节目单的史料意义和史学价值

2019-10-23 09:12王倩
人民音乐 2019年9期
关键词:工部局大戏院节目单

者于2013年在上海音乐学院做访问学者期间,由上海交响乐团资料室提供,整理了1940年5月到1946年5月上海工部局管弦乐队在兰心大戏院、大光明电影院等地上演的262份节目单,此外还有1929年10月到1946年5月有中国人参与演出的节目单46份。节目单作为一种特殊史料具有实证性意义,它的年月日铭刻了历史的印记;它的演奏、演唱曲目和指挥同时证实了中国近代音乐的发展轨迹。因此,尽管关于梅百器和兰心大戏院有不少著作和论文论述,但节目单毕竟有着不可替代的史料作用,为史学研究提供宝贵的历史记忆。

似乎是一种历史巧合,节目单中第一场是1929年10月22日上海工部局管弦乐队举行的星期交响音乐会,指挥:梅百器;小提琴演奏:马思聪;曲目:莫扎特《降E大调小提琴协奏曲》。这是时年17岁的“音乐神童”马思聪从巴黎音乐院学习回国在香港、广州、南京、上海等地第一次举办系列小提琴独奏音乐会中的一场,引起乐坛的“轰动”;最后一份节目单是1946年5月12日下午在兰心大戏院由马思聪指挥,演出贝多芬《科里奥兰序曲》,马思聪《F大调小提琴协奏曲》(小提琴独奏:马思宏)以及德沃夏克《e小调第五交响曲》。两场音乐会相隔仅17年时间却反映了中国近代音乐的迅速发展,速度之快令人惊叹。

中国作品和中国音乐家演出的不完全统计

上海工部局乐队的服务对象和听众以外侨为主,所有的节目单都是英文版的,但并不妨碍梅百器对中国音乐的热心扶持,从节目单中可以看出,中国音乐家开始参与到交响乐创作和演出中来,作曲家、演奏(唱)家开始出现在兰心大戏院的节目单中。

首先是中国作曲家的管弦乐创作。从节目单里不难发现,黄自1929年在美国耶鲁大学创作的交响序曲《怀旧》在毕业音乐会首演后,1930年11月23日上海工部局管弦乐队在大光明戏院随即演出了这部作品,梅百器担任指挥。演出取得巨大成功,萧友梅在《申报》发表评论说:“中国人的乐队作品,这是第一次在外国人主持的管弦乐队里得到公开演奏的机会。相信如果一国之内简直没有乐队作品的创作,那么,谁也承认这是一国的奇耻大辱。不意今番竞得睹黄今吾君的《怀旧》曲,我十余年的渴望,现在变成事实了……年富力强的黄君,初次的试作即得这样的成绩,将来的造就不是未可限量吗?”①马思聪的创作和演出已如前述,梅百器还以合作演出方式帮助与提携了一批我国青年音乐家,如卫仲乐(琵琶、古琴)、沈雅琴(钢琴)、王人艺(小提琴)、戴粹伦(小提琴)、胡然(男高音)、黄友葵(女高音)、王文玉(女高音)、夏国瓊(钢琴)、赵梅伯(男高音)、李惟宁(钢琴)、吴乐懿(钢琴)、斯义桂(男低音)、林侨(钢琴)、廖玉玑(小提琴)等,使许多在“国立音专”和上海的演艺界青年优秀音乐表演人才脱颖而出。梅百器甚至亲自教授过沈雅琴、杨嘉仁、林俊卿、吴乐懿、周广仁、董光光、傅聪等中国学生。②1935年10月20日,在兰心大戏院由梅百器指挥,王人艺演奏维尼亚夫斯基《d小调第二小提琴协奏曲》;1936年在大光明大戏院由上海雅乐合唱团演出海顿清唱剧《创世记》,胡然、黄友葵担任独唱;1940年8月24日,梅百器指挥,吴乐懿演出了格里格《a小调钢琴协奏曲》和柴科夫斯基、法雅、西贝柳斯等作曲家的作品;1941年5月24日,梅百器指挥,吴乐懿演奏柴科夫斯基《罗密欧与朱丽叶》序曲、拉赫玛尼诺夫《d小调第一钢琴协奏曲》等。1938年10月和1940年8月31日,梅百器两度指挥了赵梅伯的独唱音乐会。1941年2月23日,梅百器指挥卫仲乐二胡独奏交响诗和二胡小曲与小型交响乐队音乐会,这是我国近代史上首次由上海工部局管弦乐队协奏演出的民族器乐作品音乐会。1944年9月13日在兰心大戏院举办歌剧《茶花女》音乐会,由高芝兰等演出。由于节目单年代跨度不完整,其中许多中国音乐家的演出未能列入。因此,梅百器对中国音乐的贡献,需要进一步搜集资料,做出更加客观的评价。但其将一生的指挥业绩奉献给中国近代音乐事业的精神,令人钦佩。

