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国际金融中心建设的影响与江苏应对

2019-10-24 05:32骆祖春
唯实 2019年10期
关键词:金融中心创板江苏

骆祖春

2019年1月,经国务院同意,人民银行等八部门联合印发《上海国际金融中心建设行动计划(2018-2020年)》(以下简称《行动计划》)。上海市及相关部门正在紧锣密鼓地推动该计划落地,上海国际金融中心建设进入快车道。本文研究了加快建设上海国际金融中心近中期可能的主要外部影响,相应提出了江苏的应对举措。

一、上海国际金融中心建设进入快车道

上海是全国的金融中心,金融行业的发展水平处于全国前列。目前上海已建成包括股票、货币、外汇、债券、票据、期货、黄金、保险等各类全国性金融要素市场。截至2018年末,上海的持牌金融机构达到1605家,上海金融市场成交总额达到1645.8万亿元,同比增长15.2%。在最新一期英国独立智库Z/Yen集团发布的全球金融中心指数排名中,上海位列第五。股票、债券、期货、黄金等上海金融市场国际排名显著提升,多个品种交易量位居全球前列。

2018年11月,习近平总书记视察上海,交给上海的增设上海自贸试验区新片区、在上交所设立科创板并试点注册制、实施长三角一体化发展国家战略三项新的重大任务和持续办好中国国际进口博览会,对上海国际金融中心建设提出新的更高要求,赋予新的实践内涵。

作为全力落实习近平总书记要求的重要举措,《行动计划》指出了上海国际金融中心的建设目标和建设路径,明确了战略重点和推进举措。到2020年,上海将建成“六大中心”,即全球资产管理中心,跨境投融资服务中心,金融科技中心,国际保险中心,全球人民币资产定价、支付清算中心和金融风险管理与压力测试中心。在全面落实“扩大开放100条”行动方案的基础上,上海将认真贯彻落实《行动计划》部署,明确分工,落实责任,注重从扩大对外开放、深化改革创新、集聚优势资源、增强市场功能、防控金融风险等“五个维度”持续发力,加快上海国际金融中心的建设。

二、上海国际金融中心建设近期可能对江苏的主要影响

作为上海的近邻与经济腹地,加快建设上海国际金融中心无疑会冲击与影响江苏经济发展与要素配置。主要影响体现在以下五个方面。

上海“六大中心”对江苏区域金融中心的定位产生冲击。上海“六大中心”是新时代上海国际金融中心针对自身比较优势的再定位与细化,相应的中心规划与具体举措在相继出台中,对江苏的冲击也在陆续扩散中。江苏“十三五”规划明确了推动南京、苏州等地建设区域金融中心,南京定位是“城区的‘传统金融+江北新区的‘全国科创金融中心”,苏州则是 “金融+科技”特色的金融科技中心定位。上海科创板的设立与国际金融科技中心的新定位,对南京、苏州区域金融中心的现有定位产生了冲击,导致现有定位不成立或侧重点发生转移。上海全球资产管理中心、跨境投融资服务中心、国际保险中心的定位同样也对江苏其他金融集聚区的现有定位产生冲击。

江苏地方法人机构新设立的资管(理财)公司可能落户上海。随着国家资管新规发布及逐步落实,一大批银行、保险、证券等金融机构的理财/资管子公司将陆续成立,它们将成为中国资产管理的新载体。上海将建设全球资产管理中心和财富中心列为下一步金融中心建设的发力点。上海建设全球资产管理中心将以提升资产管理的国际化水平为目标,采取以下具体措施:集聚和发展一批具有全球知名度和重要市场影响力的资产管理机构,积极争取更多银行资产管理子公司落户上海,扩大外商投资股权投资企业(QFLP )试点范围,深化合格境内有限合伙人(QDLP )试点。加快发展上海跨境资产管理业务,进一步提升上海管理全球资产的水平。江苏地方法人机构尤其是上市银行,出于在理财市场中占据先機的目的,新设立理财(资管)子公司将成为必选项,新机构落地上海不仅有金融高地优势,还有政策高地吸引力。

吸引江苏部分头部金融科技企业落户上海。金融科技是上海国际金融中心建设的重要载体,也是当前全球金融中心竞争的焦点之一。上海打造金融科技中心,以完善金融科技产业生态链为目标,具体举措主要在于:陆家嘴金融城推出“打造全球最优金融科技生态圈计划”,目标是引进和培育一批在不同细分领域处于行业龙头地位的金融科技企业,集聚金融机构金融科技专业子公司、境内外知名金融科技公司的亚太区或大中华区总部、有望成为独角兽或准独角兽的金融科技创业企业、专注金融科技领域的第三方服务机构,快速补短板,在区域内打造较为完整的金融科技产业链;加强金融中心与科创中心联动,利用上交所科创板与注册制优势,实现金融科技优势向资本优势转化,打造科创企业投贷联动示范区。江苏头部金融科技企业自然也是上海吸纳的重点对象。出于商务、金融及政策优势的考虑,江苏部分头部金融科技企业可能选择落户上海。

