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栩畅
企业是对外贸易的主体,优化贸易经营主体对增强外贸发展动力活力具有重要意义。本文从我国贸易经营主体发展趋势及特点出发,探讨企业参与国际贸易的动因、参与方式及阻碍因素,提出增强我国外贸发展动力活力的思路和建议。
(一)从企业性质看,外资企业是我国最大的贸易主体,民营企业是我国最大的出口主体
总体来看,我国外资企业货物贸易额占比最高,民营企业占比近几年快速提升且逼近外资企业。2005年以来,我国贸易经营主体结构的数据变化情况(见图1),外资企业目前仍为我国最大的货物贸易主体,2018年其贸易额占比为42.6%。民营企业贸易额占比近年来快速提升,2005年为15.8%,2009年超过国有企业成为第二大贸易主体,2018年升至40%,并逼近外资企业的占比。国有企业货物贸易额占比总体下降,2018年为17.4%。
民营企业保持最大出口主体地位,外资企业进口额占比最高但逐步下降。出口中,2005年民营企业货物贸易出口额占比为19.6%,其后一直保持上升趋势,2015年民营企业出口额首次超过外资企业,成为我国最大的出口经营主体。至今,民营企业已连续4年保持最大出口主体地位,2018年出口额占比升至48%。外资企业出口额占比2005年以来持续下降,2018年为41.7%。国有企业出口额占比近几年基本保持稳定,2018年为10.3%。进口中,外资企业在我国货物贸易进口额占比仍为最高,但总体呈下降趋势,2018年降至43.7%。同时期,民营企业进口占比逐步增加,2005年为11.4%,2018年为30.7%。2005年以来,国有企业进口额占比小幅下降,2018年为25.6%。
(二)从贸易方式看,民营企业是一般贸易的最大主体,外资企业是加工贸易的最大主体
一般贸易中,民营企业是最大的贸易主体和出口主体,国有企业为最大进口主体。2014年至2018年间,民营企业一般贸易额占比最高,2018年为50.3%。其中,民营企业的一般贸易出口额占比逐年提高,2018年为66.3%,为最大的一般贸易出口主体。外资企业一般贸易额占比自2016年开始下降,2018年为27.4%,仅次于民营企业。外资企业2018年一般贸易出口、出口额占比分别为22.6%和32.7%,为我国第二大的一般贸易出口主体,且与民营企业并列为第二大的一般贸易进口主体。国有企业一般贸易额占比呈先降后升的态势,2018年为22.3%,为我国第三大的一般贸易经营主体。同时,国有企业是我国一般贸易的最大进口主体,2018年一般贸易进口额占比为34.6%。
加工贸易中,外资企业是最大的经营主体,同时也是最大的出口和进口主体。2014年至2018年,外资企业加工贸易额在我国加工贸易额中的占比一直保持在81%左右,2018年为81.3%。外资企业也分别是我国最大的加工贸易出口主体和进口主体,2018年出口额占比为82%,进口额占比为80.1%。民营企业是我国第二大的加工贸易经营主体,且自2015年以来占比逐步提升,2018年为13.8%。国有企业是我国第三大加工贸易经营主体,2018年为4.9%。
(三)从主体规模看,大型企业是最大的出口主体,中小企业是成长最快的贸易主体
我国大型企业保持最大出口主体地位,且全球竞争力提升。从规模角度,贸易经营主体可分为大企业和中小(微)企业①。目前,大企业仍占全球贸易额的绝大多数,WTO的报告显示即使在中小企业发展相对活跃的发达国家,中小企业数量占出口商的78%,但中小企业出口额占比仅为34%。我国对外贸易发展与全球贸易有相似之处,大企业长期以来都是我国最大的贸易主体,且其全球竞争力不断提升。
我国中小企业对外贸易迅速发展,未来有望成为最大的贸易主体。跨境电子商务等是我国中小企业参与全球贸易的重要途径,近几年发展速度大幅高于贸易总体增速。根据商务部数据,2018年通过海关跨境电子商务管理平台零售进口额总额达到1347亿元,增长50%。随着数字化经济的发展,产业组织形态、贸易方式均会进一步发生变化,未来中小企业将会成为最大的贸易主体。根据阿里研究院的预测,2046年80%的全球贸易将由中小企业或者个人主导。
