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津友
初秋时节,在农村老家居住的表弟带着自己种的黏玉米、绿叶菜来看望我。
“拿这么多东西,累坏了吧?”我关心地问他。
“哈哈,大哥,这你就不用担心了,我开车走的是五肇路,路面特别平整,不用背不用扛,一点儿不累。”表弟一脸轻松。
听他提起“五肇路”,我的心不由得紧了一下。作为世代生活在肇源县的人,五肇路的名字听起来挺新,其实那是一条老路了——清朝乾隆元年(1736年),清廷在现在的肇源县三站镇一带开辟了一条驿路,用来传递书信、转运战略物资,以保证驻守在卜奎(今齐齐哈尔市)的黑龙江将军与驻守呼兰的副都统之间政令畅通。时隔300多年,蜿蜒崎岖的古驿路早已被平坦宽阔的五肇路覆盖。不过,在这条路上发生的许多往事,今天想起来还是令人唏嘘。
1931年,九一八事变后,日寇的铁蹄践踏了这条古路,一路烧杀抢掠,占据了黑土地上的一座座城池;一群群逃避战乱的平民在这条路上背井离乡、沿路乞讨,时有饿殍倒在路边……
在风起云涌的抗日烽火中,抗日武装一次次踏上这条古路,与日寇展开浴血奋战。1940年8月,东北抗日联军第12支队根据中共北满省委关于开展“三肇”地区工作的指示和第三路军总指挥部的部署,从安邦河后方基地出发,途经巴彦、呼兰,穿过滨洲铁路,点燃了“三肇”地区的抗日烽火。同年11月8日,日军召开肇源、肇州、肇东地区“剿匪”胜利庆祝大会,宣称已“全歼”抗联部队,“三肇”地区的“王道乐土可望实现”。当日深夜,抗联第12支队支队长徐泽民率180余人到达县城外围,在城内抗日组织的接应下,攻占了县公署、日军营房、警察署和法院,共歼灭日军14人,解除116名伪军警武装,缴获大量军需物资,然后撤出县城,极大地鼓舞了抗日军民的士气。
抗日戰争胜利后,这条古驿路成为通往解放全中国的战略要道。解放战争期间,东北民主联军从这里经过,三下江南、四保临江,此后打响了辽沈战役。
新中国成立后,为了支援国家建设,络绎不绝的运粮车、运材车、运煤车、运油车在这条古路上来往穿梭,随着上路车辆的不断增多,古驿路日渐衰老,以致不堪重负。在我的记忆中,这条仅有七八米宽的泥土路从春到秋总是泥泞不堪,生产队的马车时常陷进泥坑,需要五六匹马才能拉出来。因为交通不便,应季的瓜果蔬菜运不出去烂在地里是常事。
改革开放后,“要想富,先修路”成为广大干部群众的共识。1985年,由肇源县财政投资,将道路拓宽至10米,路基抬高了1米,铺上了柏油路面,西接肇源县城,东与肇东市相连,构成了横贯省城和本县的东西大通道。随着农用机动车的猛增,地产的瓜果、蔬菜、大米、鲜鱼从这条路上贩运出去,不但丰富了大庆、哈尔滨城市居民的餐桌,也让镇里农户的收入有了大幅提高。
2000年以后,随着“村村通”工程的实施,以这条主干道路为中心,不断向30个自然屯延伸,历经多次拓宽、加高后,上升为省级公路,成为今日的“五肇路”。外地的客商从这条路走进村里养鱼、办厂,使家乡的经济更加红火,乡镇企业日趋增多。这几年,十几家企业年创利税百万元,像表弟这样的农民也成了种植、养殖大户。
如今,这条记录着家乡历史的古路,与日新月异的新时代相连接,承载着家乡人民的美好愿景,通往更加美好的未来。
(作者单位:肇源县三站镇政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