲之间,同位于墓主腰腹部,玉版中心的八角星纹只是其复杂图案的一小部分,其完整的图案从内到外包括八角星纹、小圆、均分的八个箭头、大圆、伸向玉版四个角的四个箭头等五个部分(图3—2)。学者们对玉版纹饰以及对玉版用法做了广泛探讨:或认为玉版的中心代表太阳,两组箭头分别代表八卦和四象,出土于玉龟腹甲背甲之间,符合“元龟衔符”记载,所以玉版可能代表远古洛书和八卦;15或认为两组箭头代表八方和四维。16或认为玉版周围的小圆孔可能表示远古星宿,箭头除了代表八方四维外,还在占卜中各自代表一种神抵或是占候;17或认为玉版可能是古代先民用以测日测星定时的原始日睿;18或认为玉版上圆形和方形纹饰表示天圆地方的宇宙概念,中心部位的八角星纹和“巫”有关;19或认为玉版的图案是从内到外和从外到内的两重天圆地方。20或认为玉版的图案可能与冬、夏二至日出、日落方位以及四时八节有关。21以上观点虽各执一词,但对于玉版四个箭头的认识基本一致:即与“四极”——四象四维、四时四季相关。如是,牛河梁N2Z1M21:3卷勾形玉的四 “角”应与四象四维或四时四季有关。

那么卷勾形玉器身玉璧造型有何意义呢?我们推断应与天地阴阳有关。对于玉璧的功能,《周礼·春官宗伯·大宗伯》有明确记载:以玉作六器,以礼天地四方:以苍璧礼天,以黄琮礼地,以青圭礼东方,以赤璋礼南方,以白琥礼西方,以玄璜礼北方。可见,三代时期玉璧应是用于礼天的神器;玉璧造型源于天,因太阳是影响人们日常生活的最重要角色,也是最神秘的自然物,无论是四维八方还是四时八节也都和太阳有着密切的关系,所以,玉版纹饰中玉璧造型应该是先民对天的认知结果。如果说凌家滩玉板四角圭形箭头代表四极,玉璧代表天地阴阳,那么红山文化卷勾形玉也应具有祭天地、礼四方的祭祀功能。卷勾形玉应是部落高等级大巫或首领通天地、礼四方的重要礼器。

我们不能排除卷勾形玉与龟的关系。在出土卷勾形玉的牛河梁N2Z1M21中出土一件玉龟(图3—3),而凌家滩玉版也恰好置于玉龟上下龟板间(图3—4)。这两件玉龟都有意识地将龟体分为龟壳和龟板两部分,造型极为相似。此外,卷勾形玉N2Z1M14:1的四“足”跟部很像牛河梁玉龟的足根部,牛河梁N5Z1M1出土的两件玉龟足跟部也是磨制光滑的瓦沟纹,前足向前伸展,后足向后弯曲。如果凌家滩玉板图案表示了阴阳八卦、八方四维的原始观念,那么玉板夹放在玉龟中间表明这种观念一定和龟鳖有关。《淮南子·览冥训》记载:往古之时,四极废,九州裂,天不兼覆,地不周载。火爁焱而不灭,水浩洋而不息。猛兽食颛民,鸷鸟攫老弱。于是女娲炼五色石以补苍天,断鳌足以立四极,杀黑龙以济冀州,积芦灰以止淫水。《列子·汤问》记载:“天地亦物也。物有不足,故昔者女娲氏炼五色石以补其阙;断鳌之足以立四极。”《论衡·谈天篇》载:“共工与颛顼争为天子不胜,怒而触不周之山,使天柱折,地维绝。女娲炼五色石以补苍天,断鳌足以立四极。《竹书纪年》记载:东海外有山曰天台,有登天之梯,有登仙之台,羽人所居。天台者,神鳌背负之山也,浮游海内,不纪经年。惟女娲斩鳌足而立四极,见仙山无着,乃移于琅琊之滨。上述关于女娲补天的传说均提到了“断鳌足以立四极”,可见,在远古时期人们普遍认为鳖足是立四极的天柱,选用鳖足立四极是最好的选择。由此我们推断,龟是红山文化卷勾形玉的另一个重要创意来源。如是,我们也可进一步解释为什么玉璧能被作为礼天的神器。玉璧的“好”代表“天”(阳),“肉”代表“地”(阴)。凌家滩玉板上“玉璧”的“好”和“肉”内分别刻画了四维八方图案;“玉璧”外四极与“玉璧”内四维恰好对应,是凌家滩居民对天地原始宇宙观的最直观认识。

