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旺斯基
摘 要:机关事业单位工作人员养老保险制度改革降低了包括高校在内的事业单位工作人员“体制内”的优越感,加剧了民族地区高校吸引和稳定高层次人才面临的困境。基于此,从深化人事制度改革、加强师德师风建设、增强民族地区高校教师职业荣誉感等方面提出加强民族地区高校师资队伍建设的对策建议。
关键词:养老保险制度;改革;民族地区高校;师资队伍建设
中图分类号:G648.1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291X(2019)23-0073-02
一、师资队伍建设对高校发展的重要意义
法国教育家埃米尔·涂尔干说:“教育的成功取决于教师,教育的不成功也取决于教师。” 有名师,方有名校。一所大学办学水平的高低主要取决于师资队伍水平的高低,一所大学育人的质量如何在相当程度上取決于师资队伍的质量。高校作为国家培养创新人才的主要基地,是否有一支强有力的教师队伍和一批拔尖创新人才、学术带头人作为智力资源,决定了学校是否能培养出高素质的创新人才。师资队伍整体素质的高低是教育教学质量优劣的决定性因素,一支高素质的教师队伍是高校办学的前提和保障。
二、民族地区高校师资队伍建设的困境
民族地区高校由于所处的地理位置、经济发展水平和自然环境等因素,决定师资队伍建设困难已成为制约学校发展的瓶颈。以笔者所在学校为例,因学校地处少数民族边远地区,经济发展相对落后、交通不便、教职工基本生活保障存在一定问题,主要体现在学校所在地医疗、基础教育条件滞后,教职工就医、子女就学等问题突出,教职工必须异地安家,教职工与配偶、子女几地分居的现象很普遍,教职工生活成本高。
虽然近年来学校为师资队伍建设做了大量工作,如为参加学历提升教育的教师报销学费并在学业完成返校工作后提供奖励、为教授和博士发放津贴等,但是教师异常流失现象仍很突出,特别是中青年教师队伍和高层次人才队伍稳定工作难度特别大,校内高层次人才培养一个流失一个的现象十分严重。经统计,近五年,笔者所在学校各类人才异常流失94人,这些人才流向都是各种条件相对优越的内地。这对一所办学规模不大的高校而言是一种不合理、不正常的人才流动,这种马太效应让民族地区师资队伍建设雪上加霜。就师资队伍补充而言,和内地高校相比,因各种条件所限,笔者所在学校在吸引优秀人才方面几乎没有明显竞争力,唯一能够吸引少部分应届毕业生的就是学校提供的“事业编制”。但如今事业单位养老保险制度改革降低了“事业编制”的优越性。
三、事业单位养老保险制度改革对民族地区高校师资队伍建设的影响
建国以来,我国机关事业单位公职人员在计划经济体制下享受国家保障制度,个人不用承担任何养老费用,在退休后可以享受相对丰厚的退休金;而企业职工必须承担缴费义务才能享受养老保险。城乡居民与之前没有任何养老保险制度可以参与相比,能缴费享受养老保险已经很幸运了[2]。于是出现了“千军万马过独木桥”无数毕业生进军行政事业单位的现象,民族地区高校也从中受益。在这种体制下,如果行政事业的单位公职人员辞去公职后因为个人养老保险义务的缺失,会出现“前功尽弃”,甚至“老无所依”现象,即使以后在企业参加养老保险,之前在行政企业单位的工作经历也不会被计入养老保险的工龄计算。由此种种,优秀人才离开行政事业单位有诸多顾虑,这在一定程度上也为民族地区高校师资队伍稳定提供了一道“保护墙”。
2015年1月,国务院印发了《机关事业单位工作人员养老保险制度改革的决定》,行政事业单位统一推行养老保险制度。这标志着我国结束了机关事业单位和企业养老保险制度及城乡居民养老保险制度“多轨制”的历史。新的机关事业单位养老保险制度要求机关事业单位公职人员实行社会统筹与个人账户相结合的基本养老保险制度,机关事业单位工作人员参照企业等城镇从业人员缴纳养老金,并发放全国统一的社会保障卡,从单位养老转向社会化养老。景天魁认为,“底线公平”为养老保险公平的构建提供了理论依据,底线及其以下部分是政府的责任,通常是法定的、强制的;底线以上部分是企业的、单位的,个人和家庭以及非政府组织也要各负其责[3]。养老保险新政一方面解决了以往机关事业单位公职人员缴费义务缺失造成的不公平现象,实现了“制度上的公平”;另一方面为不同社会群体的养老制度人才的合理流动提供了保障。新的养老保险制度可以在不同性质的单位之间实现连接,破除了人才流动的壁垒。这意味着养老保险新政下高校“公职”人员离开事业编制进入企业工作,其社会保险金额可以连续累计计算,解除了“前功尽弃”、“老无所依”的后顾之忧,为包括高校在内的事业单位人才走出去和引进来搭建了平台。