吸纳江苏高端金融人才入沪。上海始终将吸纳高端金融人才作为优化金融生态的核心抓手来抓,近年来推出“三类金才”的人才评选开发计划。上海将以建设国际金融人才高地为目标,拟出台新一轮政策主要内容包括:为外籍高层次人才入境和停居留提供便利,完善配套措施;充分发挥户籍政策在国内金融人才引进集聚中的激励和导向作用,健全以居住证制度为核心的国内金融人才引进政策;加强与国际金融教育培训组织合作;加强高水平、国际化的金融人才“软环境”建设,优化金融人才生活环境,妥善解决金融人才住房、医疗、教育等现实问题。上海的举措无疑会加大对全球、全国高端人才的吸引,可以预见吸纳江苏高端金融人才入沪是其中一个重要的渠道。

吸引江苏部分大企业的资金运营中心甚至总部落户上海。加快建设全球资产管理中心、人民币跨境投融资中心,进一步开展金融产品和工具创新,上海国际金融中心的市场功能会越发完善与强大,经济与金融高地效应将愈发明显。上海国际金融中心对一些大企业的吸引力越来越大,再加上其他优惠政策的推动,可以预见江苏部分大企业尤其是有全球布局的企业的资金运营中心甚至总部可能落户上海。

三、上海国际金融中心建设的江苏应对举措

江苏是上海国际金融中心天然的近辐射区域,条件得天独厚。近中期江苏可以从以下六个方面应对上海国际金融中心的冲击与变化。

借力上海国际金融中心,服务江苏经济建设大局。上海国际金融中心作为一个平台和生态中心,为周边甚至更大范围的城市提供金融枢纽、人才支撑以及其他高端服务,利用好上海的特殊优势,就能形成一股巨大的推进力量。江苏在“十三五”规划中确立了建设具有全球影响力的产业科技创新中心和建设具有国际竞争力的先进制造业基地,成为推动江苏经济转型、产业升级的重要抓手,经过三年的建设,取得了较大进展。借力上海国际金融中心,服务江苏“两个中心”建设大局,主要有三个方面:一是利用上海国际金融中心高水准的综合服务能力,提升广大企业的经营管理及国际化水平;二是利用上海自贸区的自由贸易账户、“沪港通”“沪伦通”“沪美通”渠道,打通国内外股权与债券融资的渠道,助力企业更好地“走出去”;三是借助上海的科创板,将江苏科技创新的头部企业尽快推出上市,激发更多的创新企业诞生与成长。

江苏区域金融市场需重新对标上海国际金融中心细分市场再定位。面对上海国际金融中心将建成“六大中心”定位再细化,江苏已建和在建的各类区域金融中心及金融集聚区,均应对标上海相关细分金融市场,依托自身优势和禀赋,再细化各自的发展定位,打造特色化金融产业,经过多年的探索,最终形成了各具特色的金融业定位和产业体系。面对上海科创板的诞生,南京江北新区的“全国科创金融中心”定位不再合适,当下又提出新金融、绿色金融的再定位,是否合适,有待进一步实践检验;上海金融科技中心的优势在于上证所的科创板、以张江科学城为核心的国家科学中心,以及打造有国际影响的科创中心的各项优惠政策。苏州以“金融+科技”特色的金融科技中心定位的内容较以前应该有所变化,苏州在发展VC、PE、并购基金等方面有一定基础,未来在发展产业链金融、资产管理、产业基金等空间较大。其他地方的特色金融中心及金融集聚区需结合自身产业基础、区位优势,自觉对标上海“六个中心”进行重新定位细化,发展科技金融、并购金融、文化金融、绿色金融等特色金融,形成各具特色的金融业发展格局。

规范江苏地方法人机构资管(理财)公司的设立与运营。江苏的地方法人银行,除了江苏银行的规模较大,可独自设立理财子公司外,其他地方法人银行缺乏独立设立理财子公司的条件,因为理财子公司10亿元注册资本金的门槛,会将母公司的核心一级资本充足率指标拉跌至8%以下,触碰监管标准红线。但理财子公司及上海是江苏各地方法人银行的“心头好”,如何避免它们在2016-2017年大举设立实际资金运营中心的做法死灰复燃,由多家银行联合设立理财公司,是一个现实选择,可以将上海作为机构设立地。这样既可以满足它们开展业务的目的,又符合监管的规定。

