聂寒非
还可以将埋单的主体转向大爷大妈们的子女。迂回的策略,既成全了年轻人的孝心、又满足了老人的求知欲
“凌晨4点就过来排队”、“只有北京户口才有报名资格”、“报名人太多,最后只好抽签决定!”……
每年,这些景象屡屡在幼儿园、中小学报名时上演,今年的主角却是家庭的另一头——老人。据媒体报道,多个城市的老年大学秋季报名火爆。
老年大学“一座难求”的背后,是关乎中国人口结构变化的大文章:起因是中国老龄人口激增;困境是公立老年大学一枝独大、民营机构举步维艰;破解之道在于政府履行引导、监管职能,民营资本挖掘潜在商机、丰富模式和营销策略,形成解困的合力。
其实,老年大学“一座难求”,可喜可贺。
千百年来,“老有所养”是先贤们所描绘理想社会的目标之一,而如今富起来的中国人更追求“老有所学”“老有所乐”。老年大学正是实现这两个目标的社交平台。在专业教师的指导下,与同龄人的切磋、交流中,老人们不仅可以学习新知、跟上社会前进的步伐、不与时代脱节,还能满足社交的精神需求。
一组数字更揭示了背后隐藏的海量商机:
国家统计局数据显示,截至2018年底,中国65岁及以上人口数量达1.67亿,占总人口11.9%;
中国社会科学院发布的《大健康产业蓝皮书:中国大健康产业发展报告》预测,2050年我国60岁及以上老年人口将达4.83亿,80岁及以上老年人口将达1.08亿;
据中国老年大学协会统计,目前国内现有7.6万余所老年学校,包括远程教育在内的老龄学院共有1300万余人,但仅占60岁及以上老年人口的5%。
养老问题成为中国社会的焦点。作为文化养老的一种重要方式,老年教育的需求将随之迎来爆发。老年教育前景光明,老年大学目前却陷入两极分化的窘境:公立一枝独大、民营举步维艰。
由于有财政补贴、场地提供、相关部门监管,公立老年大学不仅名师授课且学费低廉,成为事实上的公益行为。能进来的人不愿意轻易离开,老学员不毕业,新学员难入学。据央视报道,许多老年大学均以老学员为主,新学员占比不到10%。一个极端的例子,是出现了24年不肯毕业的“最牛留级生”。
民营老年大学没有来自政府的财政扶持,全靠学费支撑。然而,由于节俭的传统,或为防不时之需,或为儿孙考虑,大多数中国老人不愿在自身教育上投入太多。这导致民营老年大学在公立机构面前,既无价格优势,又缺优质资源,自然少有人问津。房租、水电、人工等成本任何一个元素都可能成为压垮骆驼的最后一根稻草。
民营老年大学的举步维艰,意味着一个孕育海量商机的市场难以引爆,打破这个困局有赖于政府和资本的合力。
老年人权益保障法规定,“国家发展老年教育,把老年教育纳入终身教育体系,鼓励社会办好各类老年学校”。2016年国务院印发《老年教育发展规划(2016-2020年)》,要求扩大养老教育资源供给,扩展老年教育发展路径,创新老年教育发展机制。但是,这些法规还停留在鼓励、号召等层面,政府还需要在门槛准入、税费减免、教育监管等落地问题上出实招儿,为民营老年大学提供切实的保障。
当然,不能光指望政府给予,一味靠政府资助将丧失市场化的动力,还是要靠老年大学的自身服务能力去提升盈利水平。
经历40年的市场洗礼,中国教育产业的市场化程度已经相当高,不少产品模式和营销策略可供老年大学的运营者“拿来”:1. 经营差异化。不搞价格“一刀切”,针对不同消费能力和意愿的人群,推出不同的服务套餐,在优质师资、教学内容上做文章,满足不同人群的需求;2. 产品链条化。老年大学本质上是一个社交平台,孕育着流量变现的各种可能,改变以教学为主的产品单一状况,开发游学、售货等增值服务。
当然,还可以向某保健产品学习,打出这样的广告语“今年过节不收礼,收礼只收老年大学学位”,将埋单的主体转向大爷大妈们的子女。迂回的策略,既成全了年轻人的孝心、满足了老人的求知欲,又让老年大学的投资人收获真金白银。
如此,皆大欢喜,善莫大焉!
(作者系媒体人)
社会把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