与此同时,新的养老保险制度会降低“公职人员”优越感,特别是民族地区高校教师会因环境、条件、薪酬待遇等原有劣势因素加剧这种情感落差的体验。这在一定程度上对以提供“事业编制”和“公职人员身份”为优势的少数民族地区高校而言,其师资队伍建设面临着巨大的挑战。由此可见,面对事业单位养老保险养老制度改革,民族地区高校必须重新审视师资队伍建设路径。
四、事业单位养老保险制度改革背景下民族地区高校师资队伍建设的思考
新的机关事业单位养老保险制度实行实行社会统筹和个人账户相结合,使高校公职人员的养老问题从过去的单位养老变成社会养老。高校则从之前大包大揽的“家长角色”转变为真正的“雇主”角色,这种角色的转变将大大促进高校人事制度改革[4]。
(一)深化人事制度改革
1.完善全员聘任制
2002年7月国务院发布了《关于在事业单位试行人员聘用制度的意见》,但效果不太明显。新的机关事业单位养老保险为事业单位的人员聘用制改革保驾护航。民族地区高校要以养老保险新政为契机全面深化以教师聘用制为核心的全员聘用制,构建符合现代高校制度的人力资源开发与管理体系。按照有利于实现学校发展目标、有利于师资队伍建设、有利于人才培养的原则,实施“按需设岗、合同管理、以岗定薪、岗变薪变”,建立责、权、利相统一的用人机制。强化教师的合同观念和绩效观念,增强教师的职务意识、竞争意识和履行岗位职责的意识,激发教师的工作积极性。
2.加强考核,完善教师考核评价机制
一直以来,事业单位的激励、约束、竞争、评价的有效机制不健全的问题普遍存在。以笔者所在学校为例,校内激励竞争机制尚未完全形成,教师考核的标准不够具体,存在着事实上的教师职务、职称终身制和分配制度上的平均主义,这对教师积极性的发挥有一定影响。为鼓励优秀人才脱颖而出,需要探索与工作业绩相结合、鼓励人才创新、重实绩、重贡献的高校人才价值评判新思路、新方法,使之与全员聘用制度互相结合、互相支持和互相促进。
3.推进校内人事分配制度和激励机制改革,增加教职工收入
民族地区高校与内地兄弟院校相比收入明显偏低,收入渠道单一,甚至与民族地区其他机关事业单位相比也有差距。高校教师是高级知识分子群体,当高校教师前期的人力资本投资不能得到回报、个人劳动价值不能得以体现时,就会严重影响从业者的职业认同感。这是民族地区高校人才异常流失的重要原因之一。民族地区高校要推行薪酬分配制度改革,开源节流、挖掘潜力,积极争取政策倾斜,加大投入,增加教师收入,让教师生活不窘迫,尽量让高校教师生活体面,真正做到待遇留人。进一步完善激励机制,激发教师的工作主动性和创造性。设立的优秀教师奖、教学成果奖、科研成果奖用于褒奖师德高尚、科研成果丰硕、教书育人业绩突出的教师,让优秀教师、有贡献教师获得职业成就感。
4.实施高层次人才队伍建设工程
坚持人才强校战略。当前,严重缺乏各种高水平学术、学科和技术带头人是民族地区高校师资队伍建设的瓶颈,也是制约民族地区高校发展的短板。民族地区高校要制订并实施教师培训深造等相关计划,设立进修学习专项经费,资助青年教师进入国内外高水平大学或科研机构研修学习。加强制度建设,鼓励教师攻读硕士、博士学位,鼓励教师到国外学习深造,鼓励中青年教师参加“优秀青年教师国内访问学者”相关项目。实施拔尖创新人才培养计划,重点选拔一批拔尖创新人才,通过更高层次的学习研修等方式,培养一批基础研究功底雄厚、创新能力突出的优秀拔尖创新人才。采用“学科带头人+创新团队”的模式,大力培育和锻造一批凝聚力强、学术水平高、有较强竞争力的精锐团队。积极创造条件培养一批学术水平高、教学效果突出、师德高尚的教师成为学术、学科带头人和教学骨干,真正做到事业留人。
(二)加强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