然而,红山文化占大宗的卷勾形玉以牛河梁N2Z1M14:1最典型(图4—1),器身为卷勾形而不是玉璧造型。观察该器物形制发现,四足和器身间有明显分界,瓦沟纹明显。制作者本身有可能意识地通过瓦沟纹将足部和身部做了分界,突显了四角的独特功能。以牛河梁N2Z1M14:1为代表的卷勾形玉到底具有怎样的创型理念呢?学者们对于器身中央透雕的勾形物或认为是鸟喙,或认为是鹿角,或认为是兽牙,或认为是龟首。如果把其与N2Z1M26:2双首鸮做一比较我们或许能找到线索。N2Z1M26:2出土于墓主腹部,横置,正面朝上。正面两端各雕一似鸮的兽首,上下对称。兽首有立耳,额中起突尖,耳端圆而不起尖,目椭圆状,嘴部由两侧向下延伸,嘴端圆。中部镂空,两侧各打磨6道瓦沟纹,外侧缘各有1组凸起的扉棱饰,每组有3个扉棱,一侧的上部扉棱边缘并钻半孔,两侧扉棱似有呈对角线对称的状态。背面磨光,有3组呈品字状布局的钻孔(图4—2)。从造型上看,鸮的两对双耳和卷勾形玉佩四足形制极为相似;鸮张开嘴和双喙构成了器身主体,锋利的喙部当和卷勾有某种联系。双首鸮形玉很可能也是卷勾形玉的源头之一,或者说N2Z1M26:2是N2Z1M14:1的祖形之一。

③邓淑苹.龙兮.凤兮——由两件新公布的红山玉器谈起[J].故宫文物月刊,1992,(114):4-11;邓淑苹.带齿动物面纹玉饰[J].故宫文物月刊,1993,(119):1.

④尤仁德.两件史前玉器研究[J].故宫文物月刊,1992,(114):12-19.

⑤杨美莉,卷云山.翠石水磷磷,新石器时代北方系统环形玉器系列之一——勾云形器[J].故宫文物月刊,1993,(126):82-91.

⑥李缙云.谈红山文化饕餮纹玉佩饰[N].中国文物报,1993-04-25(03);刘淑娟.红山文化玉器类型探究[J].辽海文物学刊,1995,(01):21-34.

⑦饶宗颐.中国玉文化研究的二三题[J].东亚玉器(第一册),1998;尤仁德.勾云形佩及相关器物探研[J].故宫文物月刊,1995,(143):110-121;张永江.试论红山文化所反映的原始宗教信仰[C].中国北方古代文化国际学术研讨会论文集,北京:中国文史出版社,1995.55-67.

⑧吴棠海.古玉鉴定第三册[M].北京:中国文史出版社,1995.

⑨郭大顺.红山文化勾云形器研究——辽河文明巡礼之四[J].故宫文物月刊,42-67.

⑩廖泱修.中国最早的玉凤—试论红山文化“勾云形玉佩”之正名与演变[J].中国文物世界,95-101.

11刘国祥.红山文化勾云形玉佩研究[J].考古,1998.

12王仁湘.玉眼:勾云形玉佩的定式和变式[N].中国文物报,2001-07-22(07).

13柏岳.对勾云形玉佩为玉眼说的商榷——兼谈红山文化玉器的命名问题[N].中国文物报,2001-08-15(08).

14辽宁省文物考古研究所.牛河梁——红山文化遗址发掘报告(1983—2003)[M].北京:文物出版社,2012.

15陈久金,张敬田.含山出土玉片图形试考[J].文物,1989,(04):14-17.

16饶宗颐.未有文字以前表示“方位”与“数理关系”的玉版—含山出土玉版[C].蚌埠:安徽省文物考古研究所,2006,(09):18-21.

17王育成.含山玉龟玉片补考[C].蚌埠:安徽省文物考古研究所.2006,(09):95-102.

18李斌.史前日辱初探——试释含山出土玉片图形的天文学意义[C].蚌埠:安徽省文物考古研究所.2006,(09):103-109;武家璧.含山玉版土的天文准线[J].东南文化,2006,(02):18-25.

19李學勤.论含山凌家滩玉龟、玉版[C].蚌埠:安徽省文物考古研究所,2006,(09):32-37.

20栾丰实.中国史前文化中的八角星图案初探[J].南艺学报,2010,(01):116.

21刘正英.含山玉片新解[J].淮阴师专学报,1997,(01):63-65;陆思贤,李迪.天文考古通论[M].北京:紫禁城出版社,2000.122-123.

22马海玉.牛河梁遗址红山文化三大玉器系统功能浅析[J].赤峰学院学报(汉文哲学社会科学版),2017,(01):7.

(责任编辑 徐阳)

猜你喜欢
红山文化造型功能
关于非首都功能疏解的几点思考
汉代造型艺术与当代中国画发展问题研究
浅析“浙派人物画”的艺术特征
中西医结合治疗甲状腺功能亢进症31例
辨证施护在轻度认知功能损害中的应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