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阿拉一道轧老马路去

2019-10-22 06:13王仲昀
新民周刊 2019年36期
关键词:风貌马路道路

愚园路。摄影 / 王仲昀

“岁月悠悠,在光阴里,愚园路上的建筑慢慢变成了一部用石头写成的书。弄堂里的一呼一吸,券拱花饰间铭刻的历史,落地钢窗内晃过的人物,一切让人好是眷恋。”在纪录片《愚园路》的开篇,镜头跟随行人的目光,缓缓落在这条今年已经101岁的上海老马路上。成排的老弄堂、错落成荫的法国梧桐、川流不息的人群与车辆,在这里你能获得关于上海的多重想象。

在上海,近年来随着“城市微空间”的整合与再造,像愚园路这样一系列老马路,得益于上海市政部门“永不拓宽”的措施,既完好地保留了原有的韵味,又在新时代散发出新活力、新气象。

永不拓宽的老马路

中国近现代史上,上海的城市化进程和发展模式是非常具有典型性和代表性的,而上海的“路”犹如城市发展史的装订线,串联起了上海城市发展的华章。上海的“路”又似一个巨人的经脉,为这个巨人输送着养分。“路”是上海城市化的缩影,承载着城市发展的印痕;“路”是上海寻常百姓的城市印象中不可忽视的重要组成;如今,“路”又成为让人感到闲适的微空间。

对于历史学家而言,上海的马路史如今已被不少专家关注,具有一定的学术价值。而在更多市民眼里,当漫步在这些老马路上时,人们究竟被什么所吸引呢?或者说,市民为何钟爱轧马路?

说起上海这座城市众多老马路,首先就不得不提到它们“永不拓宽”这一特质。毕竟,让老马路能够保持原样,“永不拓宽”是必不可少的基础条件。

2007年,上海市规土局曾发布《关于本市风貌保护道路(街巷)规划管理若干意见》(以下简称《意见》),在意见中将上海的64条老马路设为“一类风貌保护道路”。该《意见》指出,这些道路的规划红线宽度、道路转弯半径、道路断面形式应当保持现状或恢复历史上的道路红线宽度和道路转弯半径,不得拓宽或压缩。

当然,《意见》也并非要求这64条老马路全部保持全线不拓宽。对于某些道路,可以根据其实地情况和沿线风貌特点,对部分路段进行适当改造,但基本原则还是要尽力保持这些老马路的总体风貌。

“永不拓宽”这一概念自12年前被正式提出以来,其内涵也经历了不断更新与发展。如今,这64条老马路已经被具体分为三类:“纵横经典”、“繁华深处”、“梧桐树下”。“三种类别分别对应不同的道路特征。”上海市测绘院第四分院工程师叶草此前对媒体表示。

根据叶草的介绍,“繁华深处”包括14条一类风貌保护道路。这14条道路普遍分布于繁华商业区外围,沿线里弄建筑较多,给人以庭院深深之感。“它们主要集中在虹桥路、南京西路、山阴路、提篮桥、新华路和愚园路等6片历史文化风貌区。”叶草说道。

而“纵横经典”包括15条一类风貌保护道路,分布在属于上海核心区域的外滩和人民广场历史文化风貌区。打开上海地图不难发现,这15条道路普遍布局紧凑、横平竖直。其中几条算得上上海最早的道路,几乎全部采用中国地名命名,譬如四川北路、北京东路、汉口路与福州路。对此,上海社会科学院历史研究员郑祖安指出,这种命名方式最早能追溯到19世纪。当时,南北纵向道路用省份名称,东西横向道路用城市名称。熟悉上海的人都知道,从南京路往南到北海路,共有6条平行的东西横向道路。分別以南京、九江(原杭州路)、汉口、福州、广东、北海命名。其中“广东路”最初被叫做“广州路”,但由于英译的误差,“广东路”便一直沿用至今。

复兴坊。

老上海习惯将这一系列东西走向的道路称作大、二、三、四、五、六马路。这个叫法大有来头。在19世纪,外滩至人民广场一带有几大跑马场,比如南京路附近有一座第一跑马场,马匹可以在此进出跑马场,故称“大马路”。现在看来,上海人把道路叫做“马路”,便来源于此。

