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质谱是现今分析测试技术当中的重要类型,在实际应用中具有分析速度快、灵敏度高以及特异性高等优势,在临床医学、食品检验以及药物筛选等方面具有较为广泛的影响。在本文中,将就高分辨质谱快速检测人体尿液中常见毒品进行一定的研究。
关键词:高分辨质谱;人体尿液;常见毒品;检测
中图分类号:R446.12;O657.6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4379-(2019)26-0140-02
作者简介:张远(1987-),女,汉族,江苏无锡人,本科,无锡中诚司法鉴定所,司法鉴定人助理。
在我国社会技术水平不断提升的过程中,分析测试研究工作也不断发展,并逐渐发展到了环境样品、食品药品以及生物制品等领域,在样品检测中具有了更多的待测物质,对检测技术的发展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其中,基于质谱技术的快速检测技术在应用中能够同时检测不同理化性质化合物,能够有效缩短样品检测周期。在人体尿液中常见毒品检测中也具有较高的应用价值,需要做好该技术的检测应用研究。
毒品是我国管制的能够使人形成瘾癖的精神以及麻醉药品,常见的毒品包括有海洛因、鸦片以及冰毒等等。为了能够更好的进行毒品控制,做好毒品检测十分关键。在不断的研究与发展中,人体毒品检测的方式也发生了较大的变化。开始阶段,所使用的方式主要包括有氣相色谱法、液相色谱法以及免疫测试法等,在实际应用中假药性率高且具有较低的灵敏度,而在不断的研究中,气质串联质谱法得到了研发,该方式具有较强的抗干扰能力以及高灵敏度,在碰撞的过程中能够形成二级碎片,避免出现假阳性样品等情况,能够获得更为准确的检测结果,也是目前经常应用到的毒品检测方式。而对于气质量方式来说,需要能够在水解尿液后对其进行衍生化处理,在样品处理中存在较为繁琐的情况,无法对日常检测工作需求进行满足。在本研究当中,对超高效液相色谱高分辨质谱技术进行应用,对毒品进行快速的筛查确认。具体来说,应用高准确保留时间以及质量数作为筛选目标的鉴定标准,应用同位素丰度对比实现鉴定结果。在实际处理中,高分辨率质谱获得的数据能够对近似质量数产生的干扰进行降低,对假阳性可能进行减降低,能够在对复杂前处理过程进行避免的基础上应用高准确度、高分辨率质量数扫描试验待测样品,在实际应用中具有定量准确、分析快速以及干扰能力强的特点,能够对毒品分析领域的确证以及快速检测要求较好的满足。
这是实际检测工作当中的一项重点工作内容。具体来说,其主要任务有:第一,分辨率。在高分辨率质谱中,将对一级质谱精确质量数进行提取,在同保留时间结合的基础上对模拟同位素丰度比进行组成,以此完成定性以及定量工作。在该种情况下,对适合的分辨率进行选择则成为了保证检测准确性的关键性内容。在试验当中,对17500、35000、70000情况下的提取离子色谱进行研究,在试验当中发现,在70000条件下,干扰物质同目标物具有完全基线分离的特点,能够对基质干扰情况进行有效的去除,在离子色谱图的提取方面具有完整以及清晰的特征,能够以更为准确的方式定量定性处理。在该种情况下,以70000为质谱分辨率进行检测则成为了较优的选择;第二,扫描方式。在空白的样品中对5种不同类型毒品的标准溶液进行添加,在正、负离子模式中对不同化合物的质谱响应进行考察。可以发现,在正离子模式下,5种毒品都表现出了较强的响应,根据该情况,则在正离子模式下开展定型定量分析工作。具体来说,通过质谱分辨率70000下一级质谱进行全扫描,对其保留时间进行比较,同时包括有待测物的理论值以及实测值等,在给出元素应用的情况下对同位素丰度比进行给出,以此在不需要二级扫描的情况下对其定性方面的要求进行满足。同时,因一级质谱的分辨率为70000,在该情况下采集数据时,在获得的谱图方面即能够对基质干扰进行有效的去除,对完整、清晰的离子色谱图进行提取,能够较好的对定量要求进行满足。之后,在不同浓度水平当中开展空白样品回收试验,在不同浓度水平下,以重复的方式试验6次,对平均的精密度以及回收率进行测定,获得的数据如下表1所示:
在检测工作当中,质谱技术因其分析速度快、灵敏度高以及特异性强等优势的存在,在分析检测技术当中占据重要的地位。在上文中,我们对高分辨质谱快速检测人体尿液中常见毒品进行了一定的研究,获得了较好的检测结果。在未来工作中,也需要能够在此基础上进一步做好技术研究工作,在不断拓宽技术应用范围的情况下使其在多领域中更好地发挥作用。
[ 参 考 文 献 ]
[1]高慧,邢燕,汪洋,宋金枝,王旭.固相萃取-高效液相色谱-荧光法测定人体尿液中单胺类神经递质[J].中国测试,2017(02).
[2]郑春辰,张丽颖,都述虎.高灵敏性表面增强拉曼散射传感器的构建及其用于人体尿液中痕量甲醛的快速检测[J].南京医科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7(07).
[3]鲁业明,孙鹏,梁帮宏,刘志,李兵,陈云明.人体尿液中痕量铀的高分辨电感耦合等离子体质谱测定方法研究[J].中国辐射卫生,2017(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