管弦乐作品在上海演出的地点和形式

1920至1940年代是中国交响音乐创作刚刚起步的阶段,能够称得上与西方经典交响音乐作品相媲美的作品是很匮乏的。梅百器曾表述:“如果不能产生好的作曲家,中国音乐是很难在世界上有其地位的。”{3}

20世纪三四十年代的上海是一个特殊情境下的时代,当时的上海由一个国际租界、一个法租界和两个中国辖区组成,在总人口三百万人中就有十万外国人。如此密度,上海拥有一支由各国音乐家组成的管弦乐队便不奇怪了。自1919年开始由意大利人梅百器(Mario Paci)担任指挥,乐队演出的重心开始由管乐队转向交响乐。工部局乐队举行定期的冬夏两季星期音乐会、交响音乐会、室内音乐会等,通常冬季始于每年10月,终于翌年5月。笔者整理了1940年5月21号开始的春季室内乐音乐会开始到1946年5月12号第26场交响音乐会截止的262份节目单,其中在兰心大戏院上演的交响乐有173场,复兴公园43场,中山公园19场,法国公园10场周末音乐会以及17场在其他场所的演出。由此看出,蘭心大戏院不仅是当时上海租界文化生活的主要演出场所,而且与工部局乐队有着密切的联系。节目单中1940年5月12号春季室内乐音乐会的第一场,主题是纪念柴科夫斯基1840—1940专场音乐会。这张节目单全部演奏柴科夫斯基的作品,演奏形式包括弦乐四重奏、钢琴独奏、声乐独唱、三重奏。整场演出的阵容非常强大,包括意籍第一小提琴富华,俄籍钢琴家扎哈罗夫、哈夫斯基,俄籍大提琴家乌里施泰因,俄籍男低音歌唱家苏石林等人;演奏了柴科夫斯基经典的钢琴曲《F大调回旋曲》《D大调弦乐四重奏》《a小调三重奏》以及五首独唱曲。1936年4月14日,贝多芬《第九交响曲》在上海大光明戏院演出,工部局乐队吸收了当地职业和业余的演奏家,乐队扩充到64人,合唱队人数为150人,其中有在上海各国侨民合唱团体和国立音专学生。这不仅是“贝九”的中国首演,如此规模当时在世界上也是罕见的。最后一张节目单是1946年5月21日在兰心大戏院上演的第26场交响专场音乐会,这时乐队名称已经更名为“上海市政府交响乐团”,指挥是马思聪。

通过表格加以说明:以1940年5月—1942年5月节目

单为例:

对比1940年到1942年的76份节目单以及1919年到1927年的节目单,笔者发现,20世纪40年代这支乐队演奏的作品涉及到从文艺复兴时期一直到20世纪音乐,作曲家基本贯穿整个欧洲音乐史的各个流派,梅百器对于多种不同流派及演奏风格的作品都能驾轻熟的演绎。从作品的演奏数量上来看,浪漫派作品数量最多,德奥时期作品占据主要节目单位置。可以看出,梅百器最为偏爱贝多芬的作品,他执棒的交响音乐会中通常以贝多芬的序曲开场,贝多芬的九部交响曲都在节目单中全部出现过,而且会选用不同的形式,如:“三B”(巴赫、贝多芬、勃拉姆斯)作品专场,贝多芬主题等。俄国民族乐派格林卡、鲍罗丁、穆索尔斯基、里姆斯基-科萨柯夫、柴科夫斯基、卡林尼科夫、伊波里托夫-伊凡诺夫等人的演出率也非常高,其中又以柴科夫斯基最多,几乎涵盖了他的交响曲、歌剧、芭蕾舞配乐、序曲、钢琴协奏曲等大部分作品形式。