企业参与国际贸易的动因是通过扩大市场实现规模经济,从而最大化利润。在理论中,该动因的实现是国内外形成一體化市场,但在实践中存在的贸易壁垒等增加贸易成本,阻碍企业参与国际贸易。
(一)动因分析
国际经济学理论中,企业参与对外贸易的动因在于实现规模经济。企业进入国际市场后,市场规模扩大,企业可通过扩大生产降低平均成本,实现规模经济,提高生产效率。在提供相同或差异不大的产品时,那些低效率、高成本的企业在国际市场的激烈竞争中会被淘汰,而高效率、低成本的企业则会扩大市场份额、获取更多的利润,因此会提高行业整体的生产效率。在理论中,企业参与国际贸易的前提是国内外形成了一体化的市场,各种要素可以自由流动。但在实际中,却存在贸易成本,如关税和非关税壁垒等,阻碍企业参与国际贸易。同时,企业如果自身竞争力不高,也难以在国际市场的激烈竞争中生存。
(二)参与方式
企业的规模、参与国际贸易的方式、企业性质等,都决定着企业所面临的贸易障碍和成本的不同,其中企业规模是主要因素之一。
大型企业参与国际贸易的方式以直接贸易和构建全球价值链为主。直接贸易方面,大型企业通过直接将产品销售给境外和境外产业链环节,发生国际贸易。大型企业还可通过对外直接投资构建全球价值链,更好地实现利润最大化。由于贸易障碍等因素阻碍人力、资金等要素的跨境自由流动,大型企业一般会通过在境外投资降低贸易成本,在更大范围内配置资源以提高生产效率。
中小企业参与国际贸易的方式以直接贸易、间接贸易和跨境电商方式为主。根据WTO的研究,中小企业参与国际贸易的方式以三类为主。直接贸易是中小企业将产品直接出口给外国经销商、消费者或者是位于境外的产业链下游。间接贸易是企业间接参与国际贸易和全球价值链,将产品出售给位于境内制造出口产品的企业。跨境电商是中小企业通过跨境电商平台,在信息技术发展的促进下参与国际贸易。
(三)阻碍因素
WTO等机构主要采取调查问卷的形式了解各国企业所面临的贸易障碍和成本,本部分的研究综合发达经济体及发展中经济体经验。
从发达国家经验来看,运输物流成本、外国监管等是企业普遍面临的较大贸易障碍。根据美国国际贸易委员会对企业参与国际贸易的调查,不论是制造业还是服务业,中小企业面临的贸易障碍都高于大企业,且两类企业在服务业中的贸易障碍差距大于制造业。以制造业为例,大企业面临的贸易障碍前3位分别为运输成本、外国管制、外国市场偏好当地产品;中小企业面临的贸易障碍前3位分别为找不到外国合作伙伴、运输成本、外国市场偏好当地产品。从进入美国市场的角度,欧盟企业认为面临的贸易阻碍主要为卫生和植物检疫措施、技术贸易壁垒措施、边境程序等。
发展中国家中,企业的贸易障碍集中在海关程序、运输成本等方面,不同规模企业所面临的贸易障碍也存在较大差异。发展中国家贸易障碍的研究相对发达国家更缺全面的统计或调查,因此本部分基于WTO对发展中国家参与全球价值链的研究资料。发展中国家企业所面临的贸易障碍主要集中在边境措施、国内基础设施、投资环境等领域,特别是对大企业而言。中小企业则在以下领域面临更大的贸易阻碍:外国市场运作的信息有限,特别是获得出口分销渠道和海外顾客方面;生产标准和认可程序成本较高,特别是对外国监管要求的了解不足;不熟悉和繁琐的海关及其他机构程序;获得融资困难和缓慢的支付机制。
基于上文的研究,应从提高企业竞争力、降低贸易成本、扩大国际市场三个方面着手,促进贸易经营主体的优化、激发贸易主体动力活力,同时通过加强基础服务做好支撑。
(一)培育贸易主体,提高全球竞争力
企业为在更大的市场中实现规模经济,有动力参与全球贸易,但是更大的市场也意味着更激烈的竞争。企业首先要确保自身能够在全球市场中存活下来,才能进一步做大做强。因此,优化贸易经营主体的核心就是培育具有全球竞争力的贸易主体。
