应琛
申北樱语园。
上世纪60年代,美国兴起了一种叫做“袖珍公园”(也称“迷你公园”)的建筑形式,指规模很小的城市开放空间,常呈斑块状散落,主要功能是为附近居民提供休闲娱乐。
1967年,世界上第一个“迷你公园”佩雷公园在纽约开园,标志着“微公园”的诞生。佩雷公园的面积只有纽约中央公园的八千分之一,但游客数量却不容小觑。据美国学者威廉·H·怀特1980年做过的调查显示:纽约中央公园每平方米的土地每年接待4人;而佩雷公园则达到了惊人的128人——是中央公园的32倍。
据悉,佩雷公园设计独特,合理利用空间,创造出轻巧简洁的公共绿洲,使附近居民和紧张工作的人们能在优美的环境中坐下来,聊天、喝咖啡、休息片刻,避开大都市的喧嚣。
2019年,上海政府工作报告明确提出,要加强城市精细化管理、社会治理和生态环境保护。通过拓展绿色活动空间,打造老百姓身边的城市“微公园”,为市民提供更多休憩之地,这无疑是提升城市精细化管理水平的体现。
在中心城区静安,有这样一座有意思的公园,姿态高雅,源源不断氤氲美学气息。静安雕塑公园,不仅是上海市中心唯一专类雕塑公园,也是一个开放式的城市公园。上海自然博物馆就建于园内。
记者从园方了解到,这里原先只是一小片绿地,后被改建成了一座公园。虽然公园面积不大,但环境宜人,空气清新,更可以欣赏到许多来自国内外的创意雕塑。
在许多市民心中,它是上海最洋气的公园之一,兼具了生态功能、艺术功能,以及文化功能,一草一木,都见匠心。
静安区绿化管理中心马伟在接受《新民周刊》采访时表示,静安雕塑公园是以清晰的空间组织结构和鲜明的公园艺术个性,在上海市中心创造了一个珍贵的城市开放空间,体现“为民所爱、为民所用、为境所融”的宗旨。
如今静安雕塑公园已成为一个展示艺术、传授艺术的载体,增添城市文化氛围的同时,也为市民提供了良好的休闲娱乐和学习的场所。
2010年,首届“中国·上海静安国际雕塑展”亮相,广获好评。同年,静安国际雕塑展和静安雕塑公园入选全国城雕委“全国优秀雕塑项目年度大奖”,并有21组31件国际大师级雕塑作品被永久保留在公园内。
至今,两年一届的国际雕塑展在这里已走过近十年。2012年的展览期间还举办了“公共艺术与城市发展”为主题的国际公共艺术论坛,建立了静安区青少年公共艺术教育基地,当年参观游客达43万余人;2014年,来自11个国家的15位艺术家携59件作品在这里竞争“C位”,观展游客首次超出100万;2016和2018年,雕塑展走出公园向社区、园区延伸,“朋友圈”还在不断扩大提升,参展数量和质量再度跃级,威尼斯双年展作品也现身登场,高科技新媒体的展陈手段不断丰实。同时,雕塑展也开始向外部拓展艺术辐射,一些雕塑作品和活动走出雕塑公园本身,浸入到更多的社区、街头、商圈,体现了一座城市由文化带来的温度。
公众对于雕塑展的反映,也有了明显“进阶”——从最初的看热闹、合影拍照,到慢慢看出门道、学会鉴赏评价,再到主动接受美学以熏染自身素养……外界评价:这样的公共文化艺术空间,润物无声,让市民变得更文明、更有素养。
与雕塑展同步举办的相关论坛也成果颇丰——从探讨公共文化艺术在城市发展中的地位和作用,到探究公共文化如何顺应并满足人民美好生活新向往、在新时代提升生活品质。
“实现人与环境的和谐、人与人的和谐、现实与梦想的和谐”,这是雕塑展的初心。马伟告诉记者,如今静安雕塑公园已成为一个展示艺术、传授艺术的载体,增添城市文化氛围的同时,也为市民提供了良好的休闲娱乐和学习的场所。
城市是文化的容器,文化是城市的灵魂。美好生活更多地体现在人们对文化、精神领域的更高追求上。公共空间里的高水准艺术雕塑展,带给上海人的是最生动、最丰富、也最走心的获得感。
除了雕塑公园,“撤二建一”后的新静安共有四所综合性公园,以及十几所大大小小的社区公园,为周边的居民提供了宁静、放松身心的环境。
马伟介绍道,工作日的早晨主要是老年人锻炼,包括太极拳、扇子舞和广场舞;下午多是遛鸟、下棋和吹奏的人群;晚上,夜跑的上班族開始多了,“根据人们的作息规律和游园习惯,我们也调整了公园的营业时间,每年5月-10月,早晚各延长一小时,从5点到22点”。
