郝玲
【教材解读】
《杨氏之子》选自《世说新语》,是小学阶段的第一篇文言文。本文讲述了梁国姓杨的一家中九岁男孩风趣幽默、机智巧妙地应答他人的故事。课文情节简单,语言幽默,颇有趣味。通过本课的学习,意在让学生理解古文的意思,感受语言表达的艺术,对文言文有初步的认识,为以后的文言文学习奠定基础。
【设计思路】
在“以读为本”的阅读教学理念的指引下,按照“三步读文”(一读:读通课文,做到正确、流利;二读:读懂课文,了解词句意思,明白课文大意;三读:读透课文,明白文章主旨,了解文章语言表达上的特点)的思路,引领学生走进文本,感受文言的节奏,聆听文本的声音,透过文本与作者、文本中的人物角色进行深入对话,了解杨氏之子的聪惠,感受文本表达上“总—分”构段、语言精练等特点。
【教学目标】
1.学习生字新词,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2.能根据注释和工具书理解词句,了解课文内容,体会故事中孩子的聪惠之处。
【教学重点】
读懂、读透课文,体会故事中孩子的聪惠之处。
【教学设计】
一、谈话导入
1.同学们,我们每天都在用语言交流,精练得当的语言能使我们有效地与人溝通,机智巧妙的语言能帮我们摆脱可能出现的尴尬局面,幽默风趣的语言能愉悦我们的身心。古代有一个九岁的孩子,回答时语言风趣机智,妙趣横生。他的故事被记录在刘义庆的《世说新语》里,大家想读吗?今天我们就来学习关于这个孩子的古文——《杨氏之子》。
2.板书课题。
3.读题,解题。( “之”相当于“的”,“杨氏之子”意思是姓杨人家的儿子。)
【设计意图:导入语引出了《杨氏之子》的文本出处和孩子的机智,从而激起了学生积极的阅读期待,为学习课文进行了情感铺垫。】
二、一读:读通课文
1.让学生自由朗读课文,要求:借助拼音把字音读正确,读通课文。
2.检查读通情况。
(1)着重强调以下字的读音:惠、曰、禽、诣、为、应。
(2)引导学生重点读好以下句子。
未闻/孔雀/是夫子家/禽。
(句子中的“家禽”不同于现在的“家禽”,这里的“家”和“禽”各自独立表达意思,因此要停顿。)
孔/指以/示儿/曰
(指、示、曰三个表示动作的词,表达着连续的动作与问答,因此要停顿。)
(3)引导学生读准全文停顿。
梁国/杨氏之子/九岁,甚/聪惠。孔君平/诣其父,父/不在,乃/呼儿出。为/设果,果/有杨梅。孔/指以/示儿/曰:“此是/君家/果。”儿/应声答曰:“未闻/孔雀/是夫子家/禽。”
(4)反复熟读。
【设计意图:读通课文是理解课文的基础。文言文的初读更应该注重字音准确、句子流畅、停顿恰当。此环节重点字词句的字音、停顿的练读,是“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这一目标的达成之举。】
三、二读:读懂课文
1.让学生借助注释和工具书,再读课文。引导学生将重点词语的解释批注在文中,理解每句话的意思。
2.让学生提出不理解的字词,引导学生相互解疑。
以下字词古今差异较大,学生比较陌生,引导学生重点理解:
(1)其父:他的父亲。其:他。
(2)为设果:小儿(杨氏之子)为他摆出水果。设:摆设,摆出。
(3)以示儿:以便给小儿看。以:来,以便。
(4)此是君家果。此:这。君:您,古代对对方尊敬的称呼。
(5)未闻:没有听说。未:没有。闻,听。
(6)夫子家禽:您家的鸟。夫子;先生,您:对人尊敬的称呼。禽,鸟类。
3.指名说每句话的意思,相机引导学生抓住以下句子学习翻译古文句意的方法。
(1)补充成分,使句意完整。
如“孔君平诣其父”,翻译为:有一天,孔君平来拜见他的父亲。此处,结合上下文,补充了“有一天”,强调了时间概念,使句意更加完整。
又如“为设果”,翻译为:小儿(杨氏之子)为他摆出水果。此处,结合上下文,补充了古文省略的“孩子、他(指孔君平)”两个人物,使句意更加完整。
(2)突破关键词,使句意准确。
如“未闻孔雀是夫子家禽”一句中的“家禽”,古文中指两个词,家指家庭,禽指鸟类;而现代汉语中“家禽”却是一个词,指家中养的鸡、鸭等鸟类,词义缩小了。所以翻译此句时只要突破了“家”和“禽”的意思,句意就更准确了。
(3)变换词序,使句意准确。
如“梁国杨氏之子九岁”可翻译为:在梁国,有一户姓杨的人家,家里有个九岁的儿子。这一翻译将原文中“子”与“九岁”的词序进行了变换,使得句意更加准确通畅。
4.指名学生完整地说全文的意思。
