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纵向与横向驭笔
——以《书谱》为例探讨提按使转

2019-10-23 02:29刘圣禄
书法赏评 2019年4期
关键词:孙过庭书谱收笔

刘圣禄

《书谱》作为书法史上书论与书作的唯一合璧,其“草以点画为情性,使转为形质。草乖使转不能成字”的论断精辟地总结了前人书法实践和书法理论,警示后人“使转”之于草书的紧要,其书作也成为后世习练小草的圭臬。

孙过庭《书谱》墨迹,极为重视使转,而且应用甚周,已达出神入化之境,那么我们还是先了解一下“使转”的概念。

《书谱》中言及,“使,谓纵横牵掣之类是也”。纵横,应当理解为毫端在平面内的纵向运行或横向驱动,(见图1)绝非恣意横行,鼓努作势。后面“牵掣”二字,“当指主观意志的表达,或牵或拽,驾驶毫翰抒发胸襟”;[1]也有纸笔摩擦,牵引毫翰破其阻碍,任意纵横(以法度、美学原则为前提)的意思。

“转,谓钩环盘吁之类是也”。把转形象地比喻为银钩的圆环,显现出弯环圆融的审美要求。(见图2)“盘吁(纡)”即盘结回旋。因转特指笔画的转弯、转向、转角和转接下一个字。(见图3)简而言之,就是运笔时写出圆转回旇没有棱角的笔画,关键在于笔转弯时不停驻,笔略略上提。转与折时常并论,圆转方折,用笔不同,外形有异;草书多以圆转为主,方折相对较少,《书谱》也不例外。

图1 才

图2 醨

图3 行书为

因此从孙过庭所下定义来看,使转就是在一个平面内直来横往的运行和转弯连接,是笔在平面内的运行。而草书真的就只是在一个平面内运行而没有三维空间的运动吗?《书谱》的法书,非但不是这样,还十分重视纵向的提按,甚至通过提按实现的“节笔”成为了有别于人的显著特征。因此我们还要注重对提按的认识和掌握。

沈尹默在《历代名家学书经验谈辑要释义》中说:“唐朝一代论书法的人,实在不少,其中极有名为众所知的孙过庭《书谱》,这自然是研究书法的人所必须阅读的文字。但它有一点毛病,就是词藻过甚,往往把关於写字最紧要的意义掩盖住了,致使读者注意不到,忽略过去。”[2]提按就当属掩盖得较深的紧要内容。

“或重若崩云,或轻如蝉翼”。这里的重与轻就是对提按的表述,笔提起就轻,按下就重。“一画之间,变起伏于峰杪”。在一画之中,通过笔尖起落实现起伏变化,必然上提则起下按方伏,因此这是对提按的又一次阐述。

对照《书谱》法书,孙过庭是怎么运用上述理论的呢?不妨分作三类,以助认识。

一是提按不分明,以等线体的形态出现。这样的书写状态,李斯、李阳冰小篆、八大山人的行草通篇皆如是,《书谱》中也偶有这种小篆线型的单字(如图4、图5、图6),占极低。

图4 势

图5 务

图6 出

二是重若崩云近乎墨块,这种情况较提按不明要多(如图7、图8、图9)。

图7 老

图8 峰端

图9 也

三是轻若蝉翼的线条或细丝,这种用笔强调中锋,写出极强的韧性和弹性,但又切忌轻飘软薄的点线(如图10、图11、图12 箭头所指处)。

图10 引

图11 轻释

图12 懊

使转是在一个平面内运行,提按是在纵向的三维空间里运动,在书写过程中两者是不可孤立和分割的,也就是说在使转中有提按,提按贯穿于使转过程;进一步说只有提按那就是原地踏步,没法向前运行的使转,也就写不出线条,没有提按通篇就是等线体,不能出现粗如块、细如丝、轻如纱的线条。两者必须融洽,灵巧运用。由此可见,使转与提按综合应用在书写中至关重要。

《书谱》也被称为《运笔论》,但如何把提按与使转结合起来,只能从“草贵流而畅”“导之则泉注,顿之则山安”这类非常隐讳的词藻中体会,对于初学者是有一定困难的。好在孙过庭于《书谱》的法书中作了完美的示范,或许他这也是“心之所达,不易尽于名言”吧。那么我们就用心读他的书法作品,做到“心不厌精”,从而有效避免“内迷其理”,长期的临习中“手不忘熟。若运用尽于精熟,规矩闇于胸襟,自然容舆徘徊,意先笔后,潇洒流落,翰逸神飞”。

具体地说,对《书谱》法书的使转,根据提按不同,有以下几个特点:

一、起笔的提按使转

临习《书谱》等“二王”一路法帖,方家总推荐狼毫笔。真正的纯狼毫弹性介于羊毫与紫毫、兼毫之间,非常适中;当笔毫饱含液体(墨汁)后就会形成合力,一旦下压就获得第三维度上的弹力。

