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持人语

2019-10-22 13:14吴义勤、陈培浩
广州文艺 2019年10期
关键词:现代派朦胧诗现代主义

吴义勤、陈培浩

现代派:历史的和审美的

現代派、现代性、现代主义是三个相互缠绕重叠的概念,也构成了一个说不尽,却又无法绕过的话题域。简单地说,现代派指向坚持现代主义艺术主张的个人或群体;现代主义是现代派艺术家所倡导实践及坚持的艺术理论与方法;就艺术而言,现代性则指向近代社会转型过程中所催生的全新的艺术内涵、风格和评价体系,是对“何谓现代”的回答。不妨说,有现代性,就会有坚持现代主义的现代派。具体到20世纪以来的中国文学,我们关注的是现代派在怎样的语境下浮出历史的地表?其涌现对中国文学产生怎样的影响?在作为文学现象、流派的现代派之外,我们该提取哪些可以推之于当下及未来的文学遗产?

众所周知,20世纪以来,现代主义曾先后两次比较集中地传播进中国。第一次被认为是1930年代以施蛰存、戴望舒、卞之琳、林庚、废名等人为代表形成的艺术群体。1930年代的现代派由后期新月派与1920年代末的象征诗派演变而来。1932年5月创刊的《现代》杂志是刊载现代派作品的重要阵地,也是催动现代派独立和成熟的重要力量。施蛰存在《现代》4卷1期上发表的《又关于本刊中的诗》中说:“《现代》中的诗是诗,而且是纯然的现代诗。它们是现代人在现代生活中所感受的现代的情绪,用现代的词藻排列成的现代的诗形。”这段话里面包含着鲜明的“现代观”:从情绪经验到语言形式的现代性。应该说,1930年代中国文坛以诗歌为开路先锋的现代派以文学探索了现代精神经验的驳杂和幽深、现代文体的丰富和多样,但由于1937年全面抗战的爆发,社会形势发生了巨大变化,与现实保持着相当距离的现代派纷纷转向,现代派在1940年代虽有赓续,却非主流。1980年代被视为现代主义第二次在20世纪中国的集中传播。这次传播以朦胧诗潮为先导,随着改革开放进程的深入、社会思想的活跃和大量西方文学著作的译介,1980年代中期产生的“第三代诗”“先锋文学”都可视为第二次现代主义传播高潮的结果。值得注意的是,1949年新中国成立以后,“现代派”“先锋派”“现代主义”在大陆被描述为“西方现代颓废文学和形式主义艺术的总称”,属于与无产阶级文学相对立的堕落的资产阶级艺术形式。因此,“朦胧诗”的最初命名以及对其作出的“现代派”理论指认,其实包含着鲜明的批判导向。但由于恰逢历史和审美转型的关口,“朦胧诗”和“现代派”的论争反而成了“现代主义”重新正名的机会。

有必要将“现代派”放在更大的历史视野中来谈论。现代派的出现,总是社会现代性发展到一定程度在艺术上的结果。事实上,五四前后出现的汉语新文学,便是一种现代性的文学。胡适的《尝试集》、鲁迅的《狂人日记》《野草》等作品,虽未冠以“现代派”之名,但它们无疑包含着鲜明的审美现代性内涵及形形式式的现代派技巧。1930年代施蛰存主编的刊物命名为《现代》,一种更具形式感的现代观呼之欲出,这种“现代派”正是五四以来具有现代性内涵的“新文学”沉淀和发展的结果。20世纪现代主义二次在中国的集中传播,都跟社会历史有着密不可分的关联。1930年代的现代派是五四思想在文学领域转化的结果,而1980年代的现代派则作为一个爆破口,开启了一个新的启蒙时代,并很大程度上参与了1980年代的社会和思想转型。换言之,1930年代的现代派是五四以来社会现代转型的结果,而1980年代的现代派则作为一个起点,拉开了一个时代思想转型的帷幕。因此,现代派可能常常主张“审美自律性”,但囿于“审美自律性”内部不可能看到现代派浮出地表的历史逻辑。因此,必须充分意识到审美背后无所不在的历史和政治。讨论现代派,也应避免将其孤立地作为个别存在的文学现象、流派,而应看到现代派与诸多没有被命名为现代派的泛现代派之间时间和空间的关联。

本期邀请邹军、慈明亮二位研究者参与讨论,邹军文章梳理了西方现代主义的重要理论谱系,作为谈论中国现代派的重要参照。正如邹军所言,现代主义在中国的传播,“其所承担的文化责任都是以现代主义所具有的批判和先锋精神,否定和推翻旧有的思想传统;相应地,其所承担的艺术责任是打破此前单一而陈旧的艺术形式,使文艺创作向现代转型朝多元发展”。邹军文章在梳理了“作为前卫艺术的现代主义”,也即发生期和盛期现代主义之后,也通过詹姆逊、利奥塔、鲍曼、哈贝马斯等人的观点探讨了“后现代主义时代的现代主义”这一具有强烈当代问题意识的话题。慈明亮则从朦胧诗潮引发的论争切入,探讨阅读该如何面对现代诗的晦涩或异质性难题。如果说邹军主要是从文艺学范式来进入现代派话题,慈明亮则聚焦于朦胧诗个案,以文学史范式探讨现代派。慈文没有囿于朦胧诗潮个案内部,而将其置于20世纪中国的现代派脉络中予以观照。慈文的问题意识在于如何建立面对晦涩的解诗学,这也是要紧却未切实解决的问题。现代派艺术固然具有其政治性和文化功能,但现代派艺术要成立并流传,其创造的晦涩的异质性迷宫就必须是可以沟通个人经验与公共空间的艺术创造。因而,现代派艺术也在召唤着一种具有创造性的现代派批评。

猜你喜欢
现代派朦胧诗现代主义
选本编纂与“朦胧诗派”的建构
“三论”新视野下的美国后现代派小说
探出城市日常生活的“恶之花”:《英美现代派诗歌中的城市书写》评介
格特鲁德·斯泰因的现代主义多元阐释
试论“朦胧诗”的起源、成就和弱点
鲁迅与西方现代主义
“生活比较法”:走进现代派小说的艺术世界——以卡夫卡《变形记》为例
谈波特作品中的现代主义主题
现代派雕塑家明大多.罗索的肖像艺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