于海军
“农业从来没有像如今这样日新月异,稍不留神就有新鲜事物出现,让人措手不及。”
距离国庆节还有一个星期,周红林买好了回吉林老家的车票。在北京待了两个多月,他一直住在女儿家,都市生活对于做了一辈子农民的周红林来说并不陌生。“北京我来过好多次,现在的交通太方便了,想来就坐着高铁来了。”周红林说,女儿打算把他和老伴接到北京养老,而他觉得身体还行,并不想较早舍弃土地,“等干不动了再说吧!”
周红林说,在吉林省公主岭市南崴子镇,像他这样60岁以上还种地的农民不在少数。近些年来随着国家政策红利不断惠及农民,农民这一职业的存在感、获得感日益凸显。尤其是党的十八大以来,乡村的发展进入快车道,农民的生活越来越好了,日子也越过越红火。
“这么说吧,现在城里人有的,咱们家里也不缺。农民家里也有小轿车,开着车去种地再正常不过了……农村人出门也很少揣钱了,手机支付,买种子化肥就用手机支付。”提及农民生活的变化,周红林打开了话匣子。
晴天出门一身土,雨天出门一身泥,那是上世纪80年代很多农村人出行的真实写照。“我记得当时,侄儿带着城里的女同学来到村里,正赶上下雨天,下车走了几里路,一双小白鞋变成了小黑鞋,牛仔裤上面都是泥点子。你再看看现在,家家门前都是水泥路。”周红林抿着嘴,露出得意的笑。
周红林是村里较早买自行车的人,“应该是1980年左右,那辆自行车当时花了120块钱。在那时的农村,谁家要是有辆自行车,那是让全村人都羡慕的事情,比现在的私家车还金贵。那时候我做梦都想拥有一辆自行车。还得说我们赶上了好时代,当年的那些梦想才得以实现。” 周红林说。
让周红林记忆犹新的是农村实行分田到户政策,“当时大家的劳动积极性空前高涨,每家每户土地都不少,几年下来,家里的经济状况明显好转,家里都有一些积蓄。我当时买了一台北京牌电视机,买到家等于说是打开‘一扇窗户,家里来客人看到电视机我会觉得很有面子。” 周红林坦言,还是要感谢好的政策,让农民富裕起来,生活质量也提高了。
面朝黄土背朝天,是人们对于农民较为原始的印象。在周红林看来,种地交税从古至今都是这样,对农民来说是天经地义的事情。“但是取消农业税这个事儿,我真没有想到。咱们农民种地不用交税了,还有各种补贴,你说农民的日子能不好嘛!”
周红林清晰地记得,2005年,国家宣布取消农业税,自2006年起,农民种地开始领取国家的粮种补贴。周红林家有20多亩玉米地,种地不用交税了,还能领粮种补贴、农机具补贴,这让和周红林一样种地的农民乐得合不拢嘴,大家干劲更足了!
“种地累人,是个很吃辛苦的活儿,一般人不愿意干,有点本事的都走出农村了。但是你再看看这些年,农机具的变化很大,育种的科技含量很足……”周红林说,现在用的种子都是精心培育和挑选的,百分百成活,不仅如此,为了防止秸秆倒伏,从育种环节就能控制秸秆高度,这些变化在早些年想都不敢想。
目前,东北地区平整地基本都是用机械替代人工,大大节省了劳动力,提升了工作效率,以前一家人忙不过來的土地,现在两个人就可以轻松搞定。农民的耕种方式也更科学,产量也逐年提高,大家的钱袋子越来越鼓了。
以前,农民看重土地的收成,现在农民还看重土地的质量。“随着环境整治,现在的生态越来越好了,农民也越来越重视土壤的质量,也在寻思怎样使土地的附加值更高,如何使效益再翻番。”周红林听说其他有农户在种植鲜食玉米,取得了有机认证,还打入了大城市的超市,这让周红林激动不已。
“一斤苞米价格高的时候能卖到8毛多钱,但是培养鲜食玉米,一棒玉米就能卖到七八块钱。你看这利润多高。”周红林说,现在北京的超市就有这种玉米,价格都不便宜。
新中国成立70年来,农业从来没有像如今这样日新月异,稍不留神就有新鲜事物出现,让人措手不及。
近两年,随着美丽乡村、乡村振兴战略扎实推进,周红林觉得农村的变化节奏越来越快。周红林自家接入了互联网,门前安上了路灯,部分农户家里还进行了旱厕改造……城乡差距在逐渐缩小,农民的业余生活也丰富了。
以前外地人评价东北农民生活有一套词儿:一个月过年,两个月耍钱,三个月种地,六个月干闲……“现如今你再看看东北,除了基础设施的变化,人们的精神文化生活也变样了,都奔着好日子努力呢!撸起袖子加油干!”周红林眯着眼睛,说得头头是道。
女儿常打电话劝周红林进京养老。周红林不同意,他总觉得自己还有一身力气,还要在这片熟悉的土地上创造新的可能。这不是说来听听那样简单。周红林有自己的盘算,“未来农村的发展空间会越来越大,这片土地对我们和年轻人来说大有可为。让我现在去养老?不行。60多岁怎么了,我觉得我还能干上10年。现在农业需要的是智慧,我希望能在祖祖辈辈耕耘的土地上,再看到一些变化……”
周红林说,等秋收忙完,要去北京待一阵子,多和年轻人接触,学习一些新鲜的东西。“我是个种了几十年地的农民,但是新时代里需要的是现代农业,高科技、5G这些东西我还要学,我还有很多东西不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