协同视域下的高校全方位育人方略研究

2019-10-24 09:11黄慧
黑龙江教育学院学报 2019年7期

黄慧

摘 要:教育现代化改革背景下,高等院校的教育创新成为热点话题,高等院校的教育活动直接影响国家的人才整体素质,是国家后备人才培养的重要路径。简要分析协同视域下的高校全方位育人的基本内涵及主要特征,并论述协同视域下高校全方位育人的重要意义及主要方略,旨在促进高等教育的转型发展,切实提高育人工作的实效性,为社会主义事业的发展培养出具有综合素质的优秀人才。

关键词:协同视域;全方位育人;方略研究

中图分类号:G64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1-7836(2019)07-0010-03

引言

在知识经济背景下,社会主义事业的发展对于人才的素质及能力有着更高的要求,传统教学模式中,较为重视学生理论知识的培养,忽视了对人才实践能力及综合素质的提升。现阶段,我国高等教育的育人模式存在的误区及不足,逐渐被教育领域重视起来,相关的研究学者分别基于理论层面及实践层面进行分析。基于理论层面的分析中,提出了教育活动应坚持以人为本的理念,开展全方位、多角度的教育活动[1]。实践层面提出的教育育人活动,其中涉及教书育人、管理育人、服务育人、实践育人、环境育人等多个方面。

一、协同视域下的高校全方位育人的基本内涵

1.全员育人

协同视域下的高校全方位育人,具有育人主体全员性。首先,在高校的教育活动中,教师、管理者、后勤服务人员等多方位的育人主體相互协调联动,打造出全员育人的格局。现阶段,高等院校的教育教学活动具有复杂性、烦琐性及特殊性的特点,因此,决定高等院校教育工作需构建出教学、管理、服务三个方面相互融合的教育体系[2]。其次,在全方位的教育体系之中,教师不仅是教学活动的组织者及引导者,并且应全程坚持教育育人的理念,与学生构建良好的师生关系,在教学活动的过程中,积极引导学生提高素质及能力。管理人员应坚持人性化的管理理念,积极提高自身的管理能力,尊重学生,关心学生。服务人员需要满足教育教学活动的后勤供给,为全方位育人活动的开展提供基本的保障。

2.全程育人

协同视域下的高校全方位育人、全程育人需要高校确保教育活动的全过程性。首先,高等院校的教育活动开展,应营造出教书育人、管理育人、服务育人、环境育人的氛围,高等院校各部门齐心协力,通力合作,为学生的学习活动提供基本的物质保障及精神保障。通过教育教学活动,使学生将知识内容进行内化吸收,转换为他们的实践能力。其次,协同视域下的高校全方位育人,高等院校应与校外的教学力量合作,例如社会企业、政府部门等。通过与社会企业进行合作交流,为学生的实践能力提升提供平台与机会;借助政府部门的政策、资金、技术支持,实现协同视域下的高校全方位育人。

3.全方位育人

协同视域下的高校全方位育人,教育育人的全方位主要针对教学环境。全方位的教育育人环境主要包括教学管理、校园活动、课外实践活动、文化生活、网络教学资源等。高等院校的全方位育人,应为学生的学习及生活营造适合的环境氛围。协同视域下的高校全方位育人,包含办学目标、教学理念、教学体制、教育管理、教研创新、基础建设、文化活动等内容。通过物质文化环境的设置,以及精神文化环境的建设,全方位、多角度影响大学生的成长及发展。物质文化及精神文化作为影响学生德育能力的主要因素,协同视域下的高校全方位育人,应积极构建出全方位育人的德育教育工作体系,将教育育人工作落到实处[3]。

二、协同视域下的高校全方位育人的主要特征

1.教育育人的系统性

协同视域下的高校全方位育人具有系统性,高等教育实现全方位育人,需要将教育机制中的各个要素进行结合。基于高等教育全方位教育育人机制的构建需求,将各个教育要素结合至教育机制中,打造出全方位育人体系,按照教育现代化改革的方向及路线发展。协同视域下的高校全方位育人的系统性,要求高校开展全方位育人活动,在教育体系中的各个要素之间进行结合,融合学生、教师、社会发展等各方面的需求,在教育目标的设定中保持系统性,在教育资源整合方面坚持系统性的根本原则。

