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北省人民医院 肿瘤五科,河北 石家庄 050051)
关键字: 乳腺肿瘤;超声检查,多普勒,彩色;免疫组织化学
哺乳期乳腺癌是指产后1年内确诊的原发性乳腺癌。因其发病率低、发病年龄的特殊性,易被临床误诊。本文对就诊初期多次被误诊为乳腺炎的1例哺乳期乳腺癌进行报道,旨在提高医生对本病的认识,开阔诊断思维,避免或减少误诊。
女性患者,26岁,2018年4月(产后2个月)发现左侧乳房肿块,大小约2 cm×3 cm,无其他伴随症状。既往史及家族史无特殊。2次就诊于当地医院,均考虑乳腺炎,给予抗炎治疗,未见好转。患者自行催乳4次后出现乳房红肿、刺痛,乳头凹陷。2018年6月26日于河北省人民医院再次就诊时查体:左侧乳房肿大,乳头内陷,无溢液,左乳橘皮样改变范围约8 cm×8 cm,左乳外上象限距乳头2 cm可触及约5 cm×4 cm×3 cm肿块,质硬,表面不光滑,边界欠清,活动度欠佳。左侧腋窝及左锁骨上可触及肿大淋巴结,大小分别为2 cm×1 cm×1 cm、4 cm×3 cm,均质硬,表面不光滑,边界欠清,活动差,与周围组织粘连。彩超示:左侧乳腺腺体层可见约10 cm×9 cm×4 cm低-无回声团,边界欠清,内可见血流信号,BI-RADS-4类。右腋下融合淋巴结约12 cm×6 cm ;左腋下融合淋巴结约 20 cm×8 cm。免疫组织化学示:雌激素受体(-)、孕激素受体(-)、人表皮生长因子受体 -2(-)、P120(+)、CK34βE12(+)、P53(-)、CK5/6(+)、E-cadherin(+)、表皮生长因子受体(+)及Ki-67(70%+)。进一步行针吸活检病理:乳腺浸润性导管癌。2018年7月2日行左侧乳腺癌改良根治术。术中腺体层探及约12 cm×10 cm×6 cm 肿块,边界不清,质硬,向下侵犯胸大肌(见图1、2)。术后诊断:左侧乳腺浸润性导管癌术后Ⅲc期(pT4N3M0)。术后积极化放疗,并联合抗血管生成治疗,仍很快出现肺转移,病情进展迅速,术后3个月死于呼吸衰竭,总生存期约7个月。
图1 病理切片(HE×100)
图2 术后组织标本
哺乳期乳腺癌发病率仅占所有乳腺癌的0.5%~3.8%,确诊延迟约3~15个月[1-2]。该患者从发病到最终确诊用时3个月余,分析误诊原因:①发病率低,医生及患者容易将此时期乳房的异常归结为生理改变;②发病隐匿,临床表现不典型,加之哺乳期乳腺体积增大,小叶腺管增多增粗,易掩盖病情,造成误诊。哺乳期乳腺癌发病率低,误诊率高,病理类型多为人表皮生长因子受体-2阴性,治疗困难,预后差,早期确诊并积极治疗,对预后尤为重要[3-4]。所以,应加强乳腺自查知识宣教,对于哺乳期乳房肿块不能掉以轻心,发现异常及早就医,进行必要检查。医师要对哺乳期肿块提高警惕,始终保有肿瘤意识,对可疑肿块应及早行针吸细胞活检,病理确诊,避免延误病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