至于被划为“梧桐树下”这一类的道路,大多路如其名:道路沿线以老洋房、法国梧桐为主要风貌,主要集中在衡山路——复兴路历史文化风貌区。同济大学王国伟教授曾以这片区域中的武康路为例,分析为何老马路具备“城市微空间”的特质:“马路宽度在10-12米之间,街道两边人群有呼应,特殊建筑群与高大梧桐树荫构成氛围。街道漫步的节奏感,通过一个个距离适当的品质消费空间调节。这些空间的准确建构,弥补了街道缺少人行座椅的遗憾。”

可以看到,64条“永不拓宽”的老马路,始终与历史文化风貌区勾连在一起。对于普通人来说,了解一座城市的历史的方式有很多,而轧马路大概是成本最低但又不乏乐趣的途径。经过上海市测绘院考证,这64条老马路,历经近90年的社会变迁,脉络肌理基本维持原样。

包罗万象的老马路

“城市形象”现业已成为文化研究与传播学研究中的一个热门课题,而在城市形象研究的奠基人凯文·林奇看来,城市的道路之所以能成为城市形象的物质组成,就在于它成为一座城市的丰富内涵的体现。

以愚园路为例,在一个秋日午后,当《新民周刊》记者闲逛于这条路上,不免惊叹于这条老马路的包罗万象。东起千年古刹静安寺,西至江苏路与长宁路,全长两千多米的愚园路,从长度来看并不算长,但走在路上的确感受到其厚度。

这种厚度在于东方与西方文化的无缝衔接,在于历史与现代的起承转合。

“愚园路”这个名字的由来,至今已无从考证。有一种说法是20世纪初期,在如今愚园路、常德路、南京西路这一带,有一个叫做“愚园”的私家花园。但是后来愚园不复存在,愚园路却一直保留至今,成为上海老马路的代表。

上一秒还在一家传统葱油饼店门口驻足,下一秒记者又来到了热闹的西餐厅;前一刻记者还在观摩满是国外模特的品牌发布会,后一刻又从一家专门定制西装的小店的窗前路过,里面的上海爷叔正一丝不苟地为一位年轻小伙测量衣服尺寸。

真正的上海在哪?既在高耸入云的摩天大楼,也在街头巷尾这样的“城市微空间”。在施佳宇看来,类似愚园路这种老马路,是上海微空间的典型。

除了各式各样的沿街店铺,愚园路上密集分布的历史建筑,提醒着路人们这里曾经风起云涌的岁月:愚园路1376弄的亨昌里,是一处典型的旧式里弄建筑。1925年,先施、永安两大公司合资兴建3层新式石库门住宅共25幢,供公司的高级职员居住。1927年10月,中共中央常委会决议,在上海创办党中央机关刊物《布尔什维克》,由瞿秋白、罗亦农、邓中夏、王若飞、郑超麟五人组成编辑委员会。该编辑部建于亨昌里48号(今34号),彼时每逢重要会议,编辑部都以“搓麻将”为掩护。而愚园路1136弄31号,曾是前国民党政府交通部长王伯群在沪的私人府邸,汪伪政权驻沪办公联络处,1960年元旦,长宁区少年宫在此成立,直至今日。这座城堡式花园住宅,在1989年被评为上海市第一批优秀历史建筑。

新中国成立前,中共党员和民主人士在这里留下了革命的红色印记。而之后的时光里,这里也见证了人民生活水平的欣欣向荣。当记者走到愚园路520弄,“四明体育弄”的牌子随即映入眼帘。这条弄堂以居民积极开展体育运动得名。走进弄内,可以看到地面上有供人们“跳格子”的跑道以及墙上随处可见的体育相关的图画。

包罗万象的老马路,让人们看到了上海更多的可能性。施佳宇是一位致力于徐汇区历史建筑修缮保护的工作者,同时他也是一名纪实摄影爱好者。今年25岁的他,从去年开始将自己的镜头聚焦于上海的老马路、老街区。“侬今朝又来拍啦?”如今,当施佳宇来到自己按下上万次快门的老马路上,熟悉的阿婆一眼认出他,并和他打趣。在与《新民周刊》记者谈到为什么专注于上海老马路的拍摄时,施佳宇说道:“现在城市化进程太快了,这对于经济发展,或者是改善生活条件可能是大势所趋。但是现在中国的很多地方只要变成现代城市之后,很多它本身的气质就消失殆尽了。比如,我去过乌鲁木齐,这是一个和上海截然不同的城市。但是大力开发以后,在两个城市的闹市区,有时候你发现好像没有啥明显区别。在上个世纪,能代表上海的特点太多了,而现在提到上海,好像全国人民首先想到的是陆家嘴的摩天高楼。如果只有这一个点,那肯定不是真正的上海。我想通过自己的照片,让人们看到更丰富、更多元的上海。”

