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珊珊??路文亮
摘要:虚实相生这一中国传统文艺理论中的概念和艺术手法,不仅在中国绘画、诗词领域得到普遍运用,也在影视意境营造中发挥着重要作用。本文从三个角度分析了虚实相生在影视意境营造中的运用,希望能对强化国产电影的中国风格起到有益作用。
关键词:虚实相生;影视;意境
虚实相生作为中国传统艺术理论中的一个重要范畴,颇得艺术理论家的重视,研究者普遍认为这是意境的结构特征。实境即诗、画中直接呈现的特定艺术形象或符号;而虚境则是由特定形象在幻想、联想、想象中生成的形象。意境就是由这主客体的相互交融,由二者相互生发而最终形成的。那么,这种虚实相生的意境生成机制在影视意境的营造中应该如何运用呢?本文将从三个方面对此进行分析。
一、被摄物之实与镜头语言之虚
在影视话域中,被摄物包括景、物、人、事四种要素,他们都是可见的物质现实的存在。在拍攝之前,这些要素都已经存在于摄影机之前,因此,我们把它们称为“实”。而在拍摄和后期制作时,影视创作者们通过镜头、画面构图、光线影调、运动方式、色调、蒙太奇等,使物质现实层面的诸物变成画面上的影像。这些镜头语言并不直接表现出它们自身的存在,而是通过被拍摄实物体现出来。因此我们称他们为“虚”。虽然需不可见,但它们使被摄物在原有的客观实在之上加入了创作者们的主观色彩,成为带有一定的感情倾向的银幕影像。例如,在影片《红高粱》的最后,“我爷爷”带领一群造酒的伙计,带着酒坛子炸了鬼子汽车之后,人物和汽车都变成了浓重的剪影,而辉煌的耀眼的阳光则将那一片战场的庄严壮烈渲染的十分到位,使感动和悲壮的情绪强烈地冲入观众的心里,实现了象外之意的表达效果。
二、画面中的实与虚
虚实相生的结构可以产生于画面构图中和布局中,也就是画面中景、物、人、事等实体与画面空白之处所形成之虚实相生。实体形象由空白之虚而升华,而超越,从具象走向抽象,从有限变成无限,使“境生于象外”“无画处皆成妙境”。例如,在电影《图雅的婚事》中,多次出现图雅走在一条连接大漠与大漠的道路上的画面,这条路是图雅每日劳作的必经之路。在这一场景的构图中,无尽荒漠和虚无天际将画面一分为二,图中呈现出大片空白,但这些空白不仅表现出图雅生存环境的恶劣,更让观众体味到了图雅内心的茫然、艰辛和无助。
三、空镜头
影视中的空镜头指的是画面中不出现与剧情相关人物的镜头。由于其主要内容是自然景物或客观物件,因而又被称作景物镜头。所谓“一切景语皆情语”,在诗词中,写景是创造意境的结构性元素,它能够与抒情构成灵活的虚实相生的结构,为意境的创造提供特定的视点、情境。而空镜头则是影视中特有的写景方式,与包含人物运动的一般场景相比,它更有利于传达剧中人物情绪,渲染气氛,营造意境。尤其当选取意象含义丰富的特定空镜头,与人物画面相互衔接衬托时,可造就意境的浑融,如李少红版电视剧《红楼梦》中的“黛玉秋夜抚琴”一幕,窗外的秋风秋雨、打湿的窗棂形成秋风秋雨图,书案上的古琴、哀婉的琴声与黛玉形成美人抚琴图,这两幅动态的图景互相映衬,不知是黛玉的琴声因秋风秋雨而倍显哀婉?还是秋风秋雨为琴声所动,更显得凄凉?总之二者相互融合,传达出生命无常、物是人非的惆怅。
四、结语
意境是中国特有的概念,影视中意境的呈现是突出国产电影的民族风格的一个重要方面。作为意境创造的重要生成机制,虚实相生在影视营造中的作用同样不可小觑。本文分别从电影影像特性、画面结构和蒙太奇组接三个层面探论了影视意境营造中虚实相生机制的具体运行,即是为了增加影视利用意境实现中国风格影视独特性的可能。在探索中国电影独特风格的道路上,我们仍需更多努力。
参考文献:
[1]刘书亮.中国电影意境论[M].北京:中国传媒大学出版社,2018.
[2]王德胜.意境:虚实相生的审美创造——宗白华艺术意境观略论[J].文艺争鸣,2011(15):15-19.
作者简介:宋珊珊,女,籍贯陕西省西安市,硕士研究生,西北工业大学,研究方向为艺术学;路文亮,女,籍贯陕西省西安市,硕士研究生,西北工业大学,研究方向为艺术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