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也是一种商机

2019-10-22 03:13王爽
中外管理 2019年9期
关键词:海平面淡化冰川

王爽

随着冰川融化、海平面上升和大规模干旱,人类的“新需求”也在大规模涌现

随着秋季已到,一年最热的时候总算过去了。但是根据美国国家海洋和大气管理局日前发布的报告:今年7月已经成为全球“140年以来的最热7月”。

而早前世界气象组织已发声明称:2015-2019年,很有可能成为地球上“自有记录以来最热的5年”。

受此影响,全球冰川正在加速融化。由苏黎世大学科学家领衔的研究小组发布的一项调查报告显示:自1961年以来,地球上已经有超过9万亿吨的冰川消融殆尽,使全球海平面上升了27毫米。而且,阿姆斯特丹自由大学环境研究所学者Dim Coumou表示:气温升高产生的气候变化,引起了中纬度地区极端干旱的增加。

冰川融化、海平面上升和大规模干旱,成为全球变暖带来的最直接影响。但即使是这样负面的事件和影响,也有人从中看到了巨大的商机,让本来很边缘的技术,在应对全球变暖的挑战中有了广阔的发展前景。

“北极航线:2030年有望全年开放

全球变暖首当其冲的影响就是:冰川融化。

哥伦比亚大学地球观测站的古气候学家D'Andrea表示:在过去一个世纪里,格陵兰岛的冰川融化速度比近1万年来的任何时候都至少快两倍!欧洲环境署执行主任Jacqueline McGlade也表示:越来越多的迹象表明两极的冰川和冰盖正在加速融化,预计到2100年,加拿大1/5的北极冰川将消失。

冰川减少带来了无可估量的气候变化。但甲之砒霜,乙之蜜糖,全球变暖对一些地区来说却也是利好消息。例如:北极航道沿线国家。

北极地区有两条航道:东北航道和西北航道。东北航道沿俄罗斯西伯利亚地区,横穿欧亚大陆,直达北欧。西北航道则沿着美国的阿拉斯加地区,途经加拿大沿岸,到达欧洲。

由于世界贸易量的90%依靠船舶运输,因此港口之间的距离是一个至关重要的考虑因素。北极航线将日本到北欧国家的距离缩短了37%,中国大陆则减少了23%,中国台湾减少了17%。如果能把这两条航道利用起来,货运前景可谓相当之好。可问题在于,由于北冰洋常年冰封,航道的通行率极低。就算在最温暖的季节,普通货船也要靠大型破冰船开道,才能缓慢前行。这显然无法满足国际贸易的需求,所以很长一段时间内,开通东北航道和西北航道,都困难重重。

但随着冰川融化,北极海面不明情况减少、航行难度降低,同时还降低了航行安全成本、缩短了航行时间。荷兰经济政策分析局发布的《冰盖融化与开放北海航线的经济影响》报告指出:随着北极冰川融化,北海航线的商业可行性大大提高,与目前使用的南海航线相比,将会显著减少航运距离,平均运输天数会减少约1/3。

2015年,北海航线已在夏季实现货运开放,并将在2030年实现全年开放。由于北极航线开通,西北欧与中国、日本和韩国之间的贸易将增加10%。而且,随着时间的推移,北极航线的开通将对所有有关国家的就业和繁荣产生连锁反应。

拦海大坝:“洪水管理大师”有了全球市场

全球变暖,世界范围内冰川融化、海平面上升,直接的影响是地势低洼的地区面临着被淹没的威胁。

荷兰是著名的洼地国家,全国接近一半国土低于海平面。鹿特丹、阿姆斯特丹、海牙等主要城市的海拔,统统在海平面以下。因此,与海洋争夺陆地,荷兰人颇有心得——从13世纪开始,荷兰人建造了长达2400公里的拦海大坝,围垦了数千平方公里的土地。1956年,荷兰启动三角洲工程,历经40余年,建成了世界上最庞大、复杂的海岸防护网。但传统的大坝不足以解决海平面上升带来的问题,如今被称为“洪水管理大师”的荷兰人们,在抵御洪水和海平面上升方面,已經开始采用新的手段——在大坝外,用“沙引擎”保护海岸。

荷兰Royal HaskoningDHV公司的环境工程师Fiselier表示:他们正与荷兰代尔夫特理工大学沿海工程教授Marcel Stive的团队合作,在大坝外铺设成吨的沙子,以增强对海岸线的保护。宽阔的海滩,成为吸收洪水的“海绵”,为大坝提供了安全的缓冲。此外,荷兰科学家还实验用柔性材料建造拦海堤坝,并在堤坝外的海面和沙滩种植植被,以吸收来自海洋的第一波冲击。