20世纪音乐也承担了较大的比重。1941年4月13日在兰心大戏院举行的交响音乐会中匈牙利作曲家柯达伊《匈牙利诗篇》首演大获成功,同年10月19日的交响音乐会中柯达伊的《哈里·亚诺什》组曲也举办了上海首演,这都是在交响乐作品中具有匈牙利民族风格的代表曲目。1941年1月19日由梅百器指挥、富华小提琴独奏,法雅的《愛情魔法师》首次出现在节目单中,此后法雅的《魔法师之恋》《三角帽》等共演出过三次、此外,李椰悌、拉赫玛尼诺夫、斯特拉文斯基、理查德·施特劳斯等人的作品在兰心大戏院上演频率也很高。能够定期上演如此难度的现代作品,说明上海工部局管弦乐队不愧为远东第一水准的管弦乐队。其上演曲目与世界音乐发展的同步进行,也反映了中国近代音乐所具有的国际视野。

除了西方作品在上海与世界同步流行,中国作曲家在世界获得大奖的曲目在节目单中也有体现。1942年6月30日在兰心大戏院上演的定期交响乐音乐会节目单中有江文也的《台湾舞曲》,之后在1943年的4月18日还有江文也《主题变奏引子》的首演。

中国表演艺术家与工部局乐队的精彩合作

上海工部局管弦乐队在其发展过程中逐渐意识到融入中国社会的重要性,尤其是与中国音乐家建立了长期、稳定的交往。在这个过程中,乐队直接或间接地为中国专业音乐的发展起了推动作用。中国观众逐渐对上海工部局管弦乐队体现的价值表示认同,而乐队也通过与中国社会各领域的交往与合作扩大了自身的影响力与知名度。

从1929年10月22日马思聪受邀工部局乐队开始到1946年5月30日,共有46份节目单上出现了中国音乐家的身影,其中包括声乐专场15场、钢琴独奏20场、小提琴独奏4场还有中国民乐演奏家参与的3场等。如果说20世纪30年代中国演奏(唱)家开始参与到了工部局乐队演出的话,那么20世纪40年代中国音乐作品也逐渐成为其演出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并且以独奏、独唱者靓艳纷呈,各现芬芳。

除了与工部局乐队同台演奏的先行者马思聪外,值得一提的还有首位与工部局乐队合作的钢琴演奏家沈雅琴(Mary shen),1934年8月25日在中山公园,由梅百器指挥,沈雅琴完成了浪漫主义时期四位作曲家的作品,分别是格里格《a小调钢琴协奏曲》,圣-桑斯的《奥弗涅狂想曲》,肖邦的两首《序曲》和两首《即兴曲》,李斯特钢琴组曲《旅行岁月》第三集《威尼斯与拿波里》中的三首,其演奏水平可见一斑。她与工部局乐队合作了四次,1939年4月30日举行的室内音乐会节目单中,她演奏了德彪西的钢琴组曲,这是华人钢琴家在上海演奏印象派作品的最早记录之一。

吴乐懿是1937年开始在上海工部局管弦乐队节目单中出现频率最高的中国钢琴家,年仅18岁的吴乐懿于1937年与梅百器在兰心大戏院合作演出了格里格《a小调钢琴协奏曲》之后,便成为与乐团合作频率最高的演奏家。1937年到1943年间,她参与的钢琴协奏曲专场就有10场之多。1941年到1943年短短两年多,她就曾6次登上兰心大戏院的舞台,并且演奏舒曼《a小调协奏曲》、李斯特《E大调第一钢琴协奏曲》、柴科夫斯基《b小调第一钢琴协奏曲》等作品。这些演出为她积累了广泛的曲目量,此后她一直作为演奏家活跃在艺术舞台上,曾经在南京、北京、天津、武汉、广州、重庆等地以及印尼、法国、捷克、芬兰等国家举办过个人独奏音乐会。除了演奏家,她还是上海音乐学院著名的教授,为我国的钢琴教育事业发展镌刻了不朽的业绩。

