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艳
摘要:要切实发展学生的学科素养,提高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必须通过实实在在的化学课堂来实现。作者结合自己的教学实践,选取可供借鉴的教学案例,从选取合适情境、引发真实的问题、开展有意义的活动三方面谈了自己的感悟。
关键词:情境;问题;活动
文章编号:1008-0546(2019)09-0034-02
中图分类号:G632.41
文献标识码:B
doi: 10.3969/j .issn.1008-0546.2019.09.010
一、问题的提出
一堂高效的、有价值的化学课应该是怎样的?很多一线教师都在思考这个问题。笔者认为要以培养学生适应现代生活和未来社会所必须的知识和技能为主旨,重视开展素养为本的教学,提升学生的学科素养,杜绝老师将知识作为现成的结论告诉学生,将自己的经验强加给学生。要落实这一要求,学科的课堂教学理所应当要进行深度改革,要求变、求新。许多一线老师在专家们的引领下,也在教学实践中努力地探索[1]。笔者结合自己在初三化学教学过程中的所见所闻,谈谈感悟,供大家参考。
二、精“选”情境,提升化学教学的实用性
1989年美国的布朗,第一次提出“情境教学”这个概念,他认为情境是知识得以存在和应用的环境或活动背景,学生所要学习的知识不但存在于其中,而且能应用于其中。杜威将情境教学第一次运用到了课堂上,提出了“做中学”的教学理念,强调只有在真实情境下运用某种或多种知识完成特定的任务,将所学知识学以致用才是真实的学习。我国在《全日制义务教育化学课程标准(试行)》稿中,曾明确提出过:课堂教学要注意从学生已有经验出发,让学生在熟悉的生活情境中感受化学的重要性,了解到化学与我们的日常生活息息相关[2]。情境之于知识,犹如汤之于盐。盐溶于汤中,才能被吸收;知识需要溶于情境之中,才能显示出活力和美感。初中化学课堂教学的有效实施,在很大程度上依赖于情境的创设。创设真实的情境,让化学知识不再枯燥,让每一次学习都变成奇妙的探险,更易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化学教学中的情境素材来源广阔,可将其划分为化学实验类、故事类、生产生活类、科学史类、多媒体类等。
1.以史为镜
著名化学教育家傅鹰先生说过:“化学给人以知识,而化学史给人以智慧”。周老师在讲授“二氧化碳性质和用途”一课时,以二氧化碳为线索,将卡文迪什、白格门、范·海尔孟三位在C02发现史上有重要贡献的科学家串联起来(图1)。卡文迪什指出“室温下的水可以吸收C02,吸收的体积比水本身稍多一些”;白格门发现:“溶有C02的水能使紫色石蕊试液变成浅红色”;范·海尔孟发现“木炭燃烧后,有不能保存在容器中也不可见的物质产生,这种气体本身无法点燃,烛火在其中会熄灭”。通过对C02化学史思考辨析与实验求证过程,帮助学生认识C02的性质和用途;通过再现C02的化学史,帮助学生了解化学家认识物质的基本历程,认识科学发展是不断完善的过程;通过化学史实的教育,培养学生的科学探究能力,体会科学发展的艰辛,感悟科学家们坚持不懈、勇于创新的精神。
2.以生活为镜
知识来源于生活,只有当学生的学习与社会生活结合时,有意义的学习才可能发生,所学习的知识才容易迁移到具体而真实的情境中应用,才能缩短课本里枯燥无味的化学知识与学生之间的距离,才能真正实现学以致用,才能让学生真正感受到化学是真实的、有用的,引发学生的共鸣。来自溧阳的蒋老师在讲解“二氧化碳性质和用途”一课时,在课堂上带来了她家乡特产天目湖啤酒,让学生置身于自己所熟悉的生活情境中,从而能主动地发现啤酒中有探究价值的问题。蒋老师还让学生在课堂上看、闻,极好地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掀起了学习高潮。整堂课,她以啤酒为知识载体,让学生设计实验探究啤酒中气体成分,感悟C02的存在;紧密联系生活,探究CO2的性质;在实际生活生产中,感悟CO2的作用。让学生真正做到理解知识、运用知识,在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中加深对知识的理解,提高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真正凸显了“化学来自于生活,又回归生活”的化学学科特点。只有在这样真实而熟悉的情境中,学生才会把自己当做一个发现者,在解决和思考实际问题的过程中,促进知识的迁移与应用,锻炼学生的学习能力,提升学生的科学素养,这样的课堂才是真正具有现实意义与应用价值的化学课堂。
