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雪峰
(常州纺织服装职业技术学院 江苏常州 213164)
随着职业教育的不断推进和深入,职业教育理念与方法的研究也更加多元化,其中对实践教学体系的设计与实践成为研究的重点和难点。实践教学体系通常包括实践教学内容、实践教学保障平台、实践教学的质量评价等。实践证明,基于校企联合的实践教学体系是高职院校全面而深入地开展产教融合人才培养模式的重要途径[1]。
而现代学徒制较之校企合作更加深入,使岗位教育与学校教育相结合,获得参加工作的实践技能关键能力;通过与产业、行业、企业接轨,兼顾企业长远利益与职业院校人才培养定位,实现职业教育的五个对接。世界各国探索的人才培养模式对推动我国利用现代学徒制培养高职人才产生了积极意义。然而由于政策不完善、技术支撑框架等深层次问题需要进一步探索解决,尤其是基于现代学徒制的高职人才培养模式框架下的实践教学体系的研究有限。
以常州纺织服装职业技术学院纺织品设计专业(以下简称常纺纺设专业)为例,基于现代学徒制的培养模式,提出从实践教学主体(学生、教师)、实践教学内容(技能)、实践教学实施(上课)、实践教学成果(作品)角度出发,使学生教师与学徒师傅角色融合、实践技能学习与企业生产互通、学校上课与企业上岗对接、设计作品与直接产品转换,形成“四合一”的实践教学新体系,进一步探索高职院校现代学徒制人才培养模式。
实践教学在高职院校纺织专业人才培养过程中占有突出的地位,但在实际运行和操作过程中存在一些问题,主要包括[2]:
1)在实践教学中,更多地注重知识与单一技能的传授,忽略了学生职业态度、责任意识等职业素养的渗透。向学生传达不同的纺织企业文化,让其知晓工艺员和业务员等不同的岗位要求等,将有利于学生未来的职业发展。
2)学校本位教育与企业对技能型人才需求的错位,使产教融合不够深入。即实践教学课程内容与企业岗位需求对接有偏差,比如实践项目很少来源于企业生产任务;实践技能训练与企业技能要求存在差距,学生接触智能化纺织车间的操控与生产管理的机会较少。
3)实践教学的组织方式过于单一,如何更好地实现“设计→调整→反馈→优化”的闭圈教学值得深思,比如学生只是单纯地模仿操作,学生的主动思考和教师反馈过程的设计都有待研究。
4)教师更多来自院校毕业生,整体缺乏企业经验,对产业情况不够了解,部分纺织教学设备陈旧过时,多半只起到演示、试作的功能,不能满足后续的企业生产操作技术需求。
究其根本原因是校企合作范围有限、深度不够,导致当前职业教育中校企合作层次低、实训实习效果不理想,学生就业后的专业对口率低,企业对学生的再学习能力、责任心等方面不太满意。2019年初,国家就深化职业教育改革提出了《国家职业教育改革实施方案》,其中对职业教育的实践性课时、双师型教师、产教融合企业与实训基地等提出了明确的指标要求,凸显了与此相关的实践教学地位的重要性。基于现代学徒制的校企协同育人,创新实践教学体系正是对多元化人才培养的有效探索[2]。
1)行业形势分析。纺织行业作为传统的支柱产业和重要的民生产业,处于转型升级的关键阶段,将以智能制造为手段,打通纺织全产业链、生产制造关键环节的数据流,实现纺织行业劳动生产率、生产柔性的大幅提升,以及产品质量、资源能耗的改善,推动我国纺织行业向高端发展。因此,以传统的教学模式培养学生已经不能适应现代纺织业的发展需要[3]。
2)构建理念。现代学徒制是学校与企业合作实施“以师带徒”、强化实践教学的一种人才培养模式,符合实践教学改革的根本初衷[4]。要在原有的实践教学框架基础上,改变传统的学校为主、企业为辅的实践教学环节,构建学校教育和企业主导相结合的实践教学平台。从实践教学主体即学生和教师、实践教学内容即专业实践技能、实践教学实施即教与学环节、实践教学结果即取得的成果或作品这四个角度出发,提出将学生教师与学徒师傅、实践技能学习与企业生产、学校上课与企业上岗、设计作品与直接产品的角色转换和相互融合,构建“四合一”高职纺织专业实践教学新框架。
3)“四合一”实践教学框架的搭建。高职人才培养提出了“五个对接”,在深入理解这一概念基础上,搭建高职院校纺织专业的实践教学内容、组织形式等框架,通过“以师带徒”的现代学徒制为突破口,提出了“学校+企业”并行的校企实践教学组织形式,将两种身份的实践教学主体、两个体系的校企实践教学内容、两种标准的校企实践教学实施、两种考核的校企实践教学成果,这四个方面以点带面,合四为一,构建适应产业需求、校企深度融合的高职院校纺织专业实践教学的新框架。