为配合“美丽街区”建设,新静安还启动了一轮公园的改造。
7月初,经过10个月改造,闸北公园东部园区全新对外开放。近年来,闸北公园日均服务游客近万人次,市民满意度排名始终保持在全市公园前十位。改造后的闸北公园是一座兼具生态、休憩、观赏、文化功能的高品质综合公园。
马伟表示,2017年底,静安区绿化部门瞄准“建设静安区最具历史底蕴的综合公园”的目标,对闸北公园启动整体改造。改造主要调整公园布局结构、强化中式古典园林特色;调整公园广场布局,降低游客活动对周边居民的影响;重塑景观,以及丰富植物特色;优化公园排水系统……
“老实说,群众喜闻乐见的娱乐活动,一直是公园管理方需要解决的‘顽疾。”马伟表示,为了解决噪声扰民的问题,他们多次约谈活动团队和居委街道,最后制定了公约,“需要伴音的活动,如广场舞,只能在远离小区和学校的区域,每个团队轮流使用场地,控制音响的功率,将音量维持在80分贝以下;不需要伴音的活动,只可以自然发音”。
滴翠园。
叠翠园。
龙茗恬爱园。
不同大小的城市公园,各有所长。马伟说,下一步绿化管理部门还将为有条件的公园进一步赋能,打造游客驿站,引入母婴、阅览、急救等更人性化的游客服务,进一步满足市民追求。
这正是一座城市在探寻新的社会治理模式、新的文化艺术发展路径的缩影。
绿植高低错落、花儿朵朵含香,庭廊、座椅、健身步道等休闲设施一应俱全……这是闵行区内“口袋公园”的一个缩影。
为改善闵行区生态环境,进一步美化闵行城市绿化景观,提供更多优质生态产品以满足市民需要,截至目前闵行区已建成46座口袋公园。
闵行区政府相关工作人员告诉《新民周刊》,口袋公园作为城市公园的一个不可缺少的补充,一定程度上解决了高密度城市中心区人们对公园的需求,实现城市公园对人们精神和体力的恢复功能,真正让市民可以“推窗见绿、出门进园”。
据介绍,口袋公园即指依城市道路、商业街区或居民区等建设的具有花园景观、休憩服务或文化底蕴等功能的小型绿地,面积在500至5000平方米,主要分散在城市的各个角落。不同于一般的城市公园,口袋公园以精致、小巧等特点被人熟知。
上述工作人员表示,口袋公园建设主要是尊重自然、以人为本、因地制宜,注重当地文化传统和本土特色的同时,将新设计的活动内容和设施融入自然环境,营造和谐互动可持续的生态绿色景观;重视功能建设和公众参与度,提供各种不同年龄、目的人群有趣、舒适、丰富的活动场地,“是闵行健康时尚生活方式的展示与代表。此外,注重提升城市形象,强化场地主题,对现有城市绿地空间进行更新改造,以动感变化的景观网络编织趣味多彩的闵行”。
如南辅彩之园,占地面积5000㎡,原为南辅路道路绿化景观,是传统道路绿化“乔、灌、草”组合模式,植物品种有雪松、水杉、红叶、梅等,通过口袋公园改造后成为开放式游园,园内设置步道、驻足休憩场地、景观亭、景墙、花池;植物特色以彩为主题,增加了美国红枫、鸡爪槭、红枫等色叶乔灌木等,植物特色明显,并兼顾周围市民游憩要求,让人有景可看有情可抒,成为一处让人享受生活的场地。
又如地铁愉悦花园位于地铁1号线外环路,人流较高,原为纯观赏的城市绿地,通过口袋公园改造后提升为开放式游憩绿地,以圆形平面构图为主,表现“活力”的城市精神面貌,并布置圓形广场、弧线景墙、装饰组合亭与曲线步道。保留原有大乔木,引入开花地被植物,并种植各种新优植物品种,配以精致的花坛、景石等园艺小景,使其成为具有现代感、艺术韵味的景观绿地,为乘坐地铁来往的人们提供了愉悦的园林环境,也成为城市中风景亮丽的地铁花园。
闵行区希望,通过口袋公园建设不仅有效地提升区内的绿化景观,同时作为城市社区中的重要的公共服务设施,满足城市居民对于绿地使用的功能要求,给人们欣赏绿化景观、休闲驻足、健步锻炼提供一个优质、轻松、生态的小型场所,同时打造静谧而精致的实用主义城市空间,营造强烈的现代都市归属感,满足群众对于绿地的要求,有利于和谐社会的建设。
此外,根据《闵行绿化十三五规划》,城市绿道建设是闵行生态环境建设的重点,“十三五”期间全区可建绿道计划约100公里,并以每年20公里的速度推进。
口袋公园是“点”,城市绿道是“线”,点线组合,正共同编织着闵行的生态绿网。