【设计意图:句意理解是读懂课文的关键。这一过程充分展示了教师以学生为主体,让学生掌握古文学习的方法。一方面,教师让学生借助注释和工具书理解词句;另一方面,教师引导学生运用“补充成分、突破关键词、变换词序”等方法翻译古文。这些,都为后续文言文的学习总结了方法。】
四、三读:读透课文
1.读了这个故事,杨氏之子给作者留下了怎样的印象?请用文中的词语来回答。(甚聪惠)
2.引导学生深入理解“聪惠”的含义:“聪”指聪明。“惠”跟“智慧”的“慧”是通假字,《辞海》中有三种解释:仁慈;柔顺;聪明。仁慈、柔顺就是有教养、有礼貌。“聪惠”的意思就是聪明、有教养、有礼貌。
3.让学生再读课文,想想从哪些词句可以看出杨氏之子非常聪明、有教养、有礼貌。
4.结合学生的回答,引导学生抓住以下词句感受孩子的聪惠。
(1)从“九岁”“儿应声答曰”可以看出孩子年龄小,但反应快,思维敏捷,很聪明。
(2)从“此是君家果”“未闻孔雀是夫子家禽”的对话中可以看出孩子会听孔君平的话,而且抓住“孔姓”提出孔雀做对答,显得非常巧妙,展示了孩子过人的学识与智慧。最妙的是,他没有生硬地直接说“孔雀是夫子家禽”,而是采用了否定的方式,说“未闻孔雀是夫子家禽”,婉转对答,表达了“既然孔雀不是您家的鸟,杨梅岂是我家的果”这个意思,使孔君平无言以对。
(3)从“为设果”可以看出孩子有教养,能以礼待客,端出水果招待客人。
(4)从“未闻”“夫子”等词中可以看出孩子对孔君平很尊敬,很有礼貌。
5. 在孔君平与孩子的对话过程中,他们各自是怎样想的呢?后来又会怎样对话呢?请你想一想,然后来读他们的对话。
孔君平想: 。于是,指以示兒曰:“此是君家果。”
杨氏之子想: 。于是应声答曰:“未闻孔雀是夫子家禽。”
孔君平答曰:“ 。”
杨氏之子对曰:“ 。”
学生课堂回答展示:
孔君平想:这孩子真可爱,我来逗逗他。于是,指以示儿曰:“此是君家果。”
杨氏之子想:孔叔叔是在逗我玩,他姓孔,我用孔雀来对答。于是应声答曰:“未闻孔雀是夫子家禽。”
孔君平答曰:“甚是聪惠,后生可畏呀。”
杨氏之子对曰:“孔夫子过奖了。”
6.大家看看本文在写法上有哪些特点?
引导学生总结如下特点:
(1)“总—分”句式的构段特点:先写了“杨氏之子甚聪惠”,然后围绕这一总起句与中心句,通过一件具体的事例来说明“甚聪惠”。
(2)人物对话的巧妙。孔君平与杨氏之子的对话幽默机智、耐人寻味。
(3)文言文表达的特点:语言简洁凝练,一句话中省略了一些内容,有些字词的意思与现在大不相同。
7.让学生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设计意图:读透课文阶段,聚焦“杨氏之子甚聪惠”这一关键问题,引领学生辐射全文,抓住重点词句,走进文本,与孔君平、杨氏之子及作者进行深入对话,理解了杨氏之子的聪之处、惠之举,了解了本文在写法上的特点。此时,学生获得的不仅是思想的引领,更是高超、精练的语言表达的熏陶。】
五、课后延伸阅读
课后让学生阅读《世说新语》中的其他小故事,体会语言描写的特点。
【设计意图:由课堂向课外延伸,通过阅读相关文言故事,进一步拓宽学生的阅读视野,深入了解古文的语言特点,培养学生阅读文言文的兴趣。】
【教后反思】
《杨氏之子》教学结束了,教学效果很好。学生不仅了解了古文的意思,还明白了文中杨家小孩的聪明,更习得了古文语言表达的独特魅力。反思这节课的成功,我觉得古文阅读应关注以下三点:
一是读要有方法。在指导学生阅读古文的过程中教师一定要教给学生方法。比如,读通古文的过程中,我引导学生借助拼音、借助字典读;读懂古文的过程中,我引导学生用“补充成分、突破关键字、变换词序”这三种方法准确理解文意。在这些方法的引领下,读通读懂古文的目标很快得以达成。
二是读要有层次。在指导学生阅读古文的过程中教师一定要关注读的层次。我在教学中按照“读通—读懂—读透—读广”的层级引导学生由浅入深,先理解再拓展。这样的层级阅读既符合学生的心理认知规律,又体现了由易到难、螺旋上升的教学逻辑,从而使每个学生的古文阅读水平得到了提升。
三是读要有重点。在指导学生阅读古文的过程中教师一定要引导学生有重点地去读。这里的重点,一方面指古文的重点词句,另一方面指大部分学生感兴趣或有疑惑的地方(比如“甚聪惠”“未闻孔雀是夫子家禽”)。抓住这些内容重点引导学生去读,这样就解决了古文教学的重点,满足了学生的学习需求。
(作者单位:甘肃兰州市城关区红山根小学)
责任编辑 田 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