常书侦
上個世纪七十年代以前,乡间有首儿歌唱道:“小小子儿,坐门墩儿。哭着嚷着要媳妇儿。要媳妇儿干嘛?点灯,说话,做鞋做袜。”
那时,徜徉在乡村街头,路过各家门口,都会看到门两侧大小不等、图案不一的箱子形状和抱鼓形状的门墩儿。吃饭时间,有孩子把门墩儿当作小饭桌在上面吃饭,旁边蹲着一条小花狗,眼巴巴地等待着孩子掉下的饭食。还有的孩子把门墩儿当作操作台,在上面捏泥人、泥猪、泥狗、泥猴子。有时还把门墩儿当成学习的桌子,在上面做作业或翻看小人书。
想起门墩儿想起家,家中住着老妈妈。冰冷的石头一旦与家联系在了一起,便有了温度和亲切感,并生发出一缕缕乡愁,让离家在外的游子多了一份念想。
石头门墩儿,由石匠雕刻而成。冀中平原农家的门墩儿,大多出自冀西山区。石匠按照门墩儿所需石料的要求,首先选好采料的“石窝”。把大得如牛、小得如猴的石料撬出石窝后,便开始在就地搭建的简易作坊里,凿刻石碾、石磨或门墩儿、砘子、蒜臼等,品种多样。门墩儿的雏样出来后,就开始仔细打磨,并在上面刻画吉祥图案。
有道是:“家家有门墩儿,户户福临门。”这些吉祥图案,借助庄稼、草木、动物、水果、菜蔬等农家最亲近的东西,利用汉语谐音,赋予门墩儿美好寓意,充分表达了人们对幸福生活的向往与追求。门墩儿上多刻有五只蝙蝠,寓意五福临门;喜鹊登梅,寓意喜上眉梢;谷穗、花瓶、鹌鹑合成一组,寓意岁岁平安;莲花与鲤鱼组合,象征连年有余;大白菜,寓意发百财;咧嘴大石榴,寓意多子多福。如此等等。当然,也有直接用文字表达意愿的,譬如:左边门墩儿上刻“福”字,右边门墩儿上刻“寿”字。这些寓意美好的图案和文字,深受人们欢迎并被广泛接受和流传。
石件凿刻完工后,石匠就会赶上笨重的牛车,拉上它们下山到平原上的集市出售。凡打算翻盖新宅的户主,就会到石匠那里挑拣如意的门墩儿。有如意的,就将门墩儿搬上自家的独轮车推回去。没有如意的,就和石匠订货,约定门墩儿的尺寸、图案、价格和交货时间。买卖门墩儿,成为当时农村集市上不可或缺的一道风景。
门墩儿有着悠久的历史,它集雕刻、美术、书法于一体,形成一种独特的石头文化,在人民大众中有着深厚的感情基础。但社会在发展,时代在进步,如今,随着新农村建设步伐的不断加快,老、旧、破的民宅几乎在一夜之间消失无踪,取而代之的是高大、宽敞、明亮、舒适的瓦房和楼房。新的格局、新的建筑、新式门口,致使风光了一千多年的门墩儿没有了用武之地,不得不退出历史舞台。当走在乡间的新房新楼之间,偶尔会发现一两处因主人长期在外而尚未顾得上翻新的老宅子,大门口的门墩儿,似在无言地诉说着时光的流逝和人间沧桑,让人有被历史闪了一下腰的感觉。
门墩儿,承载着历代人浓得化不开的情感,它必将被永远镌刻在人们美好的记忆之中,正是:小小门墩系乡愁,涓涓亲情心中流。昔日岁月难忘怀,更喜今朝笑语稠。
(编辑 紫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