一是继续支持企业培育自主知识产权、自主品牌、自主营销渠道等综合竞争能力,提升产品和服务的附加值。支持企业加大研发投入,掌握核心技术,特别是在新一轮科技和产业革命中可能的技术爆发点,在新的贸易增量领域把握先机。鼓励外贸企业创立自主品牌,提升我国自主品牌的知名度。通过建立和优化境外展示中心、分拨中心、批发市场和零售网点等,建立和扩大自主营销和服务渠道。二是鼓励各类主体提升竞争能力,增强协同效应。支持民营企业做大做强,增强“以大带小”作用,提升全产业链的竞争能力。优化国有企业考评机制,给予民营企业产品和服务更多发展机遇,带动民营企业技术、设备、原料等的发展。提高利用外资质量,支持外资研发中心、高端生产线等落地,促进与我国高校等研究机构的技术合作。加快我国加工贸易转型升级,鼓励企业提升在所处环节的不可替代性,向上游或下游的高附加值环节攀升。
(二)降低贸易成本,促进企业参与国际贸易
贸易成本是阻碍企业参与国际贸易的障碍因素,贸易成本降低能使更多的企业能够通过参与国际贸易,实现提高生产率、最大化利润的目标。
一是进一步优化投资环境、提升基础设施建设水平。进一步扩大开放,合理扩大市场准入范围、降低门槛。优化营商环境,提高政府效率和服务质量。深化国内金融市场改革和创新,解决融资难融资贵问题。推进国内贸易便利化措施,减少通关成本。在基础设施建设方面,补足薄弱环节,提高运输能力和效率,降低运输成本。二是构建高水平的自由贸易区体系,提高资源配置效率。近年来贸易壁垒的重心已转向非关税措施,阻碍全球市场一体化的发展。应从国内发展需求、国际规则变化趋势等出发,研究和确定我国自贸区体系的建立思路,构建高水平自贸区网络,进一步破除市场间障碍,降低企业贸易成本,提高资源配置效率。三是加强跨境电子商务、外贸综合服务等新业态的发展,促进中小企业参与对外贸易。民营企业已是我国最大的出口主体,且民营企业以中小企业为主。随着信息通信技术的革新,市场主体将能以更便捷、更低廉的方式进入全球市场。应进一步支持跨境电子商务、外贸综合服务、市场采购等新业态的发展。同时探索支持扩大中小企业参与服务贸易的方式,助力我国服务贸易的发展。
(三)鼓励企业开拓市场,扩大国际市场边界和深度
企业在更大的市场中,能够实现规模经济,从而提高经营效益。企业国际化一般沿着建立经销机构、生产基地、扩大产能的路径,深扎国际市場。建议继续支持企业通过“一带一路”等扩大国际市场边界,同时通过“走出去”等方式带动对外贸易。
一是稳步推进“一带一路”建设和国际产能合作,带动我国产品、技术、标准、服务出口。以共商共建共享精神为指导,遵循市场导向和国际惯例,发挥企业主体作用和政府引导作用,继续稳步推进“一带一路”建设和国际产能合作。打造示范产业合作平台和重大项目,不断优化合作方式和运作方式,将“一带一路”走深走实。二是支持企业理性“走出去”,引领构建以我国大企业为核心的全球价值链。我国部分大企业已具备“走出去”的实力,且对于降低生产成本、扩大市场或提升技术水平等有现实的战略发展需求,可从构建区域价值链开始,引领构建以我国大企业为核心的全球价值链,实现通过“走出去”扩大出口、增强企业综合实力、产业转型升级等目标。有重点地支持企业理性“走出去”,加大体制机制创新,提升“走出去”的质量。
(四)优化贸易主体监测和服务体系,增强基础支撑
增强外贸发展动力活力还需要依靠基础服务支撑,特别是加强贸易主体监测、贸易和投资风险提示及利益保障、提升企业抗风险能力等基础性工作。
一是加强贸易主体监测,了解贸易主体经营情况及对外贸易和投资情况。目前,贸易主体的监测统计暂无更为细致的公开数据,应增强对贸易主体的监测,完善基本数据的统计范围和分类,并定期对贸易主体的详细情况进行调查,整合不同部门对外贸易和投资数据,及时了解和掌握贸易主体基本情况以及诉求,为政策制定提供更坚实的基础。二是做好对外贸易和投资风险提示,支持企业提高抗风险能力。应做好贸易和投资国家的基本风险预警和防范工作,充分发挥我国在当地的使领馆、金融机构等作用,帮助企业了解相关风险。鼓励企业在投资前通过当地专业咨询和服务机构,详尽了解投资和项目风险,保障自身在贸易和投资中的合法权益。同时,支持企业通过多元化经营、多市场拓展、技术能力提升等提高分散风险和抗风险能力,对于对外贸易和投资中的可能风险做好防范预案,保障技术和供应链的安全。
注:
①因暂时没有从主体规模角度统计的官方公开数据,本部分的分析主要基于对中小企业的模糊定义和替代数据
(作者为中国宏观经济研究院外经所助理研究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