如果观看江湖大师、老干部体的高手下笔即行,毫无半点停留,更有振臂跺脚,或者大叫一声,用尽洪荒之力,一挥而就;究其线质,或如劈柴无状,或若剑戟直硬,力量外露,火气十足,面目狰狞;外行拍手叫绝,内行摇头而去。方家落笔着纸,反倒似觉迟缓,疑有细微动作,初学者不明白究竟在干什么,待登堂入室后方知切锋按下入笔,然后指腕配合调锋转向,一直压腕屈毫获得了充分的弹性,为后续的行笔积蓄力量(这里仅针对“二王”一路的行草笔法进行分析,其它字体和书体不一定这样用笔,下同),这就是包括《书谱》在内的“二王”体系起笔处提按使转的综合应用,正是“翰不虚动,下必有由”。下面四个图圈示处,图13 是上述完整的起笔程式;图14 重按切锋转向即行,无提锋动作(撇末再提);图15 尖锋入笔,且行且按无切锋动作;顺便列举图15 提示入笔方向的精准把握。

图13 或

图14 分

图15 说

图16 條

二、线条中段的提按使转

起笔后在接下来的运行中,绝不会一直压着笔毫,必定上提,既为恢复毫颖弹性,又为运行流畅,当弹性势能释放到一定程度,又要下按,重新获得弹性势能。线条中段再三下按获得弹性,是《书谱》中的常用技法,又可分作四类情况:

(一)重按快提,提起后加上使转的驱动,由块墨拨出细、丝、细线,连接下一笔画(字),特别明快(见图17)。

(二)重按让笔毫弯曲,获得充分的弹性,然后突然提起,好像笔毫弹跳起来了,有人形象的比喻为流泉被石头阻挡、撕裂,这个比喻能很好的描其形,从力的角度说,更像人行走中不经意脚步突然被物体阻挡,向前蹿了一下子。此时提按异常明显,而平面内的使转带来的位移较少,这样形成一个个竹节般的线条,被称之为“节笔”(图18 圆圈处)。此种笔法不是孙过庭的发明、首创,但他在继承的基础上有发展,并密集使用,酣畅淋漓,形成风格。这里,不得不说《书谱》中此种竹节状线形,多数是因纸上折痕造成的(凡同列内数个节点能连成一线者即此),情同成扇上写字,锋颖时常被阻挡弹跳,从原理上可以理解为腕臂未主观按压而纸上折痕从下至上反向帮人压笔,同样达到屈毫获得弹性的效果,异曲而同工;这不是故意造作,且符合审美情趣,临摹时重按即提也完全能够再现出来,但不主张刻意追求特殊效果把纸折叠后再写。

(三)按下笔毫后,只注重“导”(控制方向),略略竖腕,借助弹性的释放,让笔毫自行舒展,指和臂不施加使转的力量,形成很舒缓的笔姿。临习《书谱》不可不察这种慢节奏的线条,能感受、辨识而“徒见成功之美,不悟所致之由”也只能望而兴叹。同时在审美情趣上要知道这是有意的也是有益的“淹留”,所谓“迟留者,赏会之致”,是一种绝佳的抒情状态(图19 箭头所指)。

图17 怪

图18 卷

图19 照 録 安所

三、两画(或两字)间的提按使转

(一)从上一个点画(从楷书角度考察)过度到下一个点画(或前一个字连接下一个字),根据提按使转的技法差异,可分为五种情况(下面五个图中圆圈所示)。

(二)图19 提按不明显,十分圆润流畅,是《书谱》中最常见的圆转类型。

(三)图20 提锋形成细丝,过渡到下一笔后再按。

(四)图21 在转折点使转的速度放缓,加上明显的重按,形成转中带折的意味。

(五)图22 上一笔提锋较快,笔毫弹性怠尽,紧接着切锋重按另起一笔;只有前后点画内各自的使转,而无连接过渡的使转;相互间有极小的空隙,好似骨断筋连。

(六)图23 前一个点画提锋不明显,突然停下使转,紧靠着重按另起一笔。同样只有前后点画内各自的使转,而无连接过渡的使转,借点画亲密无间地靠在一起实现前后连接。这类用笔切忌接得过死,铁板一块,要有些许松动,形如关节。这也是《书谱》带特征性的连接形态,于细微处收获妙趣。

图19 新

图20 牛

图21 妙

图22 之

图23 书

四、收笔处的提按使转

《书谱》收笔的处理方式很丰富,形成的线形千姿百态(见下图圈示处)。

(一)提按分明,使转幅度很大如图24,这是常用收笔线形。

(二)收笔有下按,但使转的位移幅度有大有小,如图25“今”“士”“奉”“工”四字。它们的位移幅度由大到小,“工”末画收笔按后直接上提,不再有使转,以笔腹作为离开纸面的末点(通常以笔尖离开纸面),这种方式在智永《千字文》楷体里常用,收到戛然曲终的效果。

(三)图26 接着两次下按,最后形成一个点。

图24 妙

图25 今 士 奉 工

图26 变

古代书论和经典书法作品中蕴藏着太多的艺术精髓,需要我们努力去解读研习发掘,但我们也应辨证地理性地去学习古人,总之,只有纵向的提按与横向使转运用自如,轻松熟练地驾驶毛笔,才能写出流畅的草书。

猜你喜欢
孙过庭书谱收笔
孙过庭《书谱》书学理论与写法分析(二十七)
孙过庭《书谱》书学理论与写法分析(二十五)
第二讲 基本笔画写法
摘《书谱》孙过庭句
临帖孙过庭《书谱》
临帖孙过庭《书谱》
收笔笔法势和收笔笔法分析研究
软硬兼施(二)
一字千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