江苏金融科技产业、四板市场对接上海金融科技中心、科创板。江苏金融科技产业与上海金融科技中心的对接:一是与其应用场景创新平台的对接。按平台发展规划,作为金融科技的需求方,各类持牌金融机构将定期发布不同企业需要科技赋能的具体应用场景,寻求金融科技企业满足金融机构的科技诉求,实现规范有序的技术创新。二是参与、利用其公共研发平台。江苏金融科技企业可参与金融城的金融科技联合实验室等公共研发平台建设,采取资源互换、企业团购、政府补贴等运作机制,为金融科技企业分享金融城公共平台的计算资源、存储资源、数据资源和算法资源。三是利用其展示交流平台,推动国内外业务合作和推广。利用金融城的金融科技展示交流平台,发布企业的创新产品和技术案例,实现与资本、客户和国际知名金融机构科技企业的对接。

近年来,江苏区域性股权市场(四板市场)建设成效斐然。江苏的四板市场与上交所科创板对接的渠道与业务可能在于以下方面:一是借助上海的科创板,精心筛选有前景、辐射广的科技创新头部企业尽快推出上市,尤其是新一代信息技术、高端装备制造、新能源及节能环保、生物医药、技术服务领域等代表未来发展领域的企业,以此激发更多的创新企业诞生与成长。二是可以建设科创板的江苏科技创新企业上市培育基地,利用已有“创融江苏”路演平台和“新企點”资本市场培训学院,促进江苏科创企业与资本市场的全面对接。三是打造科创板的“江苏板块”,与科创板共享江苏四板市场平台、中小微企业资源与大量的合格投资者,在科创板建立江苏科创企业上市的绿色通道。四是引导江苏扶持科技企业的政策与科创板标准接轨。科技小巨人企业是科创板上市企业最主要来源。但目前江苏对科技小巨人的管理政策与科创板标准存在明显的不接轨,前者将主营业务收入作为小巨人企业准入的主要标准,后者强调核心技术的竞争力及发展前景,与传统企业的市值管理存在根本区别。建议改变江苏小巨人企业的认定与管理标准,对接科创板上市标准,使政府对企业的扶持更具针对性。五是江苏可探索建立科创板(产业)投资引导基金,切实引导“耐心资本”投入科创板后备企业。

使用好与加快培育现代金融人才。现代金融人才是稀缺与宝贵的。面对上海吸引高端现代金融人才的举措,江苏应出台专门的政策,营造良好的江苏高端现代金融人才发展“软环境”,最为重要的一条是要为他们的事业发展提供良好的、可预期的空间,加大“事业”留人的权重。破解上海金融业高端、国际化金融人才仍比较匮乏的困境,江苏作为支持上海建设国际金融中心的重要推手及全国金融人才培养的重镇责无旁贷。江苏应大力支持高质量金融人才的培养体系建设,对标上海交通大学上海高级金融学院、复旦大学泛海国际金融学院,可分别在南京大学、东南大学设立专门学院,并打造成国内外知名的金融人才培养的重要基地。提升南京审计大学、南京财经大学的办学质量,培养既有较高质量又有一定数量的金融人才。

做好上海国际金融中心的配套工作。现代金融与数字经济高度融合的特征,使得上海国际金融中心建设的内容更加丰富,金融机构除了商务部门之外,还有客服、呼叫、数据处理、数据存储及备份等中心,鉴于上海生产生活成本,金融机构将其后台机构搬到上海周边的低成本城市是一个明智的选择,这样就为昆山、太仓、南通等地的金融服务产业配套发展提供了广阔的发展空间。昆山花桥开发区是江苏第一个以现代服务业为主体的园区,自成立以来,吸引了谷歌体验中心、百度创新中心、前海人寿高端医养综合体等重大项目落户,引进瀚漾资本、绿地金服基金等金融服务企业92家。花桥的经验值得总结与推广。

(作者系江苏省金融研究院副院长,江苏省社会科学院研究员)

责任编辑:高 莉

猜你喜欢
金融中心创板江苏
水韵江苏
水韵江苏
金融动态:第30期全球金融中心指数概述
水韵江苏
科创板一周年
科创板已开通约270万权限账户
一图读懂科创板
包容不能鱼目混珠,勿忘科创板定位
图说江苏制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