三、精“设”问题,促进学生深层次认知
1.知识问题化
问题是思维的源泉,更是思维的动力,有效的学习活动离不开有效问题的驱动,保证学生深层次认知参与的核心是问题。蒋老师在“二氧化碳性质和用途”一课中,将学习内容转化成具有深刻的逻辑关系、良好的思维素质、合理的结构层次的问题序列,引领学生主动地思考和探究,如:①对于这瓶天目湖啤酒你有哪些问题?②你觉得啤酒中的氣体是什么?③如何设计实验探究啤酒中气体成分?④从上述实验中你能得出C02具有哪些性质?⑤通过啤酒中C02的获得,你还可以得出C02具有哪些性质?⑥如何设计实验,探究能使紫色石蕊试液变红的物质是C02还是C02与H20反应生成的物质?蒋老师将复杂的生活问题简单化,多角度、多层次、多方式地设问和追问,设问启智、追问拓智,引导学生对问题进行深入的思考,条理清晰、环环相扣、层层剖析、论证严密。
2.问题情境化
将问题置于丰富多彩的情境,有利于激发学生积极探索的情感,调动学生对化学学科的学习兴趣,激活学生的思维火花,提高问题的思维含量。例如:在我们赖以生存的生产生活和科学研究中都存在着许多需要从定量的角度去解决的化学实际问题,在“依据化学方程式的计算”一课中,笔者选择以中天钢铁炼铁为教学情境,将计算问题置于真实的情境中,让学生在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中,体会化学计算的应用价值。在课堂上现场搜索“钢铁世界网”,了解中天钢铁年产量,以真实的数据激发学生学习兴趣,认知内驱力油然而生。设计如下问题:①2017年中天钢铁上半年钢产量突破500万吨,平均到每天大约需要生产2.8万吨的铁,那么需要消耗原料氧化铁的质量为多少万吨?②在工业炼铁中,钢铁企业一般不选择用氧化铁为原料直接炼铁,而是选用铁矿石,赤铁矿就是其中一种,赤铁矿中含杂质20%,如果你是该厂原料部采购员,平均每月你需要采购多少赤铁矿?创设与工业生产紧密相连的情境,引发学生积极的情感和认知活动,让学生真切地发现学习的意义与价值,深层次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和求知欲望,有意义的学习及建构就悄然发生了,从而最终使他们产生化学对社会具有巨大贡献的认识,自豪之情油然而生[3]。
四、精“排”活动,诱发学生全员参与
教学是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所形成的一种人类特有的人才培养活动。许多事实都表明,只有让每一位学生都参与到教学活动中来,才是真正落实以生为本的新课程理念。学生参与教学活动的途径多种多样,有分析、演绎、归纳的思维活动,讨论、交流、质疑、概括、总结的语言活动,比较、评价的鉴赏活动,调查、实验的实践活动等等。在专题复习“混合物中某组分含量的测定”中,笔者围绕核心问题“鸡蛋壳中碳酸钙含量的测定”,引发学生进行完整而深刻的思维活动。学生由被动学习转化为主动学习,通过查阅资料、交流讨论、自主设计探究实验,动手实验、对他人实验方案进行质疑、讨论、评价等多种途径参与到教学活动中来,在实践中锻炼学生应用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在本节课中,笔者设计了形式多样的活动来调动全体学生复习的积极性和思维的活跃性,有效促进学生深层次的认知参与和积极的情感体验。
五、结语
基于学科核心素养下的化学教学,应该让学生亲身体验化学知识的发现过程和应用价值,感悟化学知识中蕴含的学科思想和方法,在做中学、学中思、思中悟,相信化学学科的种子一定会融入学生的生活。通过化学这扇窗户,学生必然能看到更广阔的风景。愿我们都能成为知识的烹饪大师,使我们的课堂成为“色、香、味”俱全的佳肴。
参考文献
[1]王云生.课堂转型与学科核心素养培养[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16:1
[2] 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全日制义务教育化学课程标准(试行)[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1:7
[3]倪娟.名师课堂教学设计与点评(中学化学)[M].南京: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5:305-3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