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现代人才市场要求就业者是既具备扎实的理论知识,又具有相应娴熟实践技能高层次技能型人才。为适应社会经济发展变化、适应地方区域经济的发展对应用型人才的需求,民族地区高等校应当从倚重理论教育向应用型、实践型人才培养教育转向。所以,职业教育已经不是职业院校的专利,研究性大学也是不是所有高校的合理定位[5]。但是一直以來,双师型教师队伍的建设是民族地区高校校师资队伍建设工作的难点之一。一方面,高校教师进入企业、行业学习实践技能,其技能娴熟程度不足;另一方面,企业、行业一线高层次技能型人才进入高校面临“一切从头开始”的尴尬局面。机关事业单位养老保险制度结束了养老保险制度“多轨制”的历史,为不同性质的单位间的人才合理流动提供了平台,有利于多渠道聘用企业行业一线高技能人参加盟民族地区高校师资队伍,有利于民族地区高校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
(三)加强师德师风建设,增加职业认同感
全面提高教师队伍师德水平,培养教师的职业情感和责任意识。民族地区高等学校是培养人才的地方。一方面,民族地区高校教师职业道德的培养对大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有十分重要的影响。师德就是一本活生生的教科书,“学高为师、德高为范”,它对学生的影响是悄无声息的,但力量强大、影响深远。另一方面,师德对教师本人加强职业认同感有积极影响。教师通过提升个人修养,培养崇高的师德,克服享乐主义、拜金主义,严于律己,乐于奉献,全心全意投入到教学和科研工作中。少数民族地区高校教师的培养有助于教师克服少数民族地区自然环境、经济发展水平、收入待遇等不利条件,引导教师热爱民族教育事业、安心扎根民族教育,倾心从事民族教事业,真正做到感情留人。
(四)以人为本,引导社会舆论,提升民族地区高校教师的职业荣誉感
民族地区高校担负着为民族地区培养高层次人才的重任,对少数民族地方社会、经济的发展发挥着重要作用。但因各种条件所限,和内地高校相比,民族地区高校教师面临生活、工作条件艰苦,个人成长发展空间小、成长平台低的困境;和民族地区其他行政民事业单位工作人员相比,民族地区高校教师面临压力大、收入待遇明显偏低的现实。为提升民族地区高校教师的职业荣誉感,社会舆论要呼吁全社会关注民族地区高等教育的发展,关心民族地区高校教师的成长,营造在民族地区教书光荣、知识崇高、人才宝贵的良好环境。民族地区地方政府应关心、理解、支持和尊重高校教师,尽力解决教师工作和生活中困难,为教师个人成长和发展提供平台。
结语
发展民族地区高等教育事业对提高民族地区整体人口素质和培养民族地区培养高层次人才有重要意义,也是推进民族地区经济发展的重要的基础。而师资队伍建设对高校的整体发展有至关重要的作用[6]。机关事业单养老保险制度是一把双刃剑,对民族地区高校师资队伍建设既是一种挑战也是一种发展契机。民族地区高校应该扬长避短,努力把民族地区高校建设成为优秀人才集聚发展的高地、施展才智的舞台、建功立业的沃土,为民族地区的发展做出积极贡献。
参考文献:
[1] 黄健元,刘彧美,王欢.公平视域下机关事业单位养老保险新政的功效分析[J].社会保障研究,2016,(2):19-27.
[2] 景天魁.底线公平与社会保障的柔性调节[J].社会学研究,2004,(6):32-40.
[3] 银丽萍.公办高校养老保险改革影响与对策研究——基于双轨制度分析[J].产业和科技,2016,(2):54-56.
[4] 贾文胜,梁宁森.基于校企共同体的高职院校“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J].中国高教研究,2015,(1):92-95.
[5] 温志波,段荣.论民族高等教育对于促进民族地区经济社会发展的意义[J].民族论坛,2006,(10):51-5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