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纳梦月 图/贾翔
狂欢花脸节
7月15日至19日,在文山壮族苗族自治州举办的“融媒体+民族团结进步——全国民族媒体云南行”活动取得了圆满成功。
本次活动由国家民委文化宣传司指导,云南省民族宗教委与民族画报社主办,文山州民族宗教委和今日民族杂志社承办。邀请到了《民族画报》、人民网、新华网、《广西民族报》《云南信息报》《民族时报》、学习强国、抖音、今日头条等,来自全国各地的20余家新闻单位和新媒体平台,以及全省16个州市民族宗教部门代表,云南民族大学民族团结进步研究院等单位近百人参加。
活动期间,嘉宾们在文山市参观考察了文山日报社融媒体中心、文山广播电视台融媒体中心、文山市融媒体中心,全面了解近年来文山州广泛利用融媒体建设发展,助力民族团结进步创建工作开展情况以及所取得的成果,并举行了专题研讨会;在西畴县参观了“三光”片区石漠化治理、老黑箐村民族团结示范村建设情况;在丘北县探访了普者黑景区仙人洞村民族团结进步创建活动“进企业”“进景区”“进村寨”工作,还参与了“花脸节”的“融媒体+民族节庆”报道。
通过组织深入实地一线、贴近百姓身边的观摩走访,激发了大量的新闻作品,取得了不俗的宣传效果,生动地体现了“全媒融合,创新传播”的意义。
5天时间,1州3县市,20余家省内外媒体,350余篇新闻报道,《人民日报》二版中心位置亮相,云南网首页大图推荐,英文、泰文多语种对外发声,文图、视频、音频报道齐“刷屏”,各媒体平台掀起“文山热”……可以说,“全国民族媒体云南行”活动本身,就是一次对“融媒体+民族团结进步”的成功实践。
“新意迭出”无疑是本次活动的关键词之一。
7月16日上午,在文山日报社融媒体指挥中心的显示大屏前,前方记者不但能清晰流畅地发回实时报道,还能通过全媒体智慧报道系统与后方编辑部进行现场连线和互动。文山州在“融媒体+民族团结进步”工作中的特色、亮点,让参观嘉宾纷纷点赞。据介绍,自2018年试点启动县级融媒体中心建设,目前,文山州八县(市)融媒体中心已全部挂牌成立,通过主动变革、大胆创新、全面融合,实现了传统媒体与新媒体的有机融合。
《广西民族报》记者梁晴就惊讶于文山州这个集“革命老区、少数民族地区、边疆地区、山区、贫困地区、原战区”为一体的自治州,在媒体融合方面的探索和成效。“传播手段、报道形式、融合方式上都非常鲜活,短视频、抖音的运用比较有创意,民族节庆方面的报道也做得很有特色。”她称赞到。
新意不仅体现在观摩集中,更体现在活动交流中。其中,16日下午举行的“融媒体+民族团结进步”主题研讨会上,13家媒体、单位的代表围绕“如何在融媒体语境下讲好民族团结进步故事”进行了主旨发言和案例分享,现场“干货”与“金句”齐飞,让人收获良多。
现摘录部分如下:
张亚兵(新华网云南频道综合部主任)
一是融媒体产品要有新度,民族团结宣传报道中更要在“新技术、新创意、新视界”上发力;二是融媒体产品要有精度,民族团结融媒体产品更要注重内容精练和制作精致,实现量变到质变;三是融媒体产品要有广度,民族团结融媒体产品更要善于综合运用文图音视等元素,实现传播广和受众广;四是融媒体产品要有深度,民族团结融媒体产品更要在内容的深度挖掘和尺度掌控上下功夫。
王菁(今日民族杂志社社长助理、新媒体中心主任)
在融媒体+民族团结进步宣传方面,应与民族宗教工作部门深度合作,激活单元细胞,贯通讯息血脉。例如“城市民族”网及微信公众号,采取了“职能部门主办、新闻单位运维、官方网站支持、全系统共同参与”的模式,形成“网、微、刊、报、群”多媒体跨平台的宣传互动格局,推动了全省城市民族工作信息的无缝对接。
王曼(喜马拉雅云南区运营总监)
在民族文化的传播方面,可以结合本土民族文化底蕴,建立“民族团结有声故事库”,通过“互联网+民族团结”服务,推动民族团结融媒体发展。也可以通过“耳朵阅读”的新方式,建设群众身边的“有声图书馆”,让民族团结文化进社区、进景区、进村寨、进企业,优选民族文化内容,投放到距离用户最近的地方。