2.教育育人的连续性

协同视域下的高校全方位育人,具有连续性特征,校内及校外的教育环节相互链接。首先,课堂教育活动与课外实践活动相结合。在课堂教学活动中,教师通过丰富、科学的知识对学生的能力进行培养,并通过高尚的个人品质影响学生的成长发展。在课外实践活动中,教师应注重对学生的课后辅导,做学生成长发展的导师,关心当代青年大学生的生活方式及学习困难等。其次,高等院校教师应将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相结合,对学生的思想观念进行正确指引。高等院校应积极建立校外实践教学基地,通过整合校内外教学资源,实现协同视域下的高校全方位育人。最后,高校的教育教学活动开展,应坚持教室育人与校园育人的有效融合,重视校园文化环境的建设,于潜移默化中影响学生的成长发展。

3.教育育人的整体性

协同视域下的高校全方位育人具有整体性,其中主要体现在教育育人主体的全员性以及教育方式的多样性。首先,高校全方位教育育人机制,需要教育相关部门的通力合作,任课教师与辅导教师密切配合,针对学生生活及学习中面临的问题,制定出科学、合理的解决措施。高校的教学部门及管理部门等,应为教育教学活动的开展提供基本的物质基础及环境保障。通过教学、管理、服务等多个部门之间的通力合作,切实增强高校教育教学的实效性。其次,在信息技术背景下,协同视域下的高校全方位育人具有网络性的特点。借助网络平台及网络资源,实现教育现代化转型发展,为学生提供具有创新性、实效性、便捷性的学习平台及学习空间。

三、协同视域下的高校全方位育人的必要性

1.重构育人的目标

基于教育育人全面发展理论的指引,协同视域下的高校全方位育人,将有利于重塑教育育人的目标。首先,高等院校教育活动的主要目的是为了促进高等院校学生全面协调可持续性发展,坚持个性独立、个性自由及个性解放的教育原则,确保当代青年大学生全方位及多角度进步发展。协同视域下的高校全方位育人,并非单纯帮助学生获得学历及学位,而是提升学生的综合素质及实践能力,确保学生具有创新能力及创业能力。其次,高等教育活动中存在异化教育问题,消除高等教育的异化状态,需要创新教育育人的模式,重塑教育育人的目标,并提高学生在学习活动中的主动性与积极性,培养学生自我管理、自我提升、自我完善的能力。因此,协同视域下的高校全方位育人,有利于高等教育重塑教育育人的目标,实现教育工作的本质要求。

2.创新育人的内容

协同视域下的高校全方位育人,有利于重构育人的主题,创新高校育人的内容。传统的高校教育教学活动中,主要按照教材内容及教学大纲开展教育活动,教师在教学过程中缺少自身的思想及创造性,教学内容的滞后,严重限制了学生的学习热情及主动性。协同视域下的高校全方位育人,将推动教育内容及教学方式的创新,突出学生在学习活动中的主体地位,提高教育教学的质量及有效性。通过教育育人内容的创新,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将获得更多的话语权及语言能力,重新构建学生以及教师的主体性。教育现代化的改革背景下,高校教育活动的创新发展,可借助网络资源丰富教育的内容,教育内容的丰富化及时效性创新,将切实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及热情,创新育人的资源内容。

3.革新育人的方式

协同视域下的高校全方位育人,将有效地创新教育育人的方式,实现教育活动的科学化及人文化发展。高等院校全方位育人模式构建,将为教学活动提供新手段及新平台的支持,实现传统教学模式与现代化的育人模式相结合,促进高等院校教育现代化的改革发展。传统的高校教育育人活动中,教师为了重视教育教学的显性,忽视了隐形的教学方式。协同视域下的高校全方位育人,将实现显性教育与隐形教育的结合,使得学生潜移默化地接受教育内容。高等院校的传统教育模式中,缺少针对性及趣味性,学生对于知识的学习及能力的提升存在抗拒情绪,新型教育模式下,教育教学活动将更加重实践、重人文,借助新型的教学技术及内容,实现教育模式的创新发展。

4.完善育人的體制

协同视域下的高校全方位育人,将创新高校教育育人的考核评价机制,建立起立体化、开放性、动态性的教育育人机制,实现高校教育教学活动的科学化及规范化发展。首先,传统的高校教学活动中,教学考核评价机制有待创新,缺少科学性及公正性,通常为学生的教学评价结合学生的成绩进行综合评判。协同视域下的高校全方位育人,将构建出科学合理的教学考核评价机制,将基于课堂教学效果、学生学习成绩、育人成绩、学生教学评价等多个环节进行考核。与此同时,协同视域下的高校全方位育人,推进高校监督机制、奖惩机制的完善,有效调动教师的教学积极性及热情。其次,协同视域下的高校全方位育人,高校将完善后勤人员、管理人员、安保人员等的道德建设,强化高校的教育管理制度建设,创新发展教育育人机制。