现代学徒制模式的实践教学除了要结合专业的特点、人才培养的定位,还要在整个产业环境这一背景下去构建和实施。目前中国纺织工业已成为世界规模最大、产业链最完整的工业体系,是全球纺织品第一大生产国和出口国。产业结构的调整,给传统产业发展带来了机遇和挑战。所以纺织类人才的培养要适应新形势,既要满足纺织产业链长、工序复杂的特点,又要突出关键的职业能力,以满足行业企业对纺织专业人才的多元化需求。
综上所述,以常纺纺设专业为例,剖析在现代学徒制模式下,高职纺织类专业的实践教学中学校与企业对接的具体做法。图1为现代学徒制下实践教学“四合一”校企对接示意图。“四合一”理念中的“四”即实践教学主体、实践教学内容、实践教学实施、实践教学成果,“一”即形成纺织专业的职业综合能力培养的目标,即四个实践教学要素通过现代学徒制的实施,形成纺织类人才职业综合能力培养这一根本目标。
图1 现代学徒制下实践教学“四合一”校企对接思路
如图所示,根据现代学徒制双元制的特点,学校和企业要并行参与人才培养,将职业能力通过学校、企业两个不同环境的培养加以实现,通过学校上课,以逐层递进的方式培养学生的实践基础技能、实践单项技能、实践综合技能。而纺织类人才的职业基础能力、职业专业能力、职业综合能力是遵循“岗位认知—岗位适应—顶岗工作”这一规律,通过企业的全程参与来实现的。
围绕上述能力培养这一目标,将学校上课培养的各种实践能力与企业上岗要求的各种岗位能力相互融通,通过实践教学的四个要素加以实施。第一要素实践教学主体承担着双重身份,在学校作为学生接受教师的技能传授,而在企业作为学徒接受师傅的指导。第二、第三要素的实践教学内容(实践技能、企业生产)与实践教学实施(学校上课、企业上岗)是核心,因此实践训练项目要紧随产业发展升级,满足企业岗位要求,以企业的生产流程为蓝本组织实践教学的实施,实现校企之间无缝对接。最后通过第四要素实践教学成果(设计作品、直接成品)来完成学生的实践能力蜕变,有效拓宽职业的视野。
4)实践教学课程的实施方式。基于现代学徒制制订的人才培养方案,要从满足企业用人需求角度出发,使学生具备扎实的专业基础和实用的岗位技能,因此企业在人才培养过程中要切实参与,形成“企业+学校”的双主体育人模式。
如表1所示为现代学徒制下纺织品设计专业实践教学课程体系,第一学期是学生的专业认知阶段,属于体验期,学生通过企业的1周参观学习,明确了专业的目标,然后在熟悉本专业的基础知识和技能后进入校外实训基地认识实习1周,达到认知—理论—实践的过程。第三学期采取的是阶梯式的职业技能训练方式,即过渡阶段,学生在校内实训基地掌握基本的专业核心技能后到企业进行8周的跟岗实习,在企业导师的指导下从事设计、工艺等辅助性的工作,实地了解企业车间生产。
现代学徒制下组织的实践教学内容包含基础性实验、单项实训、综合实训、毕业顶岗实习,应该做好以下几个方面的整合与衔接,即实践教学内容与专业知识的有效衔接;学校实践课程标准与企业职业技能标准的对接;学校实践内容与企业技能要求的对接;学校实践教材与企业实践指导书对接,通过整合优化企业全程参与的专业实验、实训、实习教学内容和过程,形成双轨并行的校企实践教学环节结构。
另外实践教学主体突出了“双身份、双导师”制,“双身份”是指学习的主体既是学生又是学徒,“双导师”是学校内部专业教师与企业资深技术人员的导师制[5]。学生的角色身份转换和适应企业很重要,要在每个技能训练阶段适时调整学生进入企业的时间,并在专业认知时安排学生进入企业,从而明确未来职业目标,激发学生的专业热爱度。校内外导师在实践环节上完整的指导很关键,校内技能点的训练和校外上岗技能的要求尽量吻合。
表1 现代学徒制下纺织品设计专业实践教学课程的实施
高职院校人才培养输出的出发点和落脚点是技术技能型人才,因此具备良好的实践学习能力尤为重要,重点要设计实践教学的内容,并组织有效实施,同时充分开发利用校内外实践教学平台,使实践教学的各个环节实现了校企协同创新、有效对接,使纺织专业的职业技能从单项技能—综合技能—岗位技能的逐层学习与实践。
基于学校教育、企业参与培养的“四合一”为特点的高职院校现代学徒制人才培养模式,改变了传统人才培养模式下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方式。在满足企业岗位需求、符合教学规律的角度下,将现代学徒制下的实践教学校企对接方式及实践教学内容重新设置与序化,建立合理的培养过程,推动企业深度参与,开发产教融合的教学资源,从而不断丰富提升专业内涵,充分发挥校企双方各自的优势,立体化、差别化培养高素质高技能型人才,全面提高学生的岗位实践和迁移能力,为高职院校现代学徒制人才培养模式提供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