Fiselier谈道:“我们有超过50年的堤坝建造史,对如何建造堤坝了如指掌。但我们不知道50年后的自然条件变成什么样,所以我们把‘堤坝建成尽量可调整的状态,来抵御未知的风暴、洪水和海平面上升。”来自荷兰的研究人员,正在研究如何使用自然的方式来防止洪水泛滥“。这是现在的常规操作”,鹿特丹景观设计公司BVR的城市设计师Marnix De Vos说道:“海平面上升是一个大家持续关注的问题,我们的优势是将‘大坝扩展到城市中,建立一个可持续‘容水的生活区域,以抵御不断上涨的水位。”

虽然建造拦海大坝的本领独步天下,而且随着研究和科技的进步技艺日渐精湛,但以往需要这项技能的国家真不多。一直以来,只有荷兰人沉迷在拦海大坝的研究和建造上。可是因为全球变暖,拦海大坝忽然变得金贵起来。

例如:纽约,位于纽约州东南哈得孙河口,濒临大西洋,经常遭遇海上风暴。2012年,飓风“桑迪”横扫纽约,引发的洪水,淹没了纽约市的地铁和变电站,全纽约陷入黑暗。再加上日益严重的全球变暖、海平面升高,纽约面临的淹没威胁越来越大。为此,纽约想到了建堤坝,而掌握先进筑坝技术的荷兰人,顺理成章地拿下了在纽约建造大坝的项目。

不仅是纽约,身处沿海洼地的城市,都在全球变暖中面临着风险。怎么办?搬家则工程浩大,而且居民通常不会愿意。于是,造拦海大坝被提上了议事日程,属于荷兰人的时代机会就这么来了。威尼斯、伦敦、圣彼得堡等世界名城,都在邀请荷兰人帮忙建造拦海大坝,订单甚至排到了五年后。

原本边缘而小众的技术,在全球变暖的变迁下,就这样开始炙手可热,成为不少城市的刚需。

海水淡化:在气候变迁中为人类造福

全球变暖引起的气候变化,还加剧了中纬度地区干旱少雨的困境。但深受水资源困扰的以色列,却走出了一条令全球都称赞的路。

自1948年建国以来,以色列人一直在与严酷的自然环境作斗争。对关乎生存的淡水资源,更是不惜工本大力开发。1956年,以色列总理拨款25万美元,支持研发海水淡化技术。1965年,Alexander Zarchin创办以色列海水淡化技术有限公司(简称IDE),依靠“萨尔钦工艺”实现从海水中获取淡水资源。

自1990年代以来,以色列在地中海沿线建造了5座海水淡化工厂。到2017年,以色列所有海水淡化厂的生产能力,已达到年产水6亿立方米,占全国家庭用水量的近70%。“这意味着,即使我们一年都没有降雨,也可以通过海水淡化来弥补缺口。”以色列水务局局长Alex Kushner在他的報告中骄傲地写道。

但是,因为海水淡化技术,是为以色列特殊的气候环境量身打造的。所以一开始,这项技术的应用范围就很有限。除了干旱国家,谁也用不上。不过,全球变暖这个外力,却意外地帮了IDE的忙。

近年来,中东地区的降雨量进一步减少,各国为争夺水资源而发生的冲突日渐增多,这就给IDE提供了拓展业务的机会。以色列扎克伯格水研究所Bar Zeev博士说道:“水资源压力是导致中东地区混乱的一个主要因素,以色列的解决方案可以帮助其干旱的邻国。IDE等企业的海水淡化技术,可以成为国际友好的桥梁。”

而且,因全球变暖而受到干旱侵害的国家,还在不断增加。名单中就包括:美国、中国、澳大利亚这样的大国。I DE不失时机,向全球市场进军。2010年,已经在世界各地开设了400多个海水淡化厂。IDE迅速扩张的秘诀是什么呢?其实就8个字:简化工艺,降低成本。

IDE创造性地运用“热技术”和“膜技术”,将海水淡化成本压低到每吨4美元,解决了传统海水淡化技术,工艺流程复杂、成本高昂的不足。

权威杂志《MIT科技评论》2016年评出的“全球最聪明的50家公司”中,IDE名列第19位,超过了苹果和谷歌。联合国发布的《2018年世界水资源报告》中指出,“全球约有近一半人口,生活在每年至少有一个月处于缺水状态的地区,而到2050年这一数字可能会增加至48-57亿左右。”可以想象,海水淡化技术的未来,一片光明。

再恶劣的状况,也有人能从危机中发现机遇。再小众的技能只要能和大趋势结合,找到新的需求点,也能成为爆款。原本偏门的一些科学技术,正在不断加剧的全球气候变迁中为人类造福。

猜你喜欢
海平面淡化冰川
海平面上升 我们如何应对
为什么冰川会到处走?
冰川会发出声音吗?
长途跋涉到冰川
中国海平面比去年升高38毫米
气候科学与海平面上升
海水淡化前途无量
Experimental study of the effect of adipose stromal vascular fraction cells on the survival rate of fat transplnio
美高官试图淡化军售争端
稳定 衔接 淡化 创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