四、协同视域下的高校全方位育人的主要方略

1.加强教育队伍建设

协同视域下的高校全方位育人的主要方略,应重视教育队伍的建设。首先,高校应打造一支具有较高道德水平、专业素质较强的师资队伍。建立健全相应的培训、考核机制,切实提高教师的科研能力、教学能力、综合素质,完善师资队伍、职称结构建设。高等院校应积极培养教学骨干教师、学科专业人员,提高教育教学的质量及水平。其次,高等院校应致力于打造出一支乐于奉献且爱岗敬业的高校管理队伍。通过招聘充实高校管理人员,解决高校管理人员数量不足的问题。着重解决高校管理人员素质较低的问题,更新教育管理的理念,促进教育管理体制的改革发展,健全完善教育管理人员的监督、奖惩机制。最后,协同视域下的高校全方位育人的主要方略是,高等院校应建立一支高效的政工干部队伍,通过完善校园规章制度,充分发挥政工干部的规范引导职能。

2.发挥课堂教学作用

课堂教学活动是学生获得知识的主要阵地,协同视域下的高校全方位育人的主要方略,需要高等院校充分发挥课堂教学的育人作用。首先,高校应充分发挥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主渠道价值,引导当代青年大学生树立坚定的信念及崇高的理想,帮助大学生建立健全世界观、人生观及价值观,在生活及学习之中,做出正确的价值判断及价值选择。其次,应充分借助专业课程的教育育人作用。在专业课程教学活动中,教师不仅需要提高学生的专业能力及综合素质,而且应以高尚的人格魅力引导学生,培养学生建立完善、高尚的人格品质。例如,高校教师在课堂教学过程,可将全国道德模范人物及事迹结合到教学内容中,通过生活中的乐于助人、见义勇为、诚实守信、孝老爱亲的案例,培养大学生的基本素质及道德水准。

3.开展社会实践活动

协同视域下的高校全方位育人,应积极引导学生开展丰富的校园文化活动,以及社会实践活动。首先,高校应为学生组织丰富多彩的校园文化活动,在学习文化知识的同时,丰富学生的课余生活内容,并培养学生的兴趣爱好,扩展学生的知识面,实现全方位教育育人的目标。高校可组织学生开展社会实践活动,如湖北科技职业学院为使学生深入了解中国农民运动,组织学生代表前往武汉革命博物馆开展实践教学活动,坚定了学生社会主义发展的信心及决心。其次,高等院校应加强与社会企业的合作交流,建立校内校外的实践培训基地。在知识经济时代背景下,对于学生的综合素质及实践能力有着更高的要求,通过社会实践活动及专业实训活动,可以锻炼学生的就业能力及创新能力,完成协同视域下的高校全方位育人目标。

4.构建良好校园文化

协同视域下的高校全方位育人,校园文化建设是关键内容。高等教育活动中,校园文化建设直接影响教育育人的质量及水平。首先,高等教育应坚持人文关怀的教育理念,构建校园专属精神文化。教育工作者及教育管理者应坚持“以生为本”的理念,在课程的设置中开设人文类选修课程,切实提高学生的人文修养及综合素质。其次,高等院校应凸显出校园文化的内涵及品位,创建出良好的校园文化环境。例如,高校可建立艺术长廊、艺术馆、美术馆等,使得学生在课余时间受到艺术环境的熏陶,提升他们的文学素质及人文能力。

结束语

高等院校教育育人是一项系统化的工程,需要借助学校、社会、个人的力量共同完成。现阶段,高等教育活动面临着多方面因素的影响,教学活动的实效性较低。因此,创新教育育人的理念及模式,积极探索新型的教育育人策略,成为高等教育改革发展的重要课题,需要高校教育工作者积极且认真对待。协同视域下的高校全方位育人机制构建,具有一定的复杂性,需要高校完善教育师资队伍的建设,并充分发挥课堂教学活动的积极作用,通过开展社会实践活动培养学生的主体意识,为社会主义建设培养出更多优秀的人才。

参考文献:

[1]石钧,肖华清.地方应用型本科高校产学研用协同育人的探索与实践——以湖北工程学院为例[J].大学教育,2018(1):144—146.

[2]曹强,王零极.地方高校与企事业单位全流程协同育人路径探索——以培养法律实践能力为视阈[J].课程教育研究,2017(17):19.

[3]方圆,张湘明,朱施琴,李雪晶.立德树人视阈下高校党代表工作室的构建路径与育人功能探索——以湖南中医药大学为例[J].成都中医药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18,20(3):53—5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