真正的上海在哪?既在高耸入云的摩天大楼,也在街头巷尾这样的“城市微空间”。在施佳宇看来,类似愚园路这种老马路,是上海微空间的典型。这也是深深吸引着各路摄影师来此“扫街”的动因。毕业于上海师范大学的曹亮,同样是一位青年摄影师。他接受本刊记者采访时表示:“老马路上总有年轻女孩前来拍照,她们拍老马路,而我拍她们。”在他眼中,精致典雅的历史建筑、错落有致的法国梧桐与阳光下充满活力的女孩,共同构成了绝美的画面。

上海市虹口区山阴路132弄9号鲁迅故居。

新天地。

推陳出新的老马路

上海的老马路,一方面依靠“永不拓宽”而尽可能地保留了原有面貌,另一方面如何推陈出新,并在现代化与旧风貌之间找到一种平衡,成为政府管理部门近年来努力的方向。

去年9月,当人们路过陕西北路(南京西路—威海路段),惊讶地发现这短短230米长的老马路变了样:红色清水石库门墙面、落地玻璃格子窗、欧式街灯……改造升级后的陕西北路老字号专业街全新亮相。经过专业设计公司的创新,这条老马路如今既凸显了原有石库门风格,又融入复古与时尚元素。之前12家老字号和知名品牌增至17家,不少店铺经过重新装饰,引入3D试衣镜、设计师现场定制等消费新体验。

像陕西北路这样的老马路,很多并非是热闹非凡的商业街,而位于这些商业街的背后。从去年4月开始,为了让它们能够变出“新花样”,上海市静安区政府赋予其新定义——“后街经济”。对于世界上那些庞大且发达的全球城市而言,“后街经济”并不是一个陌生的概念。纽约、伦敦、巴黎与东京等城市都有相似的区域。离我们最近的东京,在银座繁华主街背后,有众多以“丁目”命名的街巷。深夜开张的小酒馆、小巧的买手店、歌舞伎剧场错落分布在主街背后狭窄的商店街中,构成了立体而完整的银座。

由此,静安区政府于去年4月发布的《南京西路后街经济战略规划》中,详细规划了吴江路、铜仁路、愚园(东)路、陕西北路等南京西路周边约1.8平方公里的11条后街,试图将这些老马路发展成既有人性化尺度,亦有不同街道特色的“后街”。静安区商务委副主任赵坚解释道:“所谓‘后街经济,是指发展对主街具有延伸、拓展与互补功能的承载区,完善南京西路商业生态的互补性、集聚性和多样性。”如果说商业主街满足了人们大部分的消费需求,那么后街提供的则是“城市微空间”独有的差异化与个性化的小众服务。

记者发现,愚园路的“创邑Space愚园”同样是老马路推陈出新的典范。用创邑实业总经理方文的话说,愚园路“自带艺术基因”。因此,2015年底创邑实业与上海计算技术研究所成立合资公司,将当年四明银行行长孙衡甫在愚园路上留下的十幢花园洋房进行了系统改造。如今,这里变成集合了艺术与自然气息兼备的创意园区:国际艺术培训中心PS One、法餐厅Together、音乐家朱哲琴的“看见造物”手工坊都聚集于此,还有一些年轻设计师在其中共享办公。他们中有不少人因为爱上了这条街道,直接居住在园区附近。

不断推陈出新,让上海的老马路永葆活力。作为城市历史在今天的延续,作为“城市微空间”的重要构成,当人们踏遍上海的老马路,多少也就读懂了上海这座内涵丰富的城市。

猜你喜欢
风貌马路道路
坚持中国道路——方向决定道路,道路决定命运
道听途说
我们的道路更宽广
人来车往的马路
小城镇风貌控制研究——以中庙风貌控制规划为例
品质提升 让城乡风貌各具特色
过马路
过马路
一次骑行带来的感悟
这份爱穿越马路20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