吴平
前不久,堂哥平贵把我拉进一个微信群,说有人找我。进了群,才知道是老家吴冲的事。
领头人是发义。比我年长六岁,论辈分,我喊他叔,这些年他在北京给人盖房子,据说混得不错。
上个世纪九十年代初开始,不少吴冲人就出去做生意,挣了钱,盖房的盖房,买车的买车。那个时候,在我们老家怀宁,吴冲算得上是“先富起来”的代表。
同样让吴冲出名的,还有饱受外村人诟病的村路。几十年过去了,通往吴冲村民组的那条唯一的机耕路依然是老样子。用外村人的话说,碰到下雨天,吴冲“连个嫁妆都抬不进去”。
父辈们也曾几次试图组织修路,但因为种种原因都没有成功。
发义叔介绍,这次是村民自发集资修路。分两部分,一部分是从孙老屋路口修到吴冲村民组,大约两公里,设计双车道,比村村通公路还要宽出不少;另一部分就是村里每家每户之间铺上水泥路,实现户户通,同时,需要车位的人家可以统一建造车位。至于资金方面,经过前期统计,除了村镇给予的一些物资支持,以及已经确定的少数几笔数目较大的个人捐款,全村平均每人大约还要捐款1100元。
我提出了异议:修路是大事,更是好事。但既然是捐款,就不应规定金额。若是定了金额,那就只能算是摊派。
第二天,春松打我电话。他和我一樣,都是父辈就放弃村里土地迁出户口的所谓公家人。他问我,你捐没?我说,还没呢。他便在电话里吞吞吐吐地和我商量:像我们这种情况其实可以不捐的,等哪一天老家拆迁了或者有什么其他好事了,村里人难道还会带我们分一杯羹?
我想了想,说,路修好了,我们都还有个老家回,一旦路荒了,我们就连根在哪都找不到了。
春松在电话里一阵沉默,追了一句:不行咱们就少捐点,捐2000?春松退伍后安置在镇上的纸厂,没干几年厂子就倒了,这些年自己在街上开了个日用品小店,儿子大学毕业后也还没有找到工作,境况的确一般。
老妈说,春松担子重,捐2000说的过去,我们不可以,我们家五口人5500块钱一分也不能少。老爸抠门了一辈子,这次他想都没想,也对我说:我好歹是个退休教师,你也是个上班的人,我们少捐了不好看的。
我赶紧打款。第二天,微信群里公布了第一批捐款信息。不少人鼓掌点赞,几个急性子的人在下面提议:是不是考虑在群里公布一下还没有捐款的人员名单?
我私信堂哥平贵:公布未捐人员名单不妥的,毕竟是捐款,是捐款就得自愿,不能急,慢慢来。
后来,事情的进展比想象的顺利得多,除了远迁贵阳的一户没有联系方式,吴冲的家家户户都捐了款,最多的两万,最少的也有两千,总金额达一百九十万元。
端午前,村路修通。老爸在电话里兴奋地说,我回去看了,路修得漂亮,很宽,你没有看见,那条新修的水泥路啊,从孙老屋背后开始,就像一根粗白的大树根,一路绵延到吴冲村头,然后分叉蜿蜒,像一条条银蛇游进了每一家的院子。漂亮,漂亮啊。
老爸在高河中学教了40年的数学,我第一次发现他说话这么文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