在西畴,在丘北,“西畴精神”被文山人民用汗水和智慧写在了大地的变迁里,融进了生活的改变中:石漠荒山化身无垠绿野,贫穷渔村嬗变成远近闻名的首富村,小众的花脸节发展成多民族融融和乐的东方狂欢节……这些成功实践,正是文山州乃至云南省民族团结进步工作开展的深度体现。
7月17日,“全国民族媒体云南行”走进西畴,参观考察“三光”片区石漠化治理、石漠化展览馆、老黑箐村。站在“三光”村观景台上,远眺脚下一望无垠的绿野,让人难以相信曾经这里是一片石漠。一路上,媒体团成员手中的相机、手机几乎没有停下来过。
西畴县兴街镇“三光”片区昔日因“树林被砍光、水土流失光、姑娘全跑光”而得名“三光”片区,经过近30年艰苦卓绝的石漠化治理,这片曾经被外国专家断言为“基本失去人类居住条件”的石头窝已经变成了“干部清明、群众精明、前途光明”的“三明”片区。
7月18日,在丘北普者黑仙人洞村,这里结合当地实际,探索“民族团结+旅游”发展模式,促进各民族“共同团结奋斗,共同繁荣发展”带来的蜕变,让人深感叹服。
曾经的仙人洞是一个贫困落后的彝族撒尼人聚居村寨,祖祖辈辈靠打渔为生,因村民在青黄不接的时候背着口袋外出借粮,被人称为“口袋村”。如今走进这座彝族村寨,外墙土黄色的民居错落有致却风格统一。仙人洞村村小组长范成元介绍:“这里旅游业起步较早,村民们自发建洋房修旅馆,后来慢慢就遭遇了瓶颈。所以我们反思总结,开展了民居改造,请专家对民居从内到外重新设计,全部推倒旧房。推倒的不是一座座房子,而是陈旧的观念。如今你们看到的仙人洞,才是真正撒尼人寨子的样貌。”
俯瞰西畴“三光”,荒漠变绿野
破旧立新、转型升级给仙人洞村的旅游业发展带来了质的飞跃。2018年末,仙人洞村196户彝族群众的年人均纯收入从20多年前的不足300元增长到了4万余元,全村经济总收入4000多万元,成为当地名副其实的“首富村”。
“从西畴到丘北,文山人民‘实干、苦干、创新干’的精神非常鼓舞人心。”来自福建省民族与宗教研究所宗教研究室的活动嘉宾高静为所见所闻翘起大拇指,感叹浸润于文山各个角落里“西畴精神”的时代力量。
本次活动围绕“融媒体+”的主题颇下功夫。
专门为“融媒体+民族团结进步——全国民族媒体云南行”开发的小程序,集纳了整个活动的日程安排、通知、新闻、图片、资讯等。只要一部手机,每个嘉宾都能随时随地了解活动进程和观摩地点资料。同时,活动期间的相关新闻报道、图片及视频等内容也会在小程序内及时更新,真正体现着新兴媒介的便利性。
此外,参加活动的媒体嘉宾们也全情投入到“融媒体+”的实践中。
记者们白天参观、晚上写稿,用自己的所看、所感、所想传递着文山大地上的发展变化。《民族团结进步创建云南经验中的“文山特色”》《20余家民族媒体走进文山共话“融媒体+民族团结”发展》《西畴“网红”李华明的成名“路”》等一篇篇重头稿件在人民日报、人民网、新华网、中国新闻网、云南网、中国网、凤凰网、今日头条、学习强国云南学习平台及广西民族报、贵州民族报、今日民族、民族时报等网站、平台、报刊上高密度刊播、推送。参与活动的各家媒体充分利用融媒体优势,用文字和镜头、用新媒体等各类平台快速地向外界展示着文山秀丽的风光、独特的民族风情、丰富的民族文化。
这种全方位、多视角、形式丰富的媒体融合宣传尝试,为云南省“融媒体+”民族团结进步工作提供了行之有效的新思路、新平台。
融媒体,融通的是民族情感。本次“融媒体+民族团结进步——全国民族媒体云南行”活动投射出的新意、深度和亮点,正是近年来,云南省民族宗教委主动顺应传统媒体与新兴媒体融合发展的趋势,把“融媒体+”作为推动民族工作的重要抓手,积极利用融媒体为民族团结进步事业服务,把民族团结进步创建新成果好故事,向更广泛、更基层的领域进行有效传播的实践创新和工作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