赵林
鱼雷是一种有推进能力、在水下移动攻击舰船吃水线以下船身和潜艇等平台的打击武器。随着军事科技的不断进步,鱼雷也在不断发展。在可以预见的未来,鱼雷仍将在海战中发挥重要作用。
鱼雷发展之初是为反舰作战而设计的,战斗部装药较多,因而鱼雷直径往往以533毫米或者610毫米为主流。但是,这些重型鱼雷无法有效对付在浅海活动的柴电潜艇。轻型鱼雷的设计目标,就是打击水深在50~100米左右浅水区内活动的常规潜艇。轻型鱼雷又称“短鱼雷”,是指直径为324毫米左右的鱼雷,这种鱼雷体积小、重量轻,是水面舰艇、固定翼反潜机、反潜直升机等搭载的主力反潜武器之一。
324毫米的轻型鱼雷总重通常不超过300千克,战斗部内的装药总量只有50千克左右。现代一些轻型鱼雷的“空心聚能”结构战斗部,爆炸后产生的金属射流可以轻易地在潜艇上炸出一个直径10厘米左右、贯通双层壳体的窟窿,给潜艇带来严重的损伤。同时,由于轻型鱼雷重量较轻,在水下的机动性能非常好,可以在水下灵活改变航行路线,为追踪潜艇带来了显著优势。
MK46型鱼雷
MU90鱼雷是目前轻型鱼雷领域的佼佼者
五联装533毫米鱼雷发射管
MK46型鱼雷是美国从冷战运用至今的第三代主力轻型鱼雷,也是世界最早采用数字式电子计算机的热动力型自导鱼雷。它采用模块化舱段结构,主要由4个舱段组成,分别为雷顶段、战雷头、控制舱和动力装置舱。雷顶段内安装了主(被)动联合声自导装置,作用距离为1400~1500米。动力舱内的燃气发动机采用奥托Ⅱ型液体混合推进燃料,推进效率有很大提升,燃料生成的燃气不仅能推动鱼雷前进,还用作鱼雷制导系统的能源。鱼雷航速为40千米/小时,最大射程为11千米。目前,美军正在采取更换新式导引头等升级措施,将MK46型鱼雷升级为在浅海探测能力更强、拥有变速能力的MK54型鱼雷。
法国、意大利等国共同研制的MU90鱼雷是目前轻型鱼雷领域的佼佼者。与采用热动力推进的MK系列鱼雷相比,MU90采取的是电动推进方式,它采用的德国永磁电动机能够通过脉冲转换来自行调节电机速度,实现鱼雷的无级变速,适应不同的作战环境和要求。同时,MU90鱼雷还拥有90度垂直下潜的能力,能够在大深度条件下灵活攻击深水区域活动的潜艇。
凭借着独特的浅水环境作战优势,轻型鱼雷依然是反潜战场上的主力兵器之一。当前,世界各主要军事强国的轻型鱼雷正朝着“同时在浅海和深海进行反潜作战”的方向发展。为此,改进动力系统、导引系统,强化战斗部杀伤能力和抗干扰能力等,依然是各国轻型鱼雷研制过程中的重要课题。
重型鱼雷又称“长鱼雷”,重量大、航程远,战斗部威力也相对较大,直径通常在533毫米以上。从第一次世界大战至今,重型鱼雷一直是潜艇的主力作战武器,在海面之下的战场上发挥着重要作用。
早期的重型鱼雷都是无自导的近程直航鱼雷,单发鱼雷的命中概率较低。为了确保命中率,潜艇必须占领有利发射阵位,在較近的距离上进行几条鱼雷齐射。随着水面舰艇在航速、机动性和声呐探测等方面性能的显著提升,直航鱼雷已经很难满足现代潜艇的作战需要。1943年,德国海军率先研制成功了被动声自导鱼雷,开启了鱼雷发展的新时代。战后以美国为代表的西方国家开始重点研究鱼雷的制导系统,研制出了具有主动声自导能力的鱼雷制导头。
声自导系统让鱼雷拥有了自主追踪的能力,但声自导也存在局限性,现代的重型鱼雷采用线导系统和尾流跟随技术来弥补声自导的不足。拖着控制电缆或光纤的重型鱼雷在抗干扰能力上有了显著提升,尾流跟随技术则是通过探测舰船螺旋桨所产生的细微气泡或波浪轨迹进行制导。