1937年1月24日,夏国琼在兰心大戏院与工部局管弦乐队合作演出李斯特《匈牙利狂想曲》,获得巨大成功。早在前一天上海《大公报》就以“工部局乐队邀夏国琼女士演奏名曲”为题发表人物特写。演出次日,《大公报》这样评价夏国琼的演出:“工部局乐队昨天下午举行的第十五次星期音乐会,可算是乐队本身历史上值得纪念的一节,因为这次的演奏,打破了狭小的国度成见,而请了两位中国女音乐家来参加唱、奏,无论在哪一方面说,都是值得我们称誉。……”{4}作为最早与工部局乐队合作的中国人之一,这次演出有着非凡意义。夏国琼、吴乐懿等开启了一个新的钢琴时代。

通过梳理节目单中上海工部局管弦乐队的演出,可以发现梅百器执棒下乐团发展的几个阶段:1.1919年接任指挥后是由管乐队向交响乐队的“开拓期”;2.1923年演出“贝九”开始进入“辉煌期”;3.1943年举行“告别音乐会”起跨入“过渡期”;4.1945年更名为“上海市政府交响乐团”开始大量演出中国作曲家、演奏家甚至中国作品,节目单也开始出现英文和中文两个版本,已是“转折期”。1945年11月18日梅百器指挥格里格的《a小调钢琴协奏曲》,担任独奏的是他的中国学生董光光,下半场是百人歌队与全体乐团演唱中、美、英、苏、法等国的国歌以及张昊作词作曲的《民主胜利》。11月25日由梅百器指挥了贝多芬和里姆斯基-科萨科夫的《西班牙随想曲》等作品,标志着梅百器时代的结束。

结  语

从上述节目单中留给我们什么样的历史体会和心得呢?以兰心大戏院为主要演出场所,以工部局管弦乐队为媒介,以梅百器为核心的20世纪上半叶,为中国近代音乐的发展带来了巨大变化,并影响到了中国当代专业音乐教育和音乐家的成长之路。西方管弦乐作品在沪租界的传播发展为我国交响乐的发展奠定了基础,从最初的外国音乐家演奏西方作品到中国人参与到乐队演奏,再到乐队逐渐加入中国的作曲家、演奏家,甚至外国人创作具有中国元素的管弦乐作品,对那段历史做出恰如其分的总结,对研究东西方音乐文化的交替发展有着重要的意义。梅百器对中国音乐文化非常关注。青主曾讲:“……在十年之内,如果实事求是地把它经营,很可以组织成一副中国乐队,用中国的乐器,在一个中国乐师的指挥下,演奏中国的音乐。”“中国人要怎样才可以了解西方的音乐……,西方的音乐自是一种最高的文化成就。谁要了解西方音乐,必需走进西方的文化生活里面去。”{5}今天读来依然有着一种忠告的意义。

{1}{3} 萧友梅《黄今吾的〈怀旧曲〉》,《申报》1930年11月18日。

{2} 笙龄《梅百器功过试析》,《乐览》(月刊)第46期,台湾交响乐团2003年4月出版,第7—15页。

{4} 满新颖《勿忘我——探寻中国女钢琴家夏国琼早年的艺术足迹》,《钢琴艺术》2011年第6期。

{5} 青主《论中国的音乐——给上海交响乐队指挥Mario Paci 的一封公开的信》,《乐艺》第一卷五期,1931年4月。

王倩  青岛大学音乐学院讲师

(责任编辑   荣英涛)

猜你喜欢
工部局大戏院节目单
1937年上海公共租界增捐风波述论
到底谁先唱
上海大戏院三月“重生”
70多岁上海大戏院改建
话剧《惊梦》
近代上海公共租界筑路中的利益协调
抗战时期上海的“煤荒”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