现代重型鱼雷的动力系统分为热动力和电动力两种。热动力鱼雷以燃料为能源,航速高、航程远,但噪音大,航迹明显导致隐蔽性差等,特别是其航行深度受水压影响较大,不适合在大深度环境下使用。美国的MK48型、俄罗斯的53-65型和瑞典的TP2000型鱼雷采用的均为热动力系统。
电动力鱼雷采用电池组作为鱼雷的主要能源。虽然电动力鱼雷推进功率要弱于热动力鱼雷,航速和航程也稍显逊色,但电动力鱼雷航行时噪音低、无航迹,航行过程中电池重量不变,使得鱼雷稳定性较强。电动鱼雷的技术难点在于性能可靠的海水电池,1988年,铝氧化银海水电池研制成功,并应用于法国的海鳝以及意大利的黑鲨重型鱼雷,使电动力鱼雷的航程和航速有了明显提高。
由于重型鱼雷通常是由潜艇的鱼雷发射管发射,鱼雷的最大发射深度决定了潜艇的最大攻击深度,因而各国海军对重型鱼雷在大深度条件下发射的要求很高。目前,主流重型鱼雷发射的最大深度在水下300米左右。
重型鱼雷的一大发展方向是能够同水下网络进行通信,使得鱼雷不仅可从潜艇上发射,也可以从无人水下运载器发射,这可使潜艇不用以身犯险就能完成对舰船的打击任务。
随着现代军事科技的不断进步,潜艇在机动性、隐蔽性、攻击距离等方面的性能日益提升,轻型鱼雷和重型鱼雷在应对新一代潜艇时性能不足,反潜形势趋于严峻。为了使水面舰艇拥有远程打击潜艇的能力,各国海军开始将导弹火箭技术与现代鱼雷技术相结合,打造出了全新的反潜利器——火箭助飞鱼雷。
美国的阿斯洛克反潜导弹
波塞冬核鱼雷不仅弹头是核弹头,连动力系统都采用了核动力,这使得它最深能够潜入海底1000米
火箭助飞鱼雷综合了导弹和鱼雷两类武器的优点,是一种高效实用的反潜武器。火箭助飞鱼雷的速度快,能利用火箭助推技术在空中高速飞行,将鱼雷快速投送到目标区域,使潜艇难以发现和规避。火箭助飞鱼雷射程远,大大超过平均只有10千米射程的轻型反潜鱼雷,使水面舰艇能够在远距离上实施高效的反潜作战。火箭助飞鱼雷由舰载火箭发射架或是垂直发射系统发射,与需要调整舰体姿态从鱼雷发射管内射出的方式相比,更具灵活性,提升了舰艇反潜作战的反应速度。
目前世界各国研制的火箭助飞鱼雷基本可分为弹道式和飞航式两种。弹道式助飞鱼雷发射后,火箭推动鱼雷进入飞行弹道,到达计算的预定地点后,自动驾驶仪控制火箭发动机熄火并与鱼雷分离,鱼雷则凭着惯性继续进行弹道式飞行。到达目标上空后,鱼雷后部的降落伞打开,帮助鱼雷缓冲平稳入水,鱼雷入水后下潜到预定深度,然后利用自导系统对目标进行搜索、跟踪和攻击。
飞航式助飞鱼雷更像是一枚巡航导弹,鱼雷发射后,先爬升到一定高度,经过调整后进入巡航平飛状态直至到达目标上空,随后鱼雷与火箭分离,打开降落伞入水,开始自主搜索潜艇。弹道式助飞鱼雷只能依靠惯性制导,而飞航式助飞鱼雷由于飞行速度相对较慢,能够修正飞行轨迹和下落弹道,使得落水点更加精确,打击精度更高。
当前代表性的火箭助飞鱼雷有美国的阿斯洛克和俄罗斯的91RE1等。阿斯洛克是北约国家海军目前装备的主力火箭助飞鱼雷,最大射程20千米。从冷战时期至今,美国一直在协助北约国家改进阿斯洛克,并且率先将阿斯洛克整合进驱逐舰的MK41垂直发射装置,提升了整体作战效率。
面对复杂多变的反潜作战形势,与火箭助飞鱼雷相关的技术也在不断地改进和发展。在未来,射程更远、飞行速度更快的火箭助飞鱼雷,能够使水面舰艇的反潜作战从防御型转变为进攻型,配合舰艇自身和反潜直升机携带的轻型反潜鱼雷,在反潜战场上将拥有更多